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六中2015-2016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贵阳六中2015-2016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卷》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3分,共10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4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弄堂(lòng) 栏楯(shǔn) 愠色(wèn) 缧绁(léi xiè)‎ B.胚胎(pēi) 绯红(fēi) 桀骜(jié) 创伤(chuāng)‎ C.作坊(zuō) 蕴藉(jí) 龟裂(jūn) 贮藏(zhù)‎ D.浸渍(zé) 强颜(qiǎng) 修葺(qì) 粗糙(c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谂知 委屈求全 带罪立功 耳濡目染 B.倜傥   荒涎无稽    轻而易举    绿草如荫 C.焚烧   山青水秀    芸芸众生    食不果腹 D.喋血   推贤进士    门衰祚薄    颓壁残垣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潮流 。‎ ‎(2)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        。‎ ‎(3)他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往往跑多家图书馆图书馆,       大量的文献。‎ A.淹没  传颂  查阅            ‎ B.湮没  传诵  披阅 C.淹没  传诵  披阅            ‎ D.湮没   传颂  查阅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是少数, 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 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 A.尽管 但 而 就 ‎ B.虽然 但是 至于 就 ‎ C.虽然 但 至于 则 ‎ D.虽然 但是 而 则 ‎5.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 B.雪中寻梅,竹下听琴,别有心得,也许要五十岁的男子,观人方可入木三分。 ‎ C.日前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 ‎ D.他的每个演唱会都是自成一派的,有口皆碑的创意引领时尚,弄得满城风雨,值得玩味。‎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处理富家子飙车案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让我们看到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迫切性。‎ B.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D.读完这篇旷世文章,读者就会被鲜明主题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     ,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A.③④①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联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9.依次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夸张)‎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反问)‎ ‎10.下面文句是陈毅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幅对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仅文坛闯将 ②懂得进退攻守 ③一生最恨清闲 ④临死也不宽恕 ⑤敢于嬉笑怒骂 ⑥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 , , 。‎ 下联: , 。 。不愧思想权威。‎ A.④①②⑤⑥③ ‎ B.④②①⑥③⑤ ‎ C.④②①⑥⑤③ ‎ D.④①②⑥③⑤‎ ‎11.下列句子,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前方急弯处,事故多发点 ‎ B.欢迎举报,举报有礼 C.三个单位的领导正在开会 D.政府明令禁止放鞭炮 ‎12.下面一段话必须删除的三处是 门捷列夫在上大学①的时候,就决心探求元素的化学②特性,求出它们的化学③原子量。毕业后,他把各种④元素的名称写在各种⑤小纸片上。在每张小纸卡上用笔⑥记下这种元素被测定⑦的原子量和用最简短⑧的化学⑨方程式表明的主要特性。‎ A.①⑤⑥ ‎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⑤⑥⑨‎ ‎13.下列名句的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用心燥也。‎ B.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钉头鳞鳞,多于在庾之栗粒。‎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4.对下列诗句所用典故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休说鲈鱼堪,尽西风,季鹰归未?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A.①周瑜 ②张翰 ③刘裕 B.①诸葛亮 ②刘备 ③刘义隆 C.①诸葛亮 ②孙权 ③刘义隆 D.①周瑜 ②刘备 ③刘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 , 。 , 。 , ,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②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 ‎③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 ‎④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⑤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 ‎⑥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 A.②①④③⑤⑥‎ B.③②⑤①④⑥‎ C.②⑥③⑤①④‎ D.③②①④⑥⑤‎ 二、(21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至于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拜:授职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擢:提拔 D.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17.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郡县逼迫 B.辞不就职 C.则告诉不许 D.有所希冀 ‎19.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①段以“逮奉圣朝”两句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设置悬念。‎ B.①段以叙述为主,表明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②段以议论为主,重在说理,在陈情中喻之以大义。‎ C.②段先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特殊情况。他当初仕蜀是想谋取官职显达,也想自命清高,考虑名誉节操。‎ D.作者说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是祖母风烛残年,母孙二人互相依靠,性命相关。作者言之切切,情之恳恳,一字一泪,心酸哀婉,令人动容。‎ ‎20.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 B.凡是原来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 C.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自夸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 D.凡是故旧老人,何况承受您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题”字,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少有邻居紧挨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因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三、(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3—26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当看到支教的校舍四面漏风,我心里一阵酸楚,更坚定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李想让我头疼。‎ 上课时,我见他两眼走神就大声说:“李想,我读到哪了?”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 他还和别人打架。有一回,几个孩子围着他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李想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好难过,到底是怎么了?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去家访。到那儿一看,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爷爷告诉我:“他爹娘走了五年,刚开始,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他仍旧上课走神,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后来,他的父母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去他家的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人似的。”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他倚着门框站着,无动于衷。母亲搂着他的肩说:“我们明年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嚎啕大哭,我想,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 第二天上课,他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有删改)‎ ‎23.根据故事发展,在横线上依次填入李想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               ,父母因车祸受伤——         ,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A.忧郁漠然     无动于衷                   ‎ B.依依不舍     一脸漠然 C.孤单悲伤     形同陌路                   ‎ D.失魂落魄     视而不见 ‎2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泪水在眼眶里晃”中“晃”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表现了他的倔强。