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2016年重庆一中高2017级高二下期定时练习
语 文 试 题 卷 2016.4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原创)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如果没有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如果山水画追求自然,就会让花鸟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会没有情趣画意,这样的画作无法感动人。
C.山水画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及深入全面的认识。
D.山水画家对自己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必须表达自己亲身的感受,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2.根据原文对意境的分析,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原创)
A.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自然景象,融情于景,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深厚友情。
B.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草,以比谗佞。”《离骚》中的许多景物,不再只是自然景物,而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C.柳宗元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出了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自然景象: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D.明代杨慎评价杜牧《江南春》时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的评价片面强调了自然的真实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原创)
A.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画松树“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说明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只有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比如毛泽东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C.画画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D.齐白石的画讲究意匠,杜甫的诗“意匠惨淡经营中”,说明了诗画创作离不开表现方法表现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战国策 秦韩战于浊泽》)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B.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C.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D.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原创)
A.与国不可恃 与:结盟
B. 韩必德王也 德:感激
C.遂绝和于秦 遂:于是
D.过听于陈轸 过:过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原创)
A.韩氏在与秦作战的紧急关头与谋臣商议,公仲明提出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与秦国共同攻打楚国的主张。
B.陈轸在秦韩已经结盟的情况下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对抗秦国的军事主张,希望借助韩国的力量减轻楚国的作战压力。
C.楚王听取了陈轸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最终使韩王上当,让楚国逃过一劫。
D.公仲明识破了陈轸的计谋,韩王却没有采取公仲明的意见,最终导致韩军与秦军作战,大败于岸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原创)
(1)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5分)
(2)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省试①湘灵鼓琴
钱 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参加的由尚书省主持的礼部考试
②云和:古山名
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8.本诗和《李凭箜篌引》都写到了音乐,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原创)
9.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妙在何处?(6分)(原创)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邯郸为郡。(苏洵《六国论》)
(2) ,君王尽日看不足。(白居易《长恨歌》)
(3) ,将以遗兮远者。(屈原《湘夫人》)
(4)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5)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6)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7)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8)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
脚 印
王鼎钧
①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②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③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火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拣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④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⑤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
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⑥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六岁。
⑦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行,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
⑧……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温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⑨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歌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岂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有删改)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作者自从1949年离开大陆,再未踏上故土。
11.(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捡拾脚印的传说道出了所有异乡客子的人生宿命,至垂暮之年总要完成从老年向中年、青年、少年、童年的返回,最终在故乡找到精神寄托。
B.《脚印》以一个有关脚印的传说,引出了浓浓的文化乡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可以看做是作者的一次精神还乡。
C文中“脚印”还隐喻人在生命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捡拾脚印”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D.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关系,生不能还乡,用鬼魂一路捡脚印还乡,这里面应该隐忍了巨大的痛苦。
E.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第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全文中起到统领作用,最后文章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
