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25.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陶纺轮等。一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A.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26.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主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
2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
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28.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29.全国抗战之初,李宗仁发表《焦土抗战论》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举国一致,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战。”他的这一主张后来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李宗仁的主张充分表达了民族抗战的决心
B.“焦土抗战”是当时中国抗战的最佳途径
C.批评者在政治立场上与李宗仁严重对立
D.批评者基本上应该被判定为汉奸卖国贼
30.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31.“1917年的俄国革命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当国内有数百万人处于贫困状况时,不能无限制地寻求与资本家妥协。如果你们不进行内科治疗,那么更激进的力量就会到来,他们将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的“外科手术的方法”是指
A.迅速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经济 B.临时政府反击德国侵略者
C.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人民起来推翻沙皇政权
32.一位学者曾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善和恶的范畴已经没有意义,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A.进化论 B.经典力学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33.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已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反映了
A.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B.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C.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4.某一市场人潮川流不息好不热闹。市场中货品分区买卖应有尽有,如玉米、马铃薯、金银饰品、羽毛、棉衣、绣花斗蓬、巧克力,甚至黑奴。这个市场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六世纪的拜占庭 B.公元九世纪的巴格达
C.公元十三世纪的马六甲 D.公元十六世纪的墨西哥
35.张学锋在《六朝建康城研究中的史料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视各种文献的传承关系,不仔细分析各种文献(尤其是后出文献)的致误原因,即不重视史料批判,按需所取,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违背事实……推而广之,所有的历史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据此张学锋强调的主旨是
A.历史研究应重视分析各种文献的史料价值 B.史料批判的关键环节是剖析后出文献
C.史料批判即是掌握各种文献间的传承关系 D.主观臆断是获取史料价值的致命弱点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削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最快、情况最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也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刘地感知。但人们对20世纪的认识大相径庭。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所谓“民主资本主义与极权主义”斗争说:“美国世纪说”;“伟大世纪说”。
评材料中关于20世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45、46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具体措施。(6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张之洞是一位温和的改革家,优秀的学者。他在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虽然他创办7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张之洞采取了外国的装置和器械,他认为这些东西使西方国家富强。但实际上,他的做法仍然是强化原有体制,而不是为了进步。
“中体西用”这句简练的口号,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即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这里,他实际上是在玩弄而不是正确的解读体(物质,原则)和用(用处,实用)的概念。中学和西学都有自己的体和用;他提出的体和用的混杂物是不能持久的,因为后者一定会影响前者。张之洞聪明但不正确的原则,是抵抗保守派攻击的有效盾牌;即使是顽固派,也不能责备他背叛儒家和中国传统。
——选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张之洞思想主张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简评作者对于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看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