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安市2016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吉水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和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 ‎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 ‎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 ‎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 ‎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元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 ‎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 ‎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 ‎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 ‎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 ‎ A.在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其样式也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 ‎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 ‎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 ‎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 ‎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 ‎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后一环节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 ‎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迁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①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 (选自《新唐书·窦轨列传》删节)‎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不土著 土著:本地居民 B.更拔其次代之 拔:提拔 C.呼不时至 不时:不及时 D.次黄钦山 次:驻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B.“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个年号,故可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丰富,在文章中指京官离开京城去地方上任职。同时它还有“超出”的意思,如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业,与本业农业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贾谊《论积贮疏》中的“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已表达出重农抑商思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轨作战勇猛,连续取得不俗战绩。在渭南一带攻占土地,夺下永丰仓,平定京师,破稽胡,战胜入侵汉中的敌寇,在临洮击退了党项族和吐谷浑的进攻。‎ B.窦轨性情严苛,下属犯错一概斩杀。与稽胡作战时,窦轨斩杀了十四个后退的部将;处死奴仆时略有犹豫的行刑人员,以及犯了错的外甥,都被他斩杀了。‎ C.窦轨胸有谋略,作战防御都有谋划。当士兵遇敌慌乱后退时,他当场赏罚分明,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认为羌人会成为忧患,于是在松州屯田。‎ D.窦轨为人傲慢,心胸狭窄公报私仇。他面见皇帝时面容不严肃,又出言不逊,惹怒了皇帝;与韦云起等人有私怨,在隐太子被杀时故意隐藏诏书杀了云起。‎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 (2) 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行 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秋 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轻罗小扇扑流萤”看似平实,其实含义丰富。请试作分析。(5分)‎ ‎9.这两首诗在传达主旨上可谓殊途同归。请从主要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抒写与琵琶女素昧平生却同病相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豪华的生活 ‎ “可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S先生无精打采地嘟囔着。‎ ‎ 他多少也领到了点奖金。可是,去了还债,再添点生活必需品,就一点也不剩了。不,准确些说,不是一点也不剩,而是只剩一张纸币了。‎ ‎ 想整批地买些东西,或尽兴地旅游一番,这钱实在是不够用。索性买一张彩票吧……忽然,他脑海里又闪现出一个惊人的主意。他想起了附近那个神社,传说还很灵验呢,于是他去了,低下头开始了祈祷。这一来,不知从哪里立即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 “好吧!叫你遂心如愿。”‎ ‎ 他四下瞧瞧,连个人影也没有。啊!方才一定是神仙显灵了,怪不得说话的声音是那样庄严矜重。S先生不由得把仅有的一张纸币投进了香资盒里。他诚惶诚恐地说:‎ ‎ “请您开恩,让我也领略一下豪华生活的滋味吧!可是为什么这么快,我的祷告神佛就知道了呢……”‎ ‎ “最近,不信神佛的人越来越多,听说香资的收入也减少。所以,神仙有时候必须显示一下神仙的威力。”‎ ‎ “说起来,我的命运还不坏。香资也已献上了。不过,能不能灵验呢?”‎ ‎ “心诚则灵。神仙是不会说谎的,安心地等待吧!”‎ ‎ S先生用舞蹈般的步伐走回了公寓,独自一人仰卧在冷冰冰的屋子里。‎ ‎ “真是谢天谢地,太令人感激了。不过,真的会遂心如愿吗?是啊!需要等待,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打听一下就好了。虽说不会撒谎,可若是几十年之后才……”‎ ‎ 这时,好象有人来了,那里站着一位陌生的男人。‎ ‎ “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 ‎ “送货来啦。”