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故B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答案】B
2.黄斡(1152-1221)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盂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
A.《四书章句集注》 B.《阳明先生文录》
C.《船山遗书》 D.《明夷待访录》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选于黄斡的《朱子行状》,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朱熹的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所以A正确;《阳明先生文录》是王阳明的著作;《船山遗书》是王夫之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B、C、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3.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错误。
【答案】C
4.曹丕问:“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邴原便毫不迟疑地答道:“父邪。”(《三国志卷十一》)。某学者认为邴原的意识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能代表当时社会普遍的社会观念,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位学者认为
A.“家族”与“国家”是互斥的,且人们应以“孝”为先。
B.“孝”这种家族意识已成为了统治者控制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
C.魏晋时期“家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对政治团结产生不利影响。
D.邴原的意识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基本一致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由材料的对话可知,邴原认为父亲的地位超过了君主的地位,即体现了魏晋时期“家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做法不利于政治的团结,故选C。A表述错误;B与题干无关;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君权神授,与题干观点不一致,故D错误。
【答案】C
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经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物’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的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儒学具有盲目自大和具有一定封闭的特性,当然儒学本身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博大精深的特性,所以综合来看B项说法最为准确全面,A D两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但过于片面,C项说明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最佳答案选B。
【答案】B
6.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贽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与戴震的“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一致,因此答案为A项。BCD的思想与戴震思想无相似之处。
【答案】A
7.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答案】C
8.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体现了( )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为政以德”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述现象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和阴阳家思想,创造出了新的儒学思想,积极主张“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迎合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的滥用,其主张“天人感应”即借上天出现异象的警示统治者实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A有助于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B 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武器;D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答案】C
9.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争霸和兼并战争,思想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和百家争鸣,故A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答案】A
10.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知识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根据相关知识,本则材料是黄宗羲在论述有关法治思想时,认为在建立法治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如果出于为天下之心而立法,那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如果出于为私心而立法,那是“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历史上夏、商、周三代以前的法是天下之法,没有一丝一毫为君主一人的私利而制定的。三代以后的法是一家之法,君主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为了维护统治所以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加强统治的措施,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本题选C项。
【答案】C
11.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论 D.法律平等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炼和对近代西方人文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三大定律”,不难发现叙述的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再根据第三个定律中提到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该思想是社会契约论,故C项正确。其它选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答案】C
12.当代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靠对外掠夺 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 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说明西方的崛起主要依赖民主政治的建立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也就是受欧洲内在因素的推动,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答案】B
13.下列不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是
A.西斯廷小教堂 B.圣彼得大教堂
C.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D.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知识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因此不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故选C。
【答案】C
14.下列关于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艺术描述错误的是
A.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
B.画面场面宏伟,形象生动
C.宗教题材为主
D.最著名的壁画是拉斐尔创作的《创世纪》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故D错误。其它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D
15.文艺复兴时期在佛罗伦萨被称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的是
A.西斯廷小教堂及其壁画艺术 B.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壁画艺术
C.乌菲齐博物馆 D.帕拉蒂纳美术馆
【知识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乌菲齐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因此被称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故C正确。
【答案】C
16.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摇篮的原因有
①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建立
②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美第奇家族的扶植和资助
④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知识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试题解析】结合教材知识,(1)佛罗伦萨建于公元前59年,是罗马人在阿尔诺河流域所建的一个殖民地。14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和金融中心,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都最先出现于此地。(2)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最大城市,意大利的商业贸易中心,经济发达,又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这就为新文化繁荣并成为文艺复兴的最大中心提供了条件。(3)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是当时著名的商业金融家庭,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人文主义研究的积极赞助者。故①②③正确,故选C。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使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丧失,故④错误,排除有④的选项。
【答案】C
17.他创办学园,在教学方法上别具一格,被成为“逍遥学派”,他和他创办的学园分
别是
A.亚里士多德和阿卡德米学园 B.亚里士多德和吕克昂学园
C.柏拉图和阿卡德米学园 D.柏拉图和吕克昂学园
【知识点】东西方的先哲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在教学方法上别具一格,被成为“逍遥学派”,故选B。阿卡德米学园是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故ACD错误。
【答案】B
18.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东西方的先哲
【试题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的绝对自由,“以人学对抗神学”体现在基督教神学主宰下要求自由的突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体现对自由理性的追求。三者共同体现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D项正确。
【答案】D
19.“他的学说对人民主权、自由和平等有着强烈的诉求,是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述评价中的“他”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干中“激进民主思想”的要求,故A项错误;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故B项错误;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一切人权的表现和运用必须表现人民的意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于法律,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正确;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成就在哲学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C
20.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了( )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 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从布鲁尼所处的时代(14、15世纪)及其观点可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历史研究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A项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的德国发生的,D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是在16世纪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这两项错误。题干中上帝存在,说明神学没有丧失,故B错误。
【答案】C
21.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知识点】文学成就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提到的是明清小说对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包容,而不是包容整个传统文化,故A错误;题干中提到明清小说通过包容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世俗化图解,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说明了明清小说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故B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故C错误;题干中提到明清小说经过世俗化走进千家万户,并不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士农工商)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知识点】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A中的重人伦不重实用是错的。B和材料相反,材料说的是“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C中的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中没有体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的思想;四民观念是“士农工商”,士排第一位,这也符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所以选D。
