2015-2016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北省保康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2.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 吨 )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 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4.《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6.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7.鲁迅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道:“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下列对这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描述正确的是 A.洪秀全掀起天平天国运动 B.火药开始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C.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限制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8.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9.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10.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11.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危机” D.“工业革命”‎ ‎12.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生产力和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下图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注:中国指长江三角洲地区)‎ A.①西班牙②荷兰③英国 B.①荷兰②西班牙③英国 C.①英国②荷兰③西班牙 D.①英国②西班牙③荷兰 ‎13.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14.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英国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 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15.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16.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17.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 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对海外扩张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突显了企业家在海外扩张中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 ‎18.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 A.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区域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20.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人性的解放 C.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D.民主制度建立并居世界主流地位 ‎21.“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康有为 ‎22.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23.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24.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B.反对官员的贪腐 C.重视商品生产        D.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25.天津的《北洋画报》1927年7月13日刊登广告(见下图),称某商行“莱纳托牌汽车充满津门”。此广告反映出 A.中国最早的报刊广告的出现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开端 D.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西化 ‎26.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A.19世纪二三十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19世纪八九十年代 D.20世纪初期 ‎27.这是相对安定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这十年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开始创建 B.收回利权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D.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都得到发展 ‎28.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29.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C.在当时是盲目冲动的爱国行动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0.下表是《近代中国市场棉布、棉纱供应表》。‎ 此表反映出当时 A.进口棉布在中国滞销 B.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 C.手工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D.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都城布局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我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少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科技与工业革命存在何种关系?(2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可,为什么?(6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33.【改编】(14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百年巨商》‎ 材料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4))据材料四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3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因此答案为C;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2.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 (39,000‎ ‎ 吨 ) 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其次,应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且主要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来分析。‎ ‎3.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知该制度是均田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BC项排除;均田制不能克服土地兼并,故D项正确。‎ ‎5.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陈旭麓认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中西方政策差异导致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方向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远远领先于西方,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 ‎6.D ‎【解析】‎ 试题分析:闭关锁国政策最主要是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对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在小范围地区进行,故A项错误;民间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是在明后期,同时主导地位的变更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题干时间清前期不符,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保留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朝对外贸易的窗口,故D项正确。.‎ ‎7.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通过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灵活再现史实的能力。依据“不反对天子”“便被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可知鲁迅评论的是小说《水浒传》,明清小说的繁荣是由于专制强化阶级矛盾尖锐以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故选D。‎ ‎8.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A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人口流动个别现象,不是加剧,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 “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9.C ‎【解析】‎ 试题分析:‎ 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内涵,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货币使用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是对待商人的措施,对封建统治的基础扩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汉高祖抑制商人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榜下捉婿”的现象则说明商人地位提高。说明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有关,故B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变化,不是调整,故D项错误。‎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业革命。由题干可知,该学者认为“衰落”包括内外两种力量的对立。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受外部因素影响,失去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但在内部文化上到达了巅峰(结合所学可知其所指即文艺复兴的“三杰”)。A项,十六世纪正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世界市场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等城市,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逐渐占有海上贸易中心地位,被人们称为“商业革命”。故A符合题意。B项,价格革命是指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题所讲是欧洲,地点不对。故B项错误。C、D项,商业危机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故C、D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可见①为英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故②为西班牙;荷兰在一度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与③相符。故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现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 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不相关,排除;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客观、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蒸汽”的力量·影响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取消机器出口禁令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不属于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的意义;C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日不落帝国”早已经建立。进一步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的意义 ‎15.