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2016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
文综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l至7页,第Ⅱ卷8至16页。
2.回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25.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27.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28.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9.1929年国民党通过某决议案,主要内容如下:确定国家、省、县行政经费及地方行政经费之分配;整理税制,杜绝收税机关之一切积弊;整理币制,巩固金融;分别整理外债,筹备偿还外债之方法等。据此可知该决议案
A.促成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力图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为全面抗战提前做经济准备 D.增强国家实力以镇压工农运动
3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
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31.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
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A.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 B.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C.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D.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
32.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33.1873年德意志帝国为对付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没有通过。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议会
A.成为民主力量的阵地 B.实现了对行政权的制约
C.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D.反对实行新闻出版自由
34.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35.劳斯莱斯公司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
C.企业的产业链逐渐分化 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l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 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 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 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 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 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 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 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 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
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见图9)。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把答题卡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 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 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 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 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 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 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 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j也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 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 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法]、德尼兹·加亚尔[英]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条目
内容
生效年份
1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卑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
1791
13
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唯作为对依法判罪者犯罪之惩罚,不在此限。
1865
14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的和他们居往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对干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亦不得拒绝给予平等法律保护。
1868
15
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
1870
16
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和征收所得税,不必在各州按比例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
1913
19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920
26
年满18岁或18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197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修正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正宪法的影响。(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筹建联合国的会议总览
会议名称
主要概况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8月~10月
美苏中英参加会议并通过议案,决定建立“联合国”,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与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等,以及促进国际法的编纂和战后经济教育文化合作。但在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和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
会议关于联合国问题主要集中讨论和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悬而未决的两个问题。形成了“大国一致原则”的雅尔塔公式。
旧金山会议
1945年4月~6月
各种矛盾贯穿会议始终。一是会议首席主席问题,苏联反对由美国人担任,最后各方决定由美苏中英四国轮流担任;二是雅尔塔公式问题,中小国家认为安理会权力过大,不符合联合国民主平等原则,最终该公式仍得到通过;三是托管制度问题,中苏要求让托管地区(注:二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和战后割离自敌国的地区)实现独立,英法仍想维护旧的殖民统治,最终采取折中方案,让托管领土上的居民沿着“自治或独
立”的趋向“逐渐发展”。会议最后通过了并于6月26日举行签字仪式。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筹建联合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社会的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867年任同文馆事 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 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7分)
太原市2016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B
A
D
B
B
C
D
A
C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0.(25分)
(1)特点:注重地区安全与稳定;二者关系松散(宗主国基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或藩属国相对独立);双方政治地位不平等;经济联系以朝贡贸易为主;处理双方关系以怀柔、安抚为主。(8分,任答4点即可)
弊端:助长明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造成了财政紧张;松散的宗藩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不以单纯领土扩张为目的,而是建立“无边界的资本帝国”;不与传统大国(英国) 军事争锋,积极扩张自己的实力。(4分)
影响:促进美国崛起,使其成为“世界国家”;客观上推动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侵犯了相关国家的主权完整及经济利益(4分,任答2点即可)
(3)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理念;世界各地的联系程度;时代背景。(5分,1点2分,任答3点给5分)
41.(12分)
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
(12~9分)
①对民族复兴的含义和三者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②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诣够运用中国近代宾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
45.(15分)
(1)面向民众,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借助立法稳步推进;改革成果有限。(7分)
(2)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政府及有识之士的觉悟。(8分,任答4点即可)
46.(15分)
(1)以1787年宪法为主体;与时俱进(渐进性);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兼顾各方利蕈。(8分)
(2)促使美国民主制度日趋完善;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国际社会有一定的示范作用。(7分)
47.(15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战局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考虑战后秩序的重建;鉴于国际联盟的教训;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6 分,任答3点即可)
(2)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制度化;有利于战后和平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经济、教育、法律等发展;大国矛盾导致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大国一致原则”带有强权色彩。(9分)
48.(15分)
(1)主动学习西方;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各方面知识;盛赞美国民主制度;推动教育近代化的改革。(8分)
(2)有利于传播西学,开启民智;有利于唤起国人自强图存的意识;因受传统儒学影响和守旧派阻挠,宣传作用有限。(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