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重庆市2016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命题:安雪琦 袁文博 校对:安雪琦 袁文博 审题:章敏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或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  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曾扮演着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然而,曾几何时,面目全非,斯人憔悴!于今,中国知识分子是失落了!这一大变迁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简单的因素形成的。这一大变迁是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而为时代的变迁之一环。从知识分子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几种重要的原因: 第一,与传承脱节。第二,与社会及家庭脱节。第三,与经济来源脱节。第四,与现实统治建构及行动人物脱节。有这么多的脱节,于是知识分子纷纷变成脱节人。‎ ‎ 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动带有浓厚的群众运动之色彩。群众性的运动之发展趋向,通常经由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宣传。第二个阶段是组织。第三个阶段是新的权力形态可能出现。在组织阶段,常有一种潜在的行动人物。这种人物常常隐身在组织中,职卑位低,不为人所注意。到了第三个阶段,如果有新的权力形态出现,那末这种潜在的行动人物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实际的行动人物。所谓实际的行动人物,意指行政官、司法官、计划家,以及做最后决定的人,等等。在群众性的运动之初期,除了狂热分子以外,是观念之士的黄金时代。所谓“观念之士”即是“搞观念的人”。例如,好谈主义学说的人,爱演说的人,擅长写文章著书立说的人。这一类的人物我们送他们一块招牌,叫做“观念人物”。 ‎ 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不仅在基本的想法上不同,而且在性格形成方面也不同。他们是一个运动中的两种异质要素。行动人物的基本兴趣是成功。至于怎样成功的,使用什么手段成功的,是否由于因缘时会,是否由于巧取豪夺,他们认为这些是空洞的问题,而对于空洞的问题他们向来不感兴趣。‎ 正如霍弗尔所说的,真正的行动人物并非要改造世界,他只要占有世界。他的内在冲动是要掌握和控制,并令既得权力能够行使。为了保持权力,他们可以用自己创造的方法,可以用外来的方法,可以用古旧的方法,甚至也可以用敌人的方法。这么一来,彼等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为权力而权力。 ‎ 观念人物在一个动荡时代常削弱流行的信仰,批评既存制度的权威,为新的信仰之普及而开路。真正的观念人物视追求真理为重要的事。照他们看来,上述行动人物的真理观简直荒谬到不能忍受。他们常视理想为第一。人身常置于理想之下,一切为理想,一切努力向理想集中。一般而论,观念人物渴望受到尊重。中国的观念人物,受传统影响,渴望出人头地。当他们得不到这些满足时,不是离异了自己,便是远避了现实。‎ 中国近几十年来,实际的行动人物和观念人物之间的悲欢离合有发人深省之处。真正的观念人物和行动人物有内在心性上的不调和。当势利抬头时,真理一定远避。就某一特定的情况而言,真正的观念人物是对付不了行动人物的。‎ ‎(摘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 ‎1.下列对“中国知识分子是失落了”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失落了,但他们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新时代的产生贡献不小。‎ B.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失落是一种历史变化的必然。‎ C.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堪忧,他们的失落既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又成为时代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 D.知识分子成为“脱节人”是他们失落的具体表现,“脱节”主要体现在历史传承、现实社会等四个方面。‎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群众运动发展后,潜在的行动人物就会变为实际的行动人物,并可能在新的权力形态中获取地位。‎ B.观念人物通常是思想家、演说家,行动人物可能是计划家、实干家。在群众运动中,二者缺一不可。‎ C.中国的观念人物都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景仰,如果不能实现这种愿望,他们可能选择消极遁世。‎ D.当行动人物得势之时,观念人物只能避其锋芒,在特定情况下,观念人物无法与行动人物相抗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在群众运动中崭露头角的活跃阶段不一样,观念人物的活跃阶段常在行动人物之前。‎ B.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为达成目标而使用的手段不同,观念人物有所为有所不为,行动人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C.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对待真理的态度有明显区别,观念人物视真理为第一要务,行动人物则无视真理的存在。‎ D.行动人物与观念人物对既存制度的破坏力有差别,观念人物会为了真理埋葬旧权威,行动人物却可能被同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 ‎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攸曰:“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其后谭叛,从斩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陵树亭侯。后转中军师。魏国初建,摄尚书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攸曾病,文帝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节选自《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B.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C.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D.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墓是古时人们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重师长,在其死后看护其坟墓的行为,这期间,会在坟墓旁搭建守护人所住的屋舍,称之为“庐冢”。‎ B.庙号、谥号都是已过世君主的专用指称,文中“太祖”即为庙号,“文帝”为谥号,谥号通常带有对其生平行为的评判性质。‎ C.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汇很多又略有区别,文中“拜”为授给官职,“转”为转任官职,“摄”为暂时担任某个职务。‎ D.古人对不同身份之人的去世表述各异,天子死一般曰“崩”,诸侯、王死就曰“薨”,后来,品阶比较高的官员死也可以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攸少时即有敏锐的洞察力,祖父去世,旧属请求为其看守坟墓,荀攸发现此人有问题并及时提醒了自己的叔父。‎ B.太祖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兵诱敌,他认为张绣如果不能得到刘表的粮草供应,一定会背离刘表。但是太祖起初并未听从他的建议。‎ C.太祖和文帝都非常尊敬荀攸。荀攸生病时,文帝亲自前往慰问,而提及荀攸去世的消息,太祖也伤心流泪 D.