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2015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贵州遵义2015届高三语文5月联考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贵州省遵义市普通高中第四教育集团2015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官话与国语 张 鸣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 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 (摘自《今晚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关于“官话与国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满人入关之前,只会说满语,这个满语。经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成为满人的“国语”,又叫清语。‎ B.满人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要求为官者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话,为此,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 C.所谓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跟现在的普通话很接近。‎ D.满清统治结束后,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推行现在的普通话。‎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满清统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员一律要学清语,实行文化改造,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在文化方面反而成为了被征服者。‎ B.清语没有成为官话的主要原因是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 C.满人入关后,皇帝只重汉文,不重满文,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官话。‎ D.说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在加上清朝召见时会给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清统治者试图将清语作为官话进行推广,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及缺乏群众基础,愿望未能实现。‎ B.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但文字都是统一的,这要归功于象形字的音义可以分开和持续的科举考试。‎ C.清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文字,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就连满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欢,要想征服汉文化谈何容易。‎ D.中国的科举考试,在文化人中无形地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大多数的习文之人,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文字与文法的统一。‎ ‎【答案】‎ ‎1.C ‎ ‎2.C ‎ ‎3.D ‎ ‎【解析】‎ ‎1.‎ 试题分析:A.“满人只会说满语”与原文“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 不符;B.结论“清语成为满清时期的官话”与原文“汉语是满清时的官话”不符;D.“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满清时期官话清语”与原文表述不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就连满人大臣也不许说清语”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大多数的习文之人”与原文“所有习文之人”表述不符,范围被缩小了。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俟其返昪,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 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仍为军候。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 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布帛米粟有差。(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 纵:即使 ‎ B.二垒厄其归路, 厄:切断 C.由是稍知名 稍:稍微 ‎ D.物议多之 多:赞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B.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C.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D.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自良屡立战功,深得上司信任。先后担任过右卫率、试殿中监。后来,鲍防接替薛兼训的职务,镇守太原,李子良又侍鲍防做了牙将。‎ B.李自良在军事方面很有谋略。回鹘入侵,李子良主张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撤军时,出兵袭击,阻断他们的退路,进而战胜回鹘。鲍防没采纳,最终吃了败仗。‎ C.李自良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重情义。马燧被解除兵权,皇上让他接替马燧,他却因跟随马燧多年为由,婉言推辞。即便如此,皇上仍委以重职。‎ D.李自良厉行节俭,恪尽职守。一举一动都遵循法规,从不对人施加暴虐,深得军民的赞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 ‎(2)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 ‎【答案】‎ ‎4.C ‎5.B ‎6.D ‎7.(1)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二座堡垒,派兵驻守,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 ‎(2)卿为马燧保持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人能够替代得了你。‎ ‎【解析】‎ ‎4.‎ 试题分析:稍:逐渐。“由是稍知名”意思是李自良因此逐渐出名。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从内容上看, 说的是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出兵东征,李自良经常作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建中”年号,“田悦”“燧”“抱真”“自良”都是人名,“河东大将”官职,“东讨”“摧锋陷阵”都是常用词语,根据这些信息断句就很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D原文中的“略不以暴戾加人”意思是:“一般不对人施加暴虐”。因此,题中“从不对人施加暴虐”与原文内容不符。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但”,只需;“以”用,这里可译为派;“坚壁”,坚守;“老”,疲惫。(2)“存”,保持;“诚”,确实;“易”,替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自良,兖州泅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加授直到右卫率。