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保定市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保定市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保定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命题:佟志敏 审题:刘凡 时间:110 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如果要为以下四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列强侵华的扩大                                    B.近代中国走向沉沦 C.军国主义的残暴                                    D.先进中国人的救亡 ‎2.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来源:Z#xx#k.Com]‎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治外法权 ④公使驻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3.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 A.①②                    B.①②③                ‎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 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6. 观察右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7. 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8. 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訢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9.“……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11.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B.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C.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D.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12.美国学者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向“两个极端”的是 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3.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 ‎14.《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15.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 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                                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 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                                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 ‎16.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17.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8.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一则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 。对这一宣言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中共放弃了共产主义目标            B.国共矛盾从根本上消除 C.标志国共两党关系的开始改变            D.使全民族抗战得以实现 ‎19.在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第54军郭汝瑰参谋长说:“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首先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与敌作战,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武汉核心时,我长江南北的部队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如此,武汉作战则可以持久,整个抗战也会因我有生力量之保全而得以持久。” 其保卫武汉的战略构思是 A.开展回避敌主力的游击战术                B.阻止日军对华北地区的进攻 C.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阵地战                D.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 ‎20. ‎1937年10月30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记述道:“今谢晋元死守(上海)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与材料中“任务与目的”有关的言论是 A.“使全世界意识到中国‘之存在’” B.“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 C.“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D.“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21.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22.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2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4. 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中,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 国民革命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名列其中。(如图5)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入人心        B.国共联合抗战增进了民族感情 C.海峡两岸都尊重抗战的历史事实        D.“一国两制”政策得到切实执行 ‎25.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A.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B.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26.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27.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28.“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9.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30.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写道:“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材料表明兴设炼铁厂的初衷之一是 A.辅助官办军事工业                                B.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C.加快民族工业发展                                D.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31.据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32.张謇说:“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以我中国黄帝尧舜禹神明之胄,退化不振,猥处人下,至有以奴隶目我者。”为改变这一困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采取的举措不包括 A.大力兴办实业,力图实业救国            B.依赖皇帝,自上而下改革强国 C.排斥西方文明,支持清廷御敌            D.推翻帝制,自下而上革命救国 ‎33.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34.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屡奉慈禧懿旨访拿康、梁,但他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议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他还多次寄意逃亡日本的梁启超,要他“精研西学,以待他日效力国事”。这表明李鸿章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C.对维新变法持同情态度                        D.意识到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35.“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材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预备立宪            D.辛亥革命 ‎3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在这里,郑观应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应采取妥协政策    D.主张发展军事工业以维护封建制度 ‎37.早期维新派主张中国效法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主张光绪帝效法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厉行改革,清末在“预备立宪”中则采用德日模式。上述过程反映出 A.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缺乏社会基础 B.满洲贵族不愿放弃绝对权力 C.知识界的主张背离了中国国情 D.德日经济的成功对中国产生决定性影响 ‎38.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A.新民之道是立国之本                            B.改造国民的素质 C.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D.新文化的融合性 ‎3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40.《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4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42.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4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44.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 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45.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这表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A.政治上日趋成熟但具有软弱性            B.缺乏足够的实力来巩固政权 C.足以认清袁世凯的反革命本质            D.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46.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47.“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48.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49.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他提出了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三大主义”,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据此可知文学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普及科学知识    B.方便民众阅读     C.推广白话文体    D.服务政治革命 ‎50.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1题20分,52题18分,53题12分,共50分)‎ ‎51.(20分)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一)提取信息 ‎ 表3:《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 年代 ‎ 进口 ‎ 出口 ‎ ‎1885 ‎ ‎88,200,018 ‎ ‎65,005,711 ‎ ‎1895 ‎ ‎171,696,715 ‎ ‎143,293,211 ‎ ‎1905 ‎ ‎447,100,082 ‎ ‎227,888,197 ‎ ‎1911 ‎ ‎471,503,943 ‎ ‎377,338,166 ‎ ‎(1)从表3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4分) ‎ ‎(二)论证观点 ‎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 ‎——《复兴之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8分) ‎ ‎(三)阐释事物 ‎ ‎(3)试从图13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8分) ‎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示例:关键词:甲午海战、扶清灭洋、五四运动 主题:反侵略、求解放(或求独立)‎ 阐释:19世纪末,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海战,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五四运动爆发,成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来源:学科网ZXXK]‎ ‎52.(18分)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 来源:Z*xx*k.Com]‎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6分)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6分) ‎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6分)‎ ‎53.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 ‎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 材料二 设立咨议局,不啻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八国联军时,东南各省督抚宣告中立自保,已是在皇权之外宣示地方权力。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这一由革命过渡到民国的情势,其势颇顺,中国并没有经历严重的混乱。 ‎ ‎——许倬云《万古江河》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晚清时期中央权力相对弱化的因素?(6分)‎ ‎(2)材料二中“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对此,你是否同意同意并进行评述。(6分)‎ 保定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月考 高二历史答案 ‎1[来源:Zxxk.Com]‎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C C B C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D B C C D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D C D B B D D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C D C A B B B A A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A B A A B D D D D B ‎51.【答案】(1)信息: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普遍增加;进口额高于出口额,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4分) ‎ ‎(2)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 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4分) ‎ ‎(3)赋分说明:本小问满分8分,关键词不给分,主题2分,阐释共6分,每点2分。 ‎ ‎  ‎ 关 键 词 ‎ 主题 ‎ 阐 释 [来源:学,科,网]‎ 例1 ‎ 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近代化进程加快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例2 ‎ 放宽设厂、实业救国、短暂春天 ‎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 ‎  ‎ ‎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但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曲折发展。 ‎ 例3 ‎ 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 ‎(或五四运动) ‎ 思想解放潮流 ‎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 ‎ ‎  ‎ ‎  ‎ ‎  ‎ ‎52.【答案】(1)变化: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4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 ‎(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6分)(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6分) ‎ ‎(3)认识:近代外交的变化是在外来入侵,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展开的;‎ 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6分)‎ ‎53.(1)因素:农民、革命党的起义,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兴起;列强侵略,使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每点2分,共6分) ‎ ‎(2)答案一:同意此观点。(分)清王朝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派、地方督抚势力及社会缙绅力量联合推翻的。(2分) ‎ 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动摇;“新政”改革失败,力量进一步削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控制的政治力量有限。所以清王朝是被多种力量联合推翻的。(4分) ‎ 答案二:不同意此观点。清王朝是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武昌起义直接推翻的。(2分) ‎ 晚清政治腐朽,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新政”改革失败,丧失民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用武力推翻了清政府;地方督抚及社会缙绅只是投机革命并埋下了新政权的隐患。(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