‎ ‎ 他记不得有这么回事。正在纳闷儿,物品已经源源不断地被运到了屋里。有地毯、成套的接待宾客用的家具、坐钟、大型电视机……还有高价的洋酒,也混在一起运了进来。那男人走了以后,S先生轻轻地一一抚摸着送来的物品,心里有些疑虑:这该不是幻觉吧?然而所有的物品分明都是真的,而且是全新的。送东西来的到底是谁呢?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除了方才那位神以外,还会有谁呢。他再一次赞叹起神的威力了。‎ ‎ 把送来的物品一一摆好以后,屋里过去那种寒酸气一扫而光,变得豪华极了。S先生坐在沙发上,尽情地品尝着豪华生活的滋味。但,总有些美中不足之感。S先生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独身汉呢!那么,这不足之处在哪里,他自己很快也就意识到了。‎ ‎ “我不应该有什么怨言。可是,如果能够叫我一切都遂心如愿,我多么希望更完满些呀!”‎ 他正在这样嘟嘟囔囔,又一次响起了敲门声。‎ ‎ 他开门,吃了一惊,一位年轻、美貌的女郎正笑容满面地站在那里。‎ ‎ “啊!叫您久等了,不必客气,请进吧!”‎ ‎ S先生用极其兴奋的语调表示欢迎。仿佛又一次进入了梦境。他想碰一碰美女的手,但又觉得为时过早,何必那么着急呢!相反,他倒是掐了自己一下,好疼,一切都是在现实之中。他面对着端坐在椅子上含羞带笑的女郎,真不知从何说起。‎ ‎ “唉,何必那样害羞。您做什么工作?”‎ ‎ “啊啊,我在百货商店上班。”她提到了一个一流大百货商店的名字,那是一个因为店员的教养好而出名的商店。作为婚姻的对象,那里的店员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S先生感到十分惬意。‎ ‎ ‎ ‎ “是呀!那么就请随便些吧,不必拘束,因为您为什么来的,我十分清楚哟……”听他这么一说,女郎这才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 “既然是这样,那就好说了。其实,我是因为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传票,竟把应该送到别处的东西送到您这儿了……”‎ ‎ “什么?”‎ ‎ S先生还在发愣,运货人从门外进来,已经把物品接连不断地运了出去。那位女郎也一同扬长而去了。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S先生走了出去,跑到神社,大发牢骚:‎ ‎ “神哪!你太冷酷无情了。”‎ ‎ “少说废话。这就是一张纸币的份儿。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行!”‎ 听着这庄严的声 音,S先生又嘟囔起来:‎ ‎“真是世道艰难啦!这钱,一点也不顶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这篇小说梦幻和现实交织,如神仙显灵、美貌的女郎到来是梦幻,而S先生领到奖金、钱不够花是现实,小说主题在梦幻和现实的交替中得到彰显。‎ ‎ B.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挖掘社会中小人物的“人性”与“欲望”。‎ ‎ C.小说中女郎“含羞带笑”,是因为她不好意思开口向S先生解释物品送错的事,而她后来“流露出轻松的表情”,是因为她误认为S先生明白了她的来意。‎ ‎ D.那位年轻、美貌的女郎年终太忙,写错了发货单,才让S先生经受了物品“源源不断地运了出去”的大悲。‎ ‎ E.小说中的S先生由享受“豪华的生活”复归贫穷,“一切又都恢复到可悲的原状”,而神提醒他“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就得更加虔诚地向自己祈祷。‎ ‎(2)文中的S先生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6分)‎ ‎(4)S先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 ‎ ‎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 D.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 E.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①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善于搅和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要让对方 有 的机会。‎ ‎②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始终尊重俄罗斯,在它遇到16年来最大经济困难的时候,不对其趾高气扬,更不 。‎ ‎③位于火奴鲁鲁、迈阿密、纽约的三家酒店购买了一种新型的耐洗的射频识别标签,用以防止人们拿走他们的毛巾、亚麻织品和高级绒毛浴袍。然而这种 的行为已然成为某些人旅游之外的乐趣。‎ ‎ A.趁火打劫 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B.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 C.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顺手牵羊 D.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顺手牵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孩子们不可能在温室里获得真正的成长。但正如教育学家提醒的, : , , ; , 。‎ ‎①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梦想 ②给孩子们最想要也最适合的教育 ‎ ‎③审慎对待他们的精神需求 ④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 ‎⑤必须了解儿童 ⑥家长才能走出“一步不能落下”的焦虑 ‎ ‎ A.⑤④⑥②①③ B.⑥②⑤④①③ C.⑥②①③⑤④ D.⑤④①③⑥②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所谓分裂,就是不统一:里边的人想的是外边,外边的人想的是里边;工作要按部 就班的人想的是自由自在, ① ;结婚的人想的是不受婚姻的约束,单身的人想的是固定的情感对象; ② ,农村的人想的是到城里见见大世面,等等,这些都是分裂,都是不统一。这些分裂和不统一最根本的是内心本能与社会约束之间的不统一, ③ ,是无意识本能与意识之间的不统一。‎ ‎17.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5)‎ ‎ 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 ‎ 边塞诗是 ‎ ‎ 送别诗是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 有只青蛙听蚂蚁说高楼上有美食,就跟着蚂蚁蹦蹦跳跳上楼,爬到六楼,正好有一扇门开着,看到蚂蚁爬进去,青蛙也跟着进去,却大失所望:所谓美味的食物,只是地板上几粒可怜的剩饭。这时,一阵风吹来,门被关上了,蚂蚁叼起米粒,从容地顺着门缝爬走了,青蛙在黑暗中大喊大叫,却根本没办法出去。