后来跟随袁傪讨伐袁晁陈庄等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接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正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与它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二座堡垒,派兵驻守,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它撤军,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一定会狼狈不堪。目前设置二处堡垒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鲍防不听,催促焦伯瑜等人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队遭遇,焦伯瑜等人大败而回,李自良却因此逐渐出名。‎ 马燧取代鲍防任节帅,上奏朝廷任用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兼任军愤,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出兵东征,李自良经常作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在前去河中讨伐李怀光时,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建立功名,都是由於李自良辅助的结果。‎ 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解除了马燧的兵权,德宗想用李自良代薛马燧,李自良用侍奉马燧已久的理由诚恳推辞。不愿接持他做军帅,受到舆论的赞美,於是任为右龙武大将军。德宗因为河东接近胡戎挑选合适的人任节帅很困难,第二天,李自良前来谢恩,皇上对他说:“卿为马燧保持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当天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部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所九年,因为简约勤俭恪守职责,军民悦服。李自良虽然是军人出身,行动都遵循法规,一般不对人施加暴虐。十一年五月,死在军中,时年六十三岁,皇上感到非常痛惜,为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为左仆射,赐给丧葬布帛米粟不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或云名桂芳,括苍(今浙江丽水西)人,宋末进士,亦无确考。宋亡遁迹隐沦,所至好题咏,自称山民。‎ ‎8.诗歌颈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特色,解答时可以从诗句选取的景物(意象)及其特点、所写意境特点、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景物的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诗颈联选取了“竹”“松”两种意象,而这两种意象历来被作为有气节和高洁、傲岸品格的象征,再联系注释,可知作者为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由此可分析出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屈服的骨气。从颈联所描绘的意境来看,展现了一幅优美凉爽的景致,从结构上来说就照应了题目中的“避暑”二字。从描写景物的手法来看,有“色”有“声”,可说是调动了视觉和听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考生解答时可先总体概括出诗歌的主旨,然后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诗的首联写由于害怕会挡住山间的朗朗清风吹进来,所以叮咛千万不要放下帘子。这是一个非常细腻传神的细节,首先是扣题,不过作者的用意还远不止此。作者要说的,关键只在一个“清”字!颔联上下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出世人们大多不明白山亭的妙处,到这里来避暑的人极少,也清楚地显示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人自要趋炎”一句语义双关,作者没有说出来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的两个字就是“附势”了。颈联描写山亭优美的景致,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大宋遗民永不屈服的骨气与精神。尾联联系全诗,以及诗人遁迹山林、高隐不仕的生平事分析,可知这一联潜台词却是:如果取的不是这些“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呢?那岂不是……诗人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特立独行、洁身自好的品格,一方面还讽刺了那些鲜廉寡耻而出仕新朝的“趋炎”之徒,语虽委婉,却是极为辛辣、尖锐,足让那些贪图富贵而忘本者汗发沾背。 全诗的用意说到底也就不过“清”、“廉”二字!志洁行廉,原本就是“山民”最为珍爱的的品格。再进一步,我们也就明白了而本诗的题目“山亭避暑”的意思,诗人要避的“暑”,原来不仅仅是酷热的天气,更是指元朝入主中原后的残酷统治,这里的山亭,也就是真山民的“桃花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2) ‎《荀子·劝学》中,“ , ”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行为没有过错。‎ (3) 诸葛亮《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答案】(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析】‎ 试题分析: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频烦、济、博、参、己、知、陟、罚、臧、否、宜。‎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宝 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 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6分)‎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 ‎【答案】‎ ‎(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认为是赝品的瓷瓶,由此可分析出王教授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王教授一直寻找顾林父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送了赝品给恩人,没能真正感谢恩人,而心存内疚,所以找到瓷瓶后马上高价收回,可当他发现瓷瓶是真品时,又马上送回,表现出他做人诚信的品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这类题目可从小说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情节围绕瓷瓶展开,从王教授送瓷瓶谢恩人,到顾林卖瓷救父亲,再到王教授收回赝品瓷瓶,再到得知瓷瓶是真品而送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从小说的主题表达来看,收回赝品瓷瓶,得知真品再送回,歌颂了一颗感恩之心、一种诚信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王教授得知瓷瓶是真品马上送回,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饱满。从表达效果看,用数字结尾,没有再叙写顾林听到后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 真的猛士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钞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个人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40时,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互相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悼唁。‎ 钱玄同一生恃才傲物。