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三门峡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三门峡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下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2、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 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 .①②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3、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 A.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4、《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5、《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灌溉技术的发展 C.耕作制度的变革 D.生产工具的进步 ‎6.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7、‎2013年7月10日人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8、宋徽宗崇宁年间,宋廷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承认了侵街的合法性。上述现象 A.折射出宋朝开放的时代特色 B.说明了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 C. 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 D. 改变了都市汴梁的城市布局 ‎9、《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 A. 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     B. 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 C. 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      D. 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 ‎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11、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 ‎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12、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13、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  )‎ 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 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 ‎1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5、15、16世纪,人类历史逐渐转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词语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雇佣—“寻金热”—地理大发现        B.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C.黄金—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D.商业革命—新航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 A.劳动力支持         B.市场支持              C.资本支持             D.技术支持 ‎17、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力: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18、‎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上有一文章《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中这样写道“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哪些 ‎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②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③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 ‎④黑奴贸易兴盛, 奴役非洲黑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 ‎19、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短短39天,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1898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 A.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长            B.标志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建立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解决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20、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22、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23、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4、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25、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工业迅速向近代化转变            B.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富强引起西方国家的敌视            D.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源自战争的失败 ‎26、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7、1896年,荣氏兄弟看到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他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 ‎ ‎①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②推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③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下表为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 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品名 ‎1843年 ‎1855年 茶 ‎1 300多万斤 ‎8 400多万斤 丝 ‎1 000多包 ‎5 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29、“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 ‎30、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31、《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一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下列能准确解读该材料的是 ‎ ‎①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② “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正处于第一次发展高潮 ④北洋军阀政府压制实业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32、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厂家数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领导新文化运动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33、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34、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35、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 A. 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B. 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 C. 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D. 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学 ‎36、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7、1961年一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 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38、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 700 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B.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D.1980年以前中国经济建设更注重农村投入 ‎40、1963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A.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B.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4分)‎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8分)‎ ‎ ‎ ‎ 材料三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的主要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6分)‎ ‎4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 ——弗兰克《白银资本》‎ ‎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1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1分)‎ ‎43、有人说:“在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请全面评价此观点。(8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高一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1-5AACAA 6-10DCCCA 11-12DCCAA 16-20BCBCA 21-25CBDAB ‎26-30CACAD 31-35CDDBC 36-40DCCAA ‎41.(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4分)‎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2分)‎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6分)‎ ‎(3)成就:部分城镇发展超过地方行政中心(2分)‎ 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2分)‎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2分)‎ ‎42(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2分)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2分)‎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4分) ‎ ‎(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分)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1分)‎ ‎43.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合理之处:二者确实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投资办厂等特权,逐渐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期;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萧条。(论点1分,每个论据2分,至少答出2个论据)‎ 不全面之处:二者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学习了外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瓦解落后的自然经济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论点1分,每个论据2分,至少答出2个论据)‎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