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
命题人:吴敏 审题人:官飞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2.《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3.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4.黄斡(1152—1221) 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先生”的著作是
A.《四书集注》 B.《阳明先生文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船山遗书》
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6.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7.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与书法相伴而生 B.与文学相兼而成
C.追求神韵与意趣 D.画、诗、书相融
8.“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符合历史事实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9.唐朝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板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这说明
A.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B.买卖日历得到政府支持
C.新技术影响了行政管理 D.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10.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B.“中体西用”
C.“变者古今之公理” D.“托古改制”
11.《胡适谈国学》记载: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以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胡适的上述观点
A.是错误的,对当时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
B.是正确的,对文学认识有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C.是正确的,正确认识了白话小说的地位
D.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学的进步性
12.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3.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然当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之际,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到20世纪中期,召开国民会议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过程说明
A.国会政治符合中国国情 B.代议制的实践遇到挑战
C.中国盲目学习西方政治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谭嗣同《仁学》:“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A.社会契约 B.民主共和 C.理性判断 D.三权分立
15.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6.伏尔泰在针对各种形式的镇压、狂热、偏执的“丑行”时说:“因为意见不同而迫害他人的人与怪物无异。”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
A.人的思想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 C.人人平等 D.法律的权威
17.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他把社会整体视为唯一的目的,强调个人是为整体服务的工具。由此可见,柏拉图著《理想国》
A.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追求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C.体现了“理念论”思想 D.试图挽救城邦危机
18.“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使你既不属天,也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材料反映出
A.神权时代的德国社会状况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
C.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对专制 D.宗教改革时期“与上帝对话”
19.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使得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B.标志着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20.清末思想家严复在谈到牛顿力学时说:“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这一评价直接揭示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①引导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②促成了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飞跃
③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实现了对近代物理学框架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1.“传统的方法是一个技术工人生产一支完整的步枪,各部分自成一体”,“机器可以让无技术的工人生产能够适用于任何同一型号步枪的特定零件”。最初设计这种机器的是
A.英国的瓦特 B.英国的牛顿 C.美国的惠特尼 D.德国的西门子
22.《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23.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和猫王的摇滚乐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这一主题是
A.浪漫与理性主义 B.自由与民族奋斗
C.反传统倾向 D.文化交流与融合
24.某文学流派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该文学流派的作品是:
A.《悲惨世界》 B.《百年孤独》 C.《播种者》 D.《等待戈多》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一、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
材料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竺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12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己。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材料二 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日:“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
材料三 晋自过江(实际上就是指东晋南朝),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
——[唐]魏徵《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1)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2分)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3分)
荆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答案
命题人:吴敏 审题人:官飞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D
A
D
D
C
D
A
A
A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A
D
B
D
B
C
B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分)
25.(25分)
(1)“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
“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10分)
(2)不同之处: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10分)
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5分)
26.(12分)
答案提示:(1)说明文学与史学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3分)
(2)蒲松龄的“孤愤”之情一方面源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吏治腐败、文化专制、民族压迫、经济残破、民生疾苦等恶劣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蒲松龄重振文言小说的抱负与使命意识。蒲松龄个人不得志使他作品更具忧民情怀,表面看怪诞不经的作品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9分)
27.(15分)
(1)魏晋时期状况:经济破坏,货币流通的作用减少,甚至出现实物交换(2分)。
原因:战乱频仍,社会动荡。(2分)
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状况:经济繁荣,商业发达(2分)。
原因:国家统一,改革时政。(2分)
东晋南朝时期状况:商业发达,商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2分)。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发展。(2分)
(2)认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的重要要求。(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