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作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考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上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还和朋友一起为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钱玄同为人刚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请结合文本探究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8分)‎ ‎【答案】‎ ‎(1)B C ‎(2)①成功劝说周树人为《新青年》撰稿,使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②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在语言、标点符号、数字、纪年、书写方式等方面提出新见解,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③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引起各界关注,标志着改革派的 “大胜战”。‎ ‎(3)①意志刚猛。在鲁迅等思想先驱者都对现实失望时,钱玄同意志坚定,相信文化思想变革会拯救国家。②性格刚猛。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③行为刚猛。作为编辑,他演“双簧”;作为教授,他从不批卷,哪怕被扣发薪金,‎ 也不能从命。‎ ‎(4)钱玄同先生成为“真的猛士”有如下原因:‎ ‎①爱国思想,民族责任感。他留日归来,认为新的思想文化才是拯救民族的根本,从而担任《新青年》 编辑,找周树人等人约稿,并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积极推进中国文化重大改革。‎ ‎②看淡生死。钱玄同体弱多病,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40岁时就做好离世的准备,因此他有足够的勇气与顽固派作斗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③喜好读书,严谨治学。钱玄同先生最大的爱好便是逛旧书肆,每次去逛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他对自己所写的讲义反复修改仍不满意。他的这种读书治学的态度使他成为时代的先驱。‎ ‎【解析】‎ ‎(1)试题分析:B.将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角色说反了。C.“学术上不严谨”理解不当;这些都是表现他的“恃才傲物”。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传主形象的分析,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分析传主形象、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解答时,考生需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出与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表现相关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出答案。本题信息主要集中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文章前五段写了钱玄同找周树人约稿,“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六段“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第七段“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所谓“刚猛”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所以,本题需要考生结合全文来概括。既是“为人刚猛”,那么就可以从人物的性格、处事方式等角度分析。钱玄同有坚定的意志,可以说是刚猛,文章开头部分写到鲁迅对现实失望,婉拒钱的约稿,钱玄同则认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可见其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从性格方面看,“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都属于刚猛的表现。从处事方式看,“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一生恃才傲物”“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也从不考试”“亦不改考卷”也都是刚猛的表现。考生把这些信息找出并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要求探究钱玄同成为“真的猛士”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时代因素、个人因素等角度分析。从时代因素来看,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是“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这时的钱玄同认为“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并首倡几项“中国文化重大改革”,这一切表明他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从钱玄同自身来看,“又是一个病夫”“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但他“从不讳言‘死’字”;再有就是钱玄同喜爱读书,“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据报道,有人花610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一套公寓,在已经因房价奇高而闻名的香港创下了又一个令人 的纪录。‎ ‎(2)、让房主花上几千美金换电缆的想法听起来有些 ,但是这不失为一项物有所值的投资。‎ ‎(3)、在公开哪些个人信息的问题上,他所作出的某些选择简直令人 。‎ A.目瞪口呆 匪夷所思 不可思议 B.瞠目结舌 不可思议 匪夷所思 C.目瞪口呆 不可思议 匪夷所思 D.瞠目结舌 匪夷所思 不可思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瞠目结舌”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故第一根横线处应填“瞠目结舌”,排除A项和C项。“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本题答案为B。历年高考试题表明,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考点中,近义词的运用是常考点。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3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B.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C.如果说,古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以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和男权中心主义观念为基础的,那么,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在内涵上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D.大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应该删去“的治疗费用”;“B”项“能否”一词二对一,造成语句逻辑不通;“D”项中“群体”、“社会”、“他人”表意重复,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此题选C。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 , , , , , ,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途径实现了西至阿拉伯与欧洲、非洲,东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与民众的生活方式。