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压轴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语文压轴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 ‎ ‎【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案】A ‎【解析】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B ‎【解析】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 ‎ ‎ 问1 如何解答理解概念类的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 界定和划分“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职业标准,一种是精神标准。对“知识分子”,人们可以从社会职业分类上下一个颇为宽广的定义,也可以从一种精神思想特征上下一个相当狭窄的定义。 如果要对所有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那么,我想能够提出来的只能是“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比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更加关注和热爱他们工作的对象,关注对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为此,他们应当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是“独立”而不是别的什么,成为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也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标准,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义,或者说“第一义”,即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先有比较独立的精神人格,然后才有其他。独立当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观上独立,脱离社会而孤立,而是说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此行,一旦从事观念性工作,就应当有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要尽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要求,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一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种独立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 独立于什么?怎样才算是独立?如何保持独立?首先,我想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权力;其次,知识分子也应当独立于金钱;最后,知识分子还应当独立于大众。“独立”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就像自尊需要一种社会的基础一样,独立也需要有一种社会的基础。独立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如果知识分子不断被软硬兼施地打击,摧残,如果连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得不到保障,即便他们独立意识再强,也很难说能够独立,或者说只可能有极少数人的悲剧英雄式的独立。而这种独立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说是等待而来的,恩赐而来的,于是这种“独立性”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性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要求,因而他们也就必须为此有实际的努力斗争和争取。‎ 保持独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是在客观世界争取能够保障自己独立性的东西,首先是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笔耕养活自己,使谋生和观念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养活自己;另外,争取独立还包括争取观念产生和传播的自由空间,甚至如果能够自然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权力也不刻意拒绝。另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世界降低欲望,不以追求权钱名为自己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真理承担艰难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压制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斯·科塞所说,理念人应当是为真理而生活,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 总之,我们强调独立性是在个人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也是“人格独立”的应有之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虽然最后可以选择加入到某个集团,成为这个集团最虔诚的一员,但他先决地还是个人本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们先决地是个别的“自由分子”而非“组织成员”。‎ ‎(选自《读书》,有删改)‎ 下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独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应当是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是作者从精神思想特征上对知识分子做出的界定。‎ B.“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 C.知识分子关注对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D.“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在独立的基础上,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依据文章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和第3自然段第一句“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可知,“独立”既是“精神标准”,又是“职业伦理”。由此可判定A项表述错误。B 项,依据第2自然段中“包括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和第3自然段中“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可知,“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理解错误。C项,答题区间在第2自然段,表述正确。D项,依据第3自然段中“但在一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如果这种独立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可以断定D项中“‘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和“总会有更高的要求”理解错误。‎ 问2 怎样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 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C 问3 考生在解题时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网络穿越小说,是指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并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主人公常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分为两类: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是子虚乌有的历史。但不管是哪类历史背景,网络穿越小说都应该划归于重写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 网络穿越小说不仅继承重写历史故事的传统,而且相比前人的创作,它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由于身处后现代社会背景,个人主体只能够在个体想象和历史叙事中重新建构自身,既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又在文学编织的“白日梦”中获得满足。