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在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故“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本题选A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开辟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说明当时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促使财富的增长,故D项正确;A是18世纪中期;B不是材料主旨;C只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 考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说明资本的需求是海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不是材料中主旨;B说法片面;C中突出不是材料中体现。‎ 考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原因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 ‎18.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中1475----1597年的时间,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快速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新航路的开辟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升高,商品价格不断升高;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使得大量的贵重金属流入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名师点睛】全面客观地看待殖民主义的后果 ‎(1)对世界市场而言: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2)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而言:殖民扩张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商路和贸易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成为主要路线,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贸易中心,故C项正确。ABD是不符合史实的。‎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欧洲国家开始对亚、非、美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改变了东西方关系;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历史的相关知识。人们日益追求人性的解放反应了欧洲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故本题应选B。‎ ‎21.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可知该运动是洋务运动,题中人物只有曾国藩属于洋务派。‎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内容可知,A不是主要原因,结合材料中关键词““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可知,因为自然经济的抵制故而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成为无用之布,故选D。B表述正确,但与题中现象无关,C与包装布的变化无关。‎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表格可知,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故A错在直接导致。因为通过表格可知华商投资额在下降,故B错误。而反对“二十一条”出现于1915年,故D错误。从表中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厂进口火柴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缓慢发展的特征,故本题选C。‎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可以看出李鸿章主张民用工业运用市场手段,进行市场运作,故选D。A和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与题中的官场习气意思并非一致,官场习气并不一定指的是官员腐败。故本题选D。‎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题关键是仔细读图。依据“莱纳托牌汽车充满津门”可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西化,故D正确;A中“最早”无法体现,故A错误;“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出现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错误;C中“开端”与题意无关,故C错误。故选D。‎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时间限制“最早”。依据“人力终输蒸汽力”可判断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与此相关的应该是B。其它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故选B。‎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7.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在这十年里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可知,所描述的十年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说法不正确,C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都有所发展,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的经济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43到1893年中国城市化在缓慢的向前发展;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分别从1843年的7.4和7.0到1893年的10.6和8.7,这两个阶段都是所有地区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城市化率东南沿海沿江高,西北内陆低的原因主要是开埠通商的影响;而不是手工工场的兴起,因为时间是在1843-1893年间,这时候已经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2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认识。A多为空谈的说法不正确,从材料看,各自主张发展实业、改革教育和发展科学以挽救危亡,但没有涉及到革命问题,故B说法正确;CD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特点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表格反映机制绵山占供应总量的百分比在增加,但没有完全占领市场,而机制棉布也没有占有压倒优势,这从侧面反映手工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所以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口棉布的滞销,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到1931年机制面纱占到了73.7%,而国内机制棉布和进口棉布仅占38.4%,说明当时手工棉布在中国仍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瓦解而不是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1.信息一:不论是长安还是东京,都是三重结构,宫城或大内均居最北面或最里层。(3分) ‎ 说明一:象征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帝至尊的政治理念。(3分) ‎ 信息二: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3分) ‎ 说明二:唐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条件在隋都大业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规划设计与扩建。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政局不稳,积贫积弱,故宋东京城是逐步扩建形成,在扩建时也力求形成一对正对宫门的城市轴线,但始终无法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3分) ‎ 信息三:唐代对商业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3分) ‎ 说明三: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坊市分开。有集中设置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布局严整的居民区坊。宋代东京“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城中有“瓦子”(娱乐场所)。(3分) ‎ 信息四:城市职能有变化:唐长安城更多地体现为政治中心;宋东京由单一的政治中心向政治经济中心转变。(3分) ‎ 说明四:东京城市中,随处可见商业繁华地区,并有晓市、晚市、鱼市等专门市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东京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商业中心。(3分)(任答以上两点信息并予以正确说明即可得1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唐代和宋代的城市布局图可以看出从城市布局所反映的政治角度看,其相同点不论是长安还是东京,都是三重结构,宫城或大内均居最北面或最里层。可以看出象征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皇帝至尊的政治理念。‎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唐代和宋代的城市布局图可以看出从城市布局的不同点来看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这一点从长安和北宋建都的历史背景并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唐代和宋代的城市布局图可以看出从经济角度看,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坊市分开。有集中设置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布局严整的居民区坊。宋代东京“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城中有“瓦子”(娱乐场所),故可以看出宋代商业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商业发展·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 ‎32.‎ ‎(1) 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分)‎ ‎(2) 认同。(2分) 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若不认同,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3) 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2分)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说明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国儒学重人伦,轻自然。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化。大批青年人读书的目的是应科举,造成了科技人才缺乏。‎ ‎(3)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认为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材料三把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33.‎ ‎(1)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1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国人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分)‎ ‎(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3分)‎ ‎(4)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任3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以概括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以概括出列强入侵;由“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以概括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第二问由““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另外结合所学还有政府的奖励和人民的爱国运动。‎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由“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概括出实业救国。由“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概括出技术先进。‎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开始以后直到1993年“先施”公司的经营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近60年的时间里,对“先施”公司的成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具体这样来解读:A.不利因素:①日本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破坏;②外商的经济侵略、排挤等;B.有利因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赢得了民族独立;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国策的不断深入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等。‎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