‎ ① 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 ② 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 ③ 胸襟宽广的大唐盛世 ④ 同时也开启了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 ⑤ 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豁的中国陶瓷 ⑥ 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 ‎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④⑤①③⑥‎ ‎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②④①⑤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三彩”一词推知第一空应填②,因此排除C.D。“输出”的对象应该是“陶瓷”而非“借鉴”,故最后一条横线处应选⑤。本题选A。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① ,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② ,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因此, ③ ,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答案】① 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 ‎②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 ‎③机遇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达到和接近答案示例给满分。其余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空白处应填的内容。①处上文强调机遇不是坐享其成,下文强调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据此可判断出,此处应仿照上文写一句比喻性的话,强调机遇不是坐享其成。②处结合上文“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和下文“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可判断出,此处应填上文的原因,如“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之类的内容。③处所在的句子是对上文关于有利条件内容的总结,因此应填“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一类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6分) ‎ 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数据统计表(%)‎ 医院 吸烟者 不吸烟者 学校 ‎10‎ 酒店茶楼 办公场所 公交工具 ‎20‎ ‎30‎ ‎40‎ ‎90‎ ‎50‎ ‎60‎ ‎70‎ ‎80‎ ‎100‎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字)(3分)‎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字)(3分)‎ ‎【答案】(1)除大部分吸烟者不支持酒店禁烟外,居民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2)学校:儿童易模仿,请您勿吸烟!‎ 医院:您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 酒店茶楼:提神不妨清茶,消愁莫若朋友,何必吸烟!‎ ‎(内容2分,形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注意,图表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第一问,从图表反映的信息看,吸烟者对酒店茶楼禁烟的支持度最低,除此之外,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态度差别不大,普遍都赞成禁烟。第二问要求写提示语,难度不大,要注意与所选场合相对应,内容上要体现禁烟的主题,语言上要注意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庄重,严肃,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 ‎ 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写作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 ‎【答案】‎ 像蚌一样包容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应该像蚌一样,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遭遇。而不能像野马一样,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包容是人类的美德,不,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意识。包容是文明的标志、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 我以前的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妇,带一个上中学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我经常看见他们有说有笑地一起散步。曾几何时,这种和谐美满的气氛消失了。夫妇俩开始频繁吵架。我下班回家,经常不得不耐着性子欣赏隔壁的“战争交响乐”。家具的碰撞声、瓷器的碎裂声、男人的谩骂声、女人的嚎啕声、孩子的啜泣声,八音齐奏,此起彼伏。后来,男的带着孩子离开了,只剩了女人一个人。人整个儿变了,见天阴着脸,不哭不笑,似痴似呆,看了令人心碎。这是缺少“包容”而导致家庭解体的例子。‎ 人类还远远没有学会“包容”。“9.11”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不幸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人类距离学会“包容”还有多远。也就是说,我们还远远没有低等的生物体“聪明”。‎ 但是,为了和谐的生活,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必须变得聪明,真正学会“包容”。‎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包容”的意识呢?‎ ‎“包容”,归根结底,根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就像我的邻居一家。‎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可联系现实去思考其寓意,从而得到写作的立意。材料中写了两种动物在遇到磨难时的不同表现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结局。蚌,感到痛苦,无法排出,不怨天尤人,孕育美丽的珍珠;野马,不舒服,无法赶走,暴跳狂奔折磨而死。蚌和野马,喻指现实中的人们;沙子、蝙蝠,喻指人们中最为苦恼的东西、人们经常思考却又无法改变的东西。‎ 最佳立意:‎ ‎⑴包容(宽容、忍受、直面痛苦):蚌的包容态度使得原本痛苦的历程产生了美丽的结晶,由此,可以提炼出包容的话题,并且从材料的主体指向来看,应该是对包容的赞美、推崇。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妨多想想蚌和野马。我们何不像蚌那样,设法适应,利用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以“蚌”的肚量去包容一切不如意的境遇,使之为我所用。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包容的肚量,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来自对生活的磨砺和理解,源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永远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求索取的付出;对任何人能谦虚、平和,放低自己的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活和社会自然会对我们有回报,这份回报也许会超乎“名”,超乎“利”,是我们精神境界的一种升华,是自我心灵的一种超脱。‎ ‎⑵平和的心态(冷静、理性):野马无法承受吸血蝙蝠所带来的痛苦,于是狂奔而死,这源于它的狂怒,他的不冷静,他的眼里揉不进沙子!由此,可以提炼为遇事要冷静,眼里能容沙子就能容万物,制怒是制胜的法宝。要学会以平和(积极、客观、冷静、理性)的心态看待生活或生命中的挫折(问题、困难、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