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2016年高二下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石家庄2016年高二下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 黄艳丽 2016年3月25日 ‎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5.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7.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8.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9.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 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 B. 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 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 D. 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10.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1. 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3. 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14.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15.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占上课总时数百分比 ‎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6.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17.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8.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19.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20.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1.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22.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23.“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24.“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25.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26.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8.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9. 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30.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 C.①② D.①③‎ ‎31.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2.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33. “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34.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35.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36.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38.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39.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40.“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41.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42.“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43.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整体世界的形成 ‎44.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45.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46. 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A.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的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B.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C.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47.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48.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49. 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法国 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及《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法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是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C.儒学与“理性”社会核心思想一致    D.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50.“16世纪时,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专利,进入18世纪,法国人后来居上,那些像优秀‘国外数学家’一类的博学的传教士,真正充当了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材料强调的是 A.西方传教士开始全面开垦中国文化    B.东西方之间开启了“对话”的历程 C.欧洲经由传教士引介关注中国文化    D.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达到了高潮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51.(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唐代长安城面貌一定程度上在反映了唐朝文明的特点。请概括唐朝文明的特点,并选择恰当的图文材料进行论述(12分)‎ ‎52. (26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泰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 ‎(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8分) ‎ 材料二 ‎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10分) ‎ 材料三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统”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 ‎(3)概括材料三中“文明交流”的观点。(2分)分析西方启蒙思想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事件。(6分)‎ ‎5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 国 别 ‎ 花 ‎ 果 ‎ 重 要 原 因 ‎ 德意志 ‎ 宗教哲学 ‎ ‎① ‎ 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 西班牙 ‎ 葡萄牙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地的竞争 ‎ ‎(一)近海宜商业 ‎ ‎(二)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 ‎② ‎ 法兰西 ‎ 政治哲学 ‎ 法国革命 ‎ 略 ‎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一章表中①处的填空,并在②处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其他原因。(6分) ‎ ‎(2)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判断并说明法兰西的“政治哲学”在欧美是否只结出“法国革命”这一“果”。(只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6分) ‎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DAC 6——10 CDADD 11——15 BCCDC ‎ ‎16——20 ADDCD 21——25 CBCBA 26——30 DBDCD ‎31——35 CCDBC 26——40 ABCAD 41——45 AABCB ‎ ‎46——50 CDCDC 二、非选择题 ‎51.(12分) ‎ 观点一:皇权至上。‎ 例: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央的北端,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 观点二:以儒治国。例:最高学府国子监以儒学为主,为选拔官员创造了人才条件。‎ 例:建立孔庙,开创了普建孔庙的风尚。‎ 例:皇宫、市坊等布局,遵循了儒家所倡导的等级分明、严格有序的礼乐原则。‎ 观点三:兼容并蓄。‎ 例:西市里有大量的外商开办的店铺,体现了对外来商业文化的包容。‎ 例:各种宗教的场所在城中并存,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包容。‎ ‎52.(26分)‎ ‎(1)不同: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 ‎ 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 ‎ 共同: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4分) ‎ ‎(2)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6分) ‎ 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4分) ‎ ‎(3)观点:文明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分) ‎ 影响:康梁维新派提倡君主立宪,开展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则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6分)‎ ‎53.(12分)‎ ‎(1)①宗教改革;(2分) ‎ ‎②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文艺复兴的影响;造船、航海技术的提升和地理科学知识的丰富。(4分)(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两点得3分,一点得2分) ‎ ‎(2)判断:不是。(2分) ‎ 理由:三权分立学说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 “主权在民”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