因此与历史演义小说相比较,网络穿越小说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可以让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人公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历史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赋予其理性反思的某些特征。它也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多种流行时尚元素,显然更进一步增强了通俗小说天马行空的“奇”特点,使读者更能获得阅读快感。‎ 网络穿越小说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大多走“纯情”的言情路线,表现出作者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亦是网络穿越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网络穿越小说也有朴实无华的“种田生活”故事,那些穿越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只是小人物,到古代反而成为有作为的英雄,他们除了依靠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身外,还以自己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和人道主义等人格品质,来吸引和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特别是获取异性的青睐。这种设计凸显了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借此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来。‎ 网络穿越小说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近几年的繁盛发展现状,均使它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高雅文学也需要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其“求真与化俗”的特点,争取更广大的读者群。自然,高雅文学应该在坚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汲取穿越小说的“趣味”特点,但不能流于低级庸俗,应有纯正的趣味。‎ 网络穿越小说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与古典纯情、青春唯美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张清芳《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穿越小说,能够使具有现代思维的主人公穿越时空局限,审视古代历史优劣,具有某些理性反思的特征。‎ B.网络穿越小说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元素,使小说在凸显“奇”的特点的同时,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 C.帝王将相生活与“种田生活”故事均为网络小说的重要内容,小说基本模式是主人公在现代社会是个小人物,但穿越后却成为大有作为的英雄。‎ D.网络穿越小说表现的对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极富现代色彩的鲜明性格、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其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答案】C 问4 如何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华贵绮丽话蜀锦 四川古称“蜀”,《释文》和《玉篇》里说“蜀”是“桑中虫”,亦即蚕虫,因而古蜀国也有蚕丛国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史载,西汉初年,成都地区的丝织工匠就在织帛(一种丝织物)技艺的基础上发明了织锦的技艺。“锦”,就是用多彩丝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因盛产于蜀而被称为“蜀锦”。‎ 蜀锦在中国丝绸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各朝代政权稳定和经济发展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果州(今南充)、保宁府(今阆中)等地所产的生丝源源不断地涌向成都,用这种生丝织成的蜀锦质地细腻、层次丰富,唐玄宗身穿的五彩丝织背心被视为“异物”,其费百金。宋元时期,蜀锦的声誉越来越大,在成都设有专门生产蜀锦的“锦院”。生产工序有挽丝、用杼、炼染、纺绎等十几种,已经形成较完备的手工工场。明末的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的生产摧残严重,清代蜀锦得到恢复,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的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 蜀锦是我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锦图案在我国工艺美术图案中占有十分瑰丽的篇章,对我国后世锦缎染织图案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吉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发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蜀锦图案惯有的一个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又称吉祥图案)。寓合纹样常常含有吉祥、如意、顺利、喜庆、颂祝、长寿、多福、富贵、昌盛等美好吉利的寓意。‎ 先秦时期的织锦丝绸图案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体,战国时已出现在几何骨架中相向对称排列的人物、动物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我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其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在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唐代,莲花和宝相花开始大量出现在蜀锦装饰纹样中。‎ 宋代的蜀锦以纹样秀美雅致著称,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写生花鸟图案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发展了在几何骨架上满布规矩花纹的清秀典雅的装饰图案风格,较有代表性的有铺地锦、八答晕锦、灯笼锦、樗蒲锦、落花流水锦等。‎ 元代的蜀锦基本上承袭了宋代蜀锦的纹样风格,元代生产的一种叫“纳石矢”的金锦十分著名,在贵族的官服和衣领边沿装饰使用较为普遍。‎ 到了明代,蜀锦在技法上继承了唐宋以来盛行全国的卷草、串枝、散花、折枝花卉等纹样章法,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清代的蜀锦图案多以写生花鸟和团花为主,同时继承发展了宋明时代的传统纹样。‎ 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蜀江锦院是蜀锦文化的集大成者。蜀江锦院秉承两千多年的蜀锦传统工艺,制作的蜀锦色彩艳丽、形式纷繁、纹样丰富,是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蜀江锦院是成都唯一一家保留有全套蜀锦手工制作工艺的场馆。 ‎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蜀”的地理位置、具体含义和“蜀锦”产生的年代等,确定了全文以“蜀”为表述的线索。‎ B.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可以看作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蜀锦的历史传承。‎ C.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从第3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主要介绍蜀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风格。‎ D.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蜀江锦院的相关内容。‎ ‎【答案】A 问5 怎样合理地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 袁世硕 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康熙皇帝是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他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次,成为第十一哲。