不知饿了几天几夜,门终于打开了,奄奄一息的青蛙赶快逃了下来,回头望望高楼,若有所悟地说:“一只聪明的青蛙,绝对不应该盲目上楼,我还是更擅长呆在池塘边捉虫子呀!”‎ ‎ 要求综合理解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高三语文月考答案 ‎1.C 题干要求选出“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偷换概念。“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与“白文”“朱文”阐述的都是“印章文字”,而不是“中国篆刻艺术”。‎ ‎2.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D项原文“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即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本句阐释的是“胸内有法”的“法”,不是“心中有字”。张冠李戴。‎ ‎3.B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范围缩小,原文为“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4.A 土著:居住在本地。此词跟在否定副词“不”之后,应为动词。‎ ‎5.B 古代帝王并不是一人一个年号,有些皇帝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比如唐高宗。‎ ‎6.A B项“下属犯错一概斩杀”错误,犯小错者是被打,而且被斩杀的十四个部将也不是因为他们后退,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错误,他是率兵压阵,跟在最后。D项“出言不逊”在文中并没有体现,“又坐对诏”只能看出他的话不合圣心。‎ ‎7.(1)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甚至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用命”,听从命令,1分;“鞭棰”,被鞭打,1分;“股栗”,大腿发抖,1分;大意2分。)‎ ‎(2)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内”,通“纳”,收入,1分;“诏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诏在安”,1分;“示”,给……看,1分;“执”,捉拿、捉住,1分;大意1分。)‎ ‎8.有三层意思:‎ ‎(1)萤一般生活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透漏出宫女的生活无人问津,充满凄凉与悲苦。‎ ‎(2)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们无事可做,寂寞无聊,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们那孤独的岁月。‎ ‎(3)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此处无用之扇隐喻王朝破败后的无用之弃妇宫女的悲惨命运。(一点3分,二点即可得5分。)‎ ‎9.(1)元诗采用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和对比,盛开的红花与寥落的行宫、宫女的白发、清寂的生活相映衬、对比,传达了宫女们孤寂、无聊、哀怨的心绪。(3分)‎ ‎(2)杜诗则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借烛光摇曳,冷映画屏,庭院荒芜,萤虫飞舞,天阶空旷,夜色如水的景,表现出寂寥冷清的画面,表达了宫女孤独落寞、百无聊赖的心境。(3分)‎ ‎10.(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1)C D (C给3分,D给2分,E给1分,A、B不给分)‎ 解析:A.“美貌的女郎来”是现实,而不是梦幻;B. 小说中并没用到景物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E“就得更加虔诚地向自己祈祷”说法不准确,文中只是说“若想尝到更好的滋味,‎ 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这里的“代价”是否包括虔诚祈祷无从得知;‎ (2) ‎①爱幻想,向往不劳而获。他的钱不够用了,不是想着通过正当途径挣钱,而是想着去买彩票、向神明祷告。‎ ‎②贪婪且急功近利。收到各种家电家具,他并没有满足,还想要个女朋友,希望更完满一些。③爱抱怨且不思进取。他经常嘟嘟囔囔,抱怨现状,却不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困窘的现状,而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外界。(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情节出现逆转,引人入胜,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省;‎ ‎ ②结尾处S先生的嘟囔照应小说开头部分,首尾圆合,使结构更加完整;‎ ‎ ③以S先生过“豪华的生活”的幻想的破灭结尾,卒章显志:求神不如靠己。(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 ‎①S先生想过“豪华的生活”本没有错,但他并没有想着怎样依靠自己的智慧、辛勤努力、汗水去获得,而是想让神仙帮助,想不劳而获。这是他的可笑可悲之处。‎ ‎ ②S先生对于生活中不顺心的地方,总是嘟囔抱怨,并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很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 ③这不仅是S先生性格中的弱点,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弱点。作者通过这一形象集中表现了社会的弊病,发人深思。‎ ‎ ④人应该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并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面对不顺心的事情要少些牢骚,多些积极进取,保持良好心态。(结合文本4分,谈自己的思考4分,共8分,言之成理即可)‎ 12. ‎(1)C D (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 解析: A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错。B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错。E项“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准确。)‎ (2) ‎①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只能吃一种混合面的人生困厄降临时,圣贤之书让她多了应对的力量,她没有怨言,最终挺过难关。