‎ B.“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中“昂”形象写出了李想绝不低头的坚强。‎ C.“‘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因为父母回来了,李想告别孤单,因凯子呢而撒娇。‎ D.“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说明留守儿童李想曾经有过快乐,将来同样有快乐。‎ ‎25.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久别重逢的父母回家途中因车祸受伤,李想居然非常冷漠,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B.父母回来,李想却很冷漠,让“我”感到失败,“我”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C.“我”在教育上的失败,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有时教育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D.面对李想的表现,“我”在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表达“我”对留守儿童命运的关注。‎ ‎26.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很好,形象生动,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用范文的方式增强了情趣。‎ B.标题体现了“我”的责任感、使命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师,教育才更和谐。‎ C.标题如果改成“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能吸引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命运。‎ D.标题如果改成“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画龙点睛。‎ 四、(12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 世博会中国馆 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迄今为止最大的参博展馆的世博会中国馆倍受瞩目。‎ 自开工以来,许多批评其外观设计方案“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 “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蕴含了当今系列先进的节能科技,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的4种红色。外观红色,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27.下列关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达‎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柱,它的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垫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28.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等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夜间,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下,中国馆墙体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外衣”所用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中户名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多了几分世上现代。‎ C.中国馆所确定展示出的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3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设计方案让人联想起埃菲尔铁塔,中国馆最终也会成为它所在城市的标志建筑。‎ B.墙体铝板凹凸不平,被赋予了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旨在凸显更多的中国元素。‎ C.从造型到“外衣”都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悠久深厚的文化,可谓东方智慧的多元展现。‎ D.“东方之冠”承载真中国人的期望,成为了伤害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五、(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31—35题。‎ 我的梦想           莫言 ‎①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张老师长的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训的我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怎么能随地小便呢?”‎ ‎②读三年级的我还穿开裆裤,常遭嘲笑。张老师建议缝上裤裆。可我因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送我一条腰带,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二是,和一位女老师打乒乓球掉了裤子。‎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四年级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的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范文学习。于是,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探家时偶翻箱子,作文簿上张老师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⑤11岁时,辍学放牛的我,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常和村里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一起劳动,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是不是只要能写出一本书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作家。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太诱人。‎ ‎⑧ 18岁,我跟着村里人去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人山人海,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跟母亲要了五毛钱,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回目是: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 ‎⑩23岁,我入伍,作家梦愈做愈猖狂。后来,我写了《妈妈的故事》,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被退稿。后来又写了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又被退稿。但这次编辑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大意是:版面有限,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教导员说:“行啊,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是讽刺还是夸奖。‎ ‎(11)后来,我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暂时放下。一年后,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小说在《莲池》发表了。                   ‎ ‎(有删改)‎ ‎31.对第①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张老师外貌的描写采用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的方法,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B.采用夸张手法写张老师长得凶,与下文对“我”作文的鼓励形成鲜明生动的对比。‎ C.写张老师长得凶与下文“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相呼应,为“我”被开除埋下伏笔。‎ D.“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运用烘托手法为“张老师长得很凶”作了很好的补充。‎ ‎32.对作者追梦经历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儿时,恼人的“腰带和裤裆”问题成了作者后来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B.11岁,辍学放牛的作者有时间常忆起作文的辉煌,便开始编织作家梦。‎ C.18岁,作者跟着村里人挖胶莱河回到家,拿起笔写下了《胶莱河畔》。‎ D.23岁,作者入伍后,写下《妈妈的故事》,后来又写下了话剧《离婚》。‎ ‎33.对第④段划线句中“感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百无聊赖,对张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 B.当年是张老师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并辛勤培育“我”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C.当年以为年幼无知,盲目跟风,伤害了张老师,“我”也无缘继续得到张老师指教。‎ D.这么多年来“我”虽然坚持自己追寻写作的梦想,可是至今仍徘徊在文学殿堂之外。‎ ‎34.对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突出了编辑钢笔字体的潇洒漂亮、龙飞凤舞。‎ B.突出了“我”对收到第一封编辑来信的印象之深刻,记忆之鲜活。‎ C.“摇头摆尾”说明他善于自嘲,与他作品中表现的幽默一脉相承。‎ D.虽是退稿信,但记忆很深刻,因为编辑的回信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35.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是因为同学们年幼无知以及作者的自理能力差。‎ B.腰带和裤裆变成了可爱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含蓄地表现老师和同学们爱屋及乌。‎ C.“作家梦愈做愈猖狂”中的“猖狂”说明作者敢于大胆自我解剖,真是难能可贵。‎ D.作者在追梦路上在仰望星空,直到几次被退稿,才脚踏实地专找小刊物投寄。‎ ‎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共1小题,45分。‎ 六、(45分)‎ ‎36.请将下面的标题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45分)‎ 当我 。‎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以实际行数计算,不少于20行。‎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