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了数十人,开始编修《明史》等。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余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汇。主持编纂的纪昀等人作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已收入的三千五百余种古籍和未收入而存目的六千七百余种书籍,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从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角度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功德。但是,清王朝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做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并且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最初还只是查禁“有诋触本朝之语”的“明季野史”,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的著作中“议论偏谬”者,明末将相朝臣的著作,明末清初文人如黄道周、张煌言、吕留良、钱谦益、屈大均等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据统计,乾隆时被禁毁的书籍有将近三千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乎与《四库全书》现收书相当。就此而言,这又是一次文化专制造成的图书厄运。‎ 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清初的军事征服阶段,清王朝尚无暇顾及文化学术。康熙一朝文字狱尚少,著名的《明史》案、《南山集》案都是对反抗思想的镇压,因为当事人曾引述、议论明朝史事,表现出眷恋明王朝的思想情绪。雍正朝文字狱渐多,著名的曾静、张熙案追究至已逝世的吕留良的著作,还是为了消除人们的反清意识。乾隆朝文字狱最为频繁。朝廷苛责地方官吏,官吏深恐一并参处,举报之风大增,于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故入人罪的事情,便屡屡发生,几乎每年都有以文字致罪的。吟诗作文,乃至属联拟题,都有可能被随意引申曲解,招致杀身灭族之祸,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 乾嘉汉学从学术源流上讲,可以说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承袭了清初学者的治学方法,却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多是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诂,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乾隆时期有多位汉学家被召入四库馆,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乾嘉汉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总的看来,却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其研究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 ‎(原文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政府利用儒学控制社会思想,科举考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命制题目,并且任用了一批信奉程朱理学的官员编写理学图书等。‎ B.清王朝利用编书来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比如编修《明史》《四库全书》等,但同时政府也销毁了与《四库全书》种类差不多的图书。‎ C.清王朝用文字狱来控制社会文化思想,造成大量的文字狱案件,使得当时的文人有畏惧的心态,形成了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 D.清朝初期的顾炎武,其学术精神集中在与政治无关的古文献研究中,这种做法反映了清朝文化的专制,因为这种行为脱离了现实。‎ ‎【答案】D  巧解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理解重要概念类题目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考查某个概念,往往要求考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选出对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呢?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确定阅读区间。一般情况下,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会有一定的说明或阐释的篇幅,而对概念的说明或阐释有的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各段落里。考生解题的关键就是确定与概念相关的区间,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 二是要树立语境意识。一般情况下,作为概念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会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而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概念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的含义。考生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三是要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文章中相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进行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中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 考生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一般原则是由句子到语境,由形式到内容,巧妙对应,逐点解读。‎ ‎1.从重要词语切入。从重要词语所处的位置入手,这样理解句子便有章可循了。‎ ‎2.从重要句子的语法结构切入。就是从语法结构方面对观点句、概念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进行分析。如果是单句,那么考生要从分析主干成分入手;如果是复句,那么考生则要先分清句子有几个层次,然后逐层分析。‎ ‎3.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具有表达特色的句子,可以以“手法+效果+评点”的模式切入。‎ ‎4.要学会用选项所给例子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 有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解题“三步走”战略 一是“读”——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二是“找”——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文段。在这一环节,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掌握筛选的标准,看题干涉及的是局部内容还是全文信息,是就某一局部知识的筛选与整合还是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的筛选与整合。‎ 三是“比”——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进行仔细比较。在这一环节,要注意命题者设置选项的方法是摘引语句还是提炼重组等。‎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妙招 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段内结构层次;二是分析全篇结构层次;三是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具体说来,该类考题的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 ‎ ‎1.整体关照。要明确作者谈论的中心,把握作者观点的核心,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2.辨明重要语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这些句子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提供重要依据。‎ ‎3.抓标志性词语。标志性词语主要包括表顺序的词、关联词、指示代词、表范围的词、表类别的词、过渡词等,此外还有在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等。‎ ‎4.