‎ ‎ 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 ‎ 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每点2分,共6分)‎ (3) ‎①叶嘉莹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 ②叶嘉莹将诗歌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把古典文化传达给青年,让他们能够理解。‎ ‎ ③让学生发现古典文学之美,古典诗词在她的讲解下变得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她认为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等,诵读有生命的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 ‎ ④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 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①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寻求精神的灵光,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 ‎②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③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将其生命结束在讲台上,献身古典文化的传承事业。(每点2分,共6分)‎ 启示:①献身热爱的事业②人生的价值更多的在于精神的满足,灵魂的丰收。③人生路上的艰难和痛苦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地面对。(此问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 ‎13.C (浑水摸鱼,也作“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攫取不正当的利益。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顺手牵羊,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14.B (A项,成分残缺,应在“全媒体时代” 加上“的来临”。C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D项,不合逻辑,后两个分句调整语序。)‎ ‎15.D (家长给予孩子教育,首先应该是⑤“了解孩子”,①③④是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⑥②句是结果。)‎ ‎16.①自由职业者想的是体制内的稳定。(2分)②城里的人想的是去享受田园生活。(2分) ‎ ‎ ③是内心世界与外界社会要求之间的不统一。(2分)‎ ‎17.示例: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胡马,豪情满怀;‎ ‎ 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离情凄凄。‎ ‎18.作文(60分)‎ 参考立意:①不能盲从;②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③做自己最擅长的。 ‎ 参考译文:‎ 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 窦轨,性情刚直果断有威严,大业年间,任资阳郡东曹掾,辞官回家。唐高祖起兵,窦轨招募一千多兵众在长春宫迎接拜见。皇上非常高兴,赐给他十匹良马,派他在渭南一带攻取地盘,拿下永丰仓,聚集士兵五千人,跟随皇上平定京城。匈奴贼兵五万人侵犯宜春,高祖下诏让窦轨征讨贼兵。军队驻扎在黄钦山,遇见贼人从高处万箭齐射,士兵因此退却。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再提拔他们的副手代替他们,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命令道:“听到鼓声不前进的人斩。”击鼓之后,士兵争相向贼人冲去,敌人无法抵抗,窦轨的军队大败贼军,斩杀了一千多个敌人。赤排羌和薛举的叛将钟俱仇进犯汉中,朝廷拜授窦轨为秦州总管,他讨伐贼兵接连取胜有功,贼军余党全部投降。‎ 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迁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 升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人带着吐谷浑人进犯松州,皇帝下诏让窦轨和扶州刺史蒋善合去援救。蒋善合先期到达,在钳州打败敌军。窦轨进军临洮,驱逐了敌军。他估计羌一定会成为祸患,开始在松州屯田。皇帝下诏让他率领所统领的部队跟随秦王讨伐王世充。第二年,升任至蜀地。窦轨显贵以后,更加严酷,然而自身勤苦不懈,每次出兵作战,从不解去盔甲,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甚至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因此蜀地盗贼全部平定。‎ 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后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①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 当初,他把自己的外甥作为心腹,外甥曾夜间出去,窦轨传叫时没有及时赶到,便杀了他。又告诫家奴不要外出,有一次忽然派一奴仆到公厨去取饮用的浆水,接着又后悔了,说:“要借用你的头来申明法令。”命令斩杀那个奴仆,奴仆喊冤,监察行刑的人迟疑没有及时行刑,窦轨将他们一齐杀死。后来他入朝,被赐坐御榻,面容不严肃,又因对诏不合圣意获罪,皇帝生气地说:“你入蜀时,跟随着的车骑、骠骑将军有二十人,你快要把他们都杀完了,我那些出身陇西的车骑将军们,还不够给你斩杀的。”于是将他拘押在牢狱中。不久后又释放了他,让他返回镇守益州。窦轨与益州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一向不和,等到隐太子李建成被杀,诏书送到益州的时候,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郭行方害怕,逃回京城,免于一死。这一年,行台省被废除,窦轨任益州都督,并被加赏食邑六百户。‎ 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 ‎ 贞观元年,召入朝廷授右卫大将军,出任洛州都督。周、洛之间,因为隋时的动乱,人们不在本土定居,窦轨下令各县,将游手好闲、从事工商业的人追究查办,因此大大树立了威信,百姓纷纷开始务农。窦轨去世后,被追赠并州都督。‎ 稽胡:匈奴的一支。‎ 众为却:士兵因此退却。为,因此。‎ 殿:殿后,跟在后面。‎ 末作:古代职业社会地位排序士农工商。农为本,工商为末业。‎ 按:查办。‎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