(2) 文章开篇“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 请结合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6分)(原创)
(4) 有人建议把题目“脚印”改为“乡愁”,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四、语言运用题。(20分)
12. 下列成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原创)
A.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勾勒出杨贵妃的芝兰玉树和风采神韵。
B.古诗文学习,我们不能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浅层赏析,而应该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的深层意旨。
C.鲍照《拟行路难》中写到“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发对人生的感叹,言近旨远。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落言筌的。
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选项是(3分)(原创)
A.《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等许多方面,成为文学自觉的标志。
B.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两汉文学的演化与继承,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C.有的玄言诗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D.老庄的齐物我、泯是非思想使正始文人在政治漩涡中退避三舍,以麻木的逍遥取代对现实的执着。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 。
, , 。 。这新的特征成为“试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①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②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
③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④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⑤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
⑥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A.①⑥②③⑤④ B.①⑥③⑤④②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⑥③②①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① 。第一视野触及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② ,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占领的历史事件写起,③ ;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这已经是第二视野。
16.请从下面文段中提取5个关键词(5分)(原创)
生活在希望中,就是从自己身上获得在黑暗中对某种东西的信念,这种东西可能是一种灵感,一种心灵的欢愉,或一次狂喜。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信念只能在美德的配合下生成,美德的原则游移于某种善意和鼓励之间,永远是个神秘。善意是我们能做的唯一的、积极的奉献,而鼓励的核心却在我们的能力之外的领域,在那里,价值是神圣的馈赠。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在一部描写屠杀犹太人的故事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男人说:“我什么都做不了,但至少我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犹太人戳穿了对方的诡辩:“比起因为无知而无所作为的人,明明知道却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
要求: (1)根据材料的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3)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鲜晓宁 柴 琳
审题人:杨晓康
2016年重庆一中高2017级高二下期定时练习
语 文 答 案
1. B片面
2.C还有感慨仕途风波环境险恶之意
3A.长期观察,深入全面认识对象。“数量影响”不准确。
4.C
5.D过:错误
6.B“已经”不对,是“将西讲于秦”
7(1)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赋)可以准备兵甲,秦韩两国合兵向南,这是秦国用来在庙中祭祀而祈求的事情。(名都一,定语后置1分;具,准备 1分;乡——向,1分;所以,用来 ,1分;庙祠,在庙里祭祀 1分)
(2)(5分)况且燕赵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将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战败了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且:况且,1分;革灭:消灭 1分 殆:将要 1分;智力:智谋力量 1分;诚:1分)
8 (1)都善用想象,虚实结合。(2)都突出了音乐的效果,人间天上,凡人神仙,石头花草。(3)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每条2分,3条5分)
9.一江如带,数峰青青的恬静悠远的现实山水图画。(2分)以景结情,余味无穷。(2分)神奇的音乐结束了,神秘的演奏者不见了,似真似幻的画面结束了。回到现实世界,只留下回味,留下绵绵的思恋。(2分)
10.(1)洎牧以谗诛,(2)缓歌慢舞凝丝竹
(3)搴汀洲兮杜若,(4)吞声踯躅不敢言。
(5)三顾频烦天下计(6)皓腕凝霜雪
(7)昆山玉碎凤凰叫(8)侵晓窥檐语
11(1)B 3分D 2分 C 1分 A 0分E 0分(C对自己人生,不准确;A.只是提醒游子;E:实写乡愁,不对)(共5分)
(2)①结构上,总领下文,暗示文章的内在结构,“浪漫”“颓废”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旨“我的乡愁浪漫而略近颓废”。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示文章情感深沉的特点。
③表达效果上:引发人思考,作者的乡愁为什么会浪漫而颓废。(每点2分,3点6分)
(3)①语言优美典雅,如“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让人读起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②语体色彩:多用书面语。如“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显得庄重而谨严。
③修辞: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人生旅途中欢乐以及痛苦的回忆。
④句式:善用短句。简洁明快,便于抒情。 (每点2分,三点6分)
(4)(一)题目为“脚印”好,(1)文章从“拾脚印”的民间传说自然引出对乡愁的抒发,显得自然而不露痕迹。(2)“拾脚印”具有象征意味,寄寓着思乡之情,还有对生命的留恋之意。(3)“乡愁”太直白,太普通。
(二)题目为“乡愁”好,(1)“乡愁”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一目了然。(2)全文并不全是围绕“脚印”在写,用“脚印”为题不够准确。(3)“乡愁”更能引起共鸣。
12. A芝兰玉树:芝兰为灵芝,兰草或香草;玉树指宝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探骊得珠:骊,古指黑龙。在黑龙的颔下取得珠宝。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言近旨远:言语虽然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13.B 继承与演化
14 .C
15.①作家应该具备两种视野
②第二视野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
③这是第一视野
16.希望 信念 美德 善意 鼓励(每个1分)
六、作文(60分)
附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明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明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赋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明使秦。公仲明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