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层进式等进行划分。‎ ‎5.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这是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必要条件。‎ ‎6.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合理地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提出来的意思,即明示信息;二是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白地说出来的意思,即隐含信息。‎ 对这两种信息,考生都得在阅读中进行提取,进而准确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答该类试题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 ‎1.抓特殊句法。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重点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段落的收束句、总结全文的总括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摘要综合法。如果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考生在整体把握作者认识倾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几个重点段落的中心,把握作者对问题的各个侧面的观点态度,然后归纳总结,提炼概括出作者总的观点态度。‎ ‎3.探究意图法。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探究材料中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一般说来,选文的标题、文中的有关语句、文末的注释,还有试题的题干等往往隐含了这方面的信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步”绝对是一个褒义词,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进步”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以人类理性为内核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带来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的物质生活日益舒适,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流逝线性进步,永无止境。不料想,在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若干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进步”已经连带出太多的问题,以至让进步举步维艰,很难持续下去。于是“进步”开始成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反思质疑的对象。‎ 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博瑞看来,这种高扬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进步论的出现其实很晚,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历史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和压倒优势的反而是“退步论”,人类社会中一些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历史观都是倾向于“退步论”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相信在人类社会早期曾经存在一个“单纯质朴、天真自在的黄金时代”,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一再堕落而又力挽堕落的过程,这和《圣经》里表述的历史观也是大体一致的。‎ 从18世纪初期算起,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三百年后,人们渐渐发现,这种发展进步带给人间的并不全都是福音,20世纪连续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性的畸变,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毒气库和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废墟上,是超高效、大规模的生命毁灭。给这种“进步论”更响亮地敲起警钟的,是地球上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追求无限的发展,岂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美梦吗?“进步论”在走红近三百年后,“进步”的初衷似乎已经大部分落空,在今天的社会学界和历史学界,“进步论”渐渐失去了大半信誉。‎ 实际上,“进步论”从产生伊始就不断受到质疑和反思、批评和抵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可以看作反对“进步论”的一位旗手,他断定“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错误”。在卢梭之后,再次对现代文明进步论发起攻击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过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马尔库塞则用同样尖刻的语言指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都不是向‘野蛮状态的倒退’,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必然结果”。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批判下,由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决定的社会进步论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神话”。‎ 有趣的是,启蒙话语中的“进步观念” 本来是力求以“科学”为依据的,后来,在科学内部也开始了对于这种“进步观念”的拆解与颠覆。在爱因斯坦发现物理学的相对论之后,人们同时也发现“进步”所依托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直线的、匀称的、无限的。爱因斯坦在晚年常发出如此感叹:“人类对于无尽止进步的信心,仅在五十年以前还是那么广泛地流传着,现在却好像已经完全消失了。”‎ ‎(摘编自鲁枢元《关于进步文学论的反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进步”的观念虽然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但进步的止步还是引起学界对“进步”的质疑。‎ B.相对于“黄金时代”,人类社会其实一直是退步的,这种状况直到启蒙时代才发生变化。‎ C.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的生态灾难和日益逼近的生态危机等,令“进步论”渐失信誉。‎ D.近三百年来,思想家们对“进步论”屡有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甚至揶揄它是“现代神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实践史和思想史中取材,针对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做了层层深入的反思和质疑。‎ B.文章引入了从柏拉图到马尔库塞等思想家对进步论的批判,指出进步论的错误所在。‎ C.用“进步”初衷落空的论据“摆事实”的同时,文章还论及了“进步论”的逻辑谬误。‎ D.科学内部对“时间”概念的颠覆,使依托“时间”、力求“科学”的进步论失去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步观念与科学和理性相关联,但其“理性”其实是一种工具理性,而“科学”则指向物主义。‎ B.进步论者,相信未来更好,退步论者,认为过去最好,以此看来,推崇三代盛世的孔孟和歆羡远古社会的老庄也是退步论者。‎ C.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库说明,科技进步带来的不都是人类福祉的进步,它同样能带来人类灾难制造能力的“进步”。‎ D.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而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观,结论正好相反。‎ ‎ ‎ ‎2.B ‎【解析】B项,说法错误,柏拉图没有批判过进步论。‎ ‎3.D ‎【解析】D项,“根据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可以推出人类社会能够无尽止地进步”错误,原文说的是“本雅明指责说:进步的概念在历史的线性进程中使用是一种误用,误用了牛顿物理学的时间观”。‎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