【答案】D
23.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知识点】汉字与书画
【试题解析】小篆的笔画较细,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24.“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知识点】文学成就
【试题解析】这是后人对杜甫的评价。上句评人,下句论诗。上句“疮痍”既是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故选B
【答案】B
25.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北方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
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 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知识点】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12月22日是冬至,开始数九,农历2014年腊八是2015年1月27日,是四九节气,有谚语“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这一天我省各地又普降大雪,反映了我国传统科技是建立在经验和总结基础上的。故选B项。
【答案】B
26.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知识点】文学成就
【试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收录了自西周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人情,故选C。A是春秋时期的老子的著作;BD是战国时期孟子和屈原的著作。
【答案】C
27.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知识点】汉字与书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点。解答此题要把握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风格、特点。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题干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意在体现画家的心境,并不是简单追求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要表达一种意境,传递画作者的心境,在艺术风格上,山水画“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所以答案为D。
【答案】D
28. 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小篆
【知识点】汉字与书画
【试题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故A符合题意;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小篆的笔画较细,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答案】A
29.《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知识点】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体现了对西方水法的重视,是出于农业发展的需要,但对其他先进科技成果却熟视无睹,说明了中国传统科技观念阻碍了西学的传入,故选A。B在题干中无法体现;C中“广泛传播”错误;D中“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错误。
【答案】A
30.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题干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是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表明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故选D。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答案】D
二、简答题(题型注释)
31.(本题12分)思想耀千秋(12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其创建性的见解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创造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
(1)列举“轴心时代”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至今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人各一位。(4分)
(2)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什么“见解”最有影响力?请概述其主要影响。(5分)
(3)你是怎样理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请列举史实说明。(3分)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1)依据“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是轴心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的至今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有: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印度佛陀或悉达多;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
结合所学知识,在轴心时代,中国产生的最有影响力的“见解”是儒家学说。引导学生从对当时、对中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回答。
(3)“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轴心时代,并被它重新烧起火焰的”指的是文化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的,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的。然后结合中国的例子和外国的例子各一个进行论证即可。如文艺复兴就是借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宋明理学就是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
(1)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其他符合此年代者亦可),印度佛陀或悉达多,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答案一: 儒家学说;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3)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在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
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32.(本题17分)读图回答:(17分)
图一 教皇出行图 图二 路德焚毁教皇令
图三 烧死“异端”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图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有何影响?(5分)
(3)你如何看待图三的措施?(4分)
【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试题解析】(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图三反映的是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异端”。
(2)结合所学知识,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但是暴力冲突也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
(3)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战争、教派纷争不断,有识之士要求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异端”。(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3)迫害“异端”的行为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但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只有实行宗教宽容,才是解决宗教纷争的有效途径。
33.(本题14分)(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少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科技与工业革命存在何种关系?(2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可,为什么?(6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说明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国儒学重人伦,轻自然。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化。大批青年人读书的目的是应科举,造成了科技人才缺乏。
(3)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认为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材料三把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答案】
(1)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认同。 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参考答案
选择:
1_5BACCB 6_10ACCAC 11_15CBCDC
16_20CBDCC 21_25BDDBB 26_30CDAAD
解答题:
31.
(1)中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其他符合此年代者亦可)(任一1分),印度佛陀或悉达多,巴勒斯坦耶稣,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任一)。(一个地区一人,各1分)。不写地区,按顺序给分,顺序错,不给分。
(2) 答案一: 儒家学说;(1分)汉武帝后逐渐发展为中国的官方哲学,(1分)对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分)。秦汉以来,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1分)16世纪以后在西方也引起了很大反响。(1分)
答案二:只从一个角度且写得很全,给1分。
(3)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在继承中才能创新和发展,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在新的高度传承人类的文明。(1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给1分)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在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展开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2分)其它事例言之成理,符合题意的也给2分。
【解析】略
32.(1)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异端”。 (8分)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5分)
(3)迫害“异端”的行为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但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的。只有实行宗教宽容,才是解决宗教纷争的有效途径。(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图一反映的是天主教的特殊地位和腐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引起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图三反映的是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天主教会采取应对措施,如烧死“异端”。
(2)结合所学知识,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但是暴力冲突也使人们认识到信仰问题不能靠武力解决。
(3)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战争、教派纷争不断,有识之士要求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方式和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或者说罗马教廷的权威。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这是一个根本点,其产生的影响也与这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33.
(1) 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分)
(2) 认同。(2分) 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应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若不认同,能自圆其说
也可酌情给分)
(3) 都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2分)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说明中国14世纪的科技成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国儒学重人伦,轻自然。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化。大批青年人读书的目的是应科举,造成了科技人才缺乏。
(3)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认为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材料三把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