荀攸深谋远虑,缜密机智,在军中谋划制定了很多计策,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但曹操常称赞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文翻译(6分)‎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青杏儿 秋 ‎(明)朱栴 午枕梦初残,高楼上,独凭阑干。清商应律金风至,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 景物不堪看,凝眸处愁有千般。秋光淡薄人情似,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 注释:朱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在宁夏生活了45年,最终葬在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 ‎9.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声音?分别传达出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词人以“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收束全词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八首》) ‎ ‎(2)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 ‎(4)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讲述了年关发生的“收账”的故事,描写的人物不多,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了众多的时代场景,能够让读者窥见广阔的社会生活。‎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C.林小姐百无聊赖地“站在街边”看“冻雨”,这引发了林先生酸楚的情绪;“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使情节突起波澜,制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 D.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 E.本文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这一情节,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与第二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 ‎(2)文中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围绕“收账”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请将线索逐一理出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如今,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____________,《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奔跑吧兄弟》等等,简直令人应接不暇。‎ ‎②《庄子》一书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可谓风格独具,__________的寓言故事展现了庄子奇特的想象。‎ ‎③秋季的北京香山公园游人如织,__________火红的枫叶。‎ A.触目皆是  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B.俯拾即是  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C.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触目皆是    D.比比皆是  触目皆是  俯拾即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能给你快乐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龙应台对此的回答是: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 B.“电梯吃人”事件中,安良百货先称事故发生时电梯无故障,两天后才采取网上道歉的方式发表了署名为“全体员工”的“道歉信”,并要求全体员工强制转发。‎ C.要想避免落入类似“青岛大虾事件”的消费陷阱,关键在于消费者自己是否小心谨慎,相关部门能否严格监管。‎ D.随着健康常识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食品的药用价值。例如葡萄中含有花青素、类黄酮、逆转酶等成分就具有对抗自由基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能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完成入世与出世的统一就是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内圣”是就其精神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社会上的功用说 ‎②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的精神成就 ‎③具备“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具有最高的精神成就,按道理讲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为王 ‎④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事务的 ‎⑤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 ‎⑥他们应该具有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A.⑥①③②④⑤ B.⑥③①②④⑤‎ ‎ C.②④⑥①③⑤ D.②⑥①⑤④③‎ 五、名著阅读(5分)‎ ‎16.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刘姥姥离开贾府之时,凤姐请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刘姥姥问清孩子的生辰后,建议王熙凤称女儿“巧哥儿”,说这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逢凶化吉都从这个“巧”字上来。‎ B.贾母虽年事已高但喜热闹。小说第五十回,贾宝玉及大观园的众女儿都到芦雪庭赏雪作诗,贾母得知后,便瞒着王夫人和凤姐赶来凑热闹。看见梅花,先笑道:“好俊的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 C.《红楼梦》中,常以花喻人。其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用各种花卉暗示人物命运。行令抽签时,宝钗抽到的签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大家都觉得宝钗与牡丹甚配,便举杯同贺。‎ D.年事忙过不久,王熙凤便因小月在家将息不能理事。王夫人便觉失去臂膀,于是自己主张府中大事,而将府中琐事交与李纨和惜春协理。‎ ‎17.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笔刻画了不少丫鬟,晴雯是其中个性极为鲜明的一个。请结合晴雯在凤姐带人抄检大观园时的表现概述晴雯的个性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2016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一部全新的纪录片——《传家》,该片紧扣当下中国家庭最重要的本质需求,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有品质的文化物件、有品味的乐活之人以及有品格的家道精神,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送上了一种人生选择和一片温情。‎ 请以“传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重庆八中高一年级下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语 文 答 案 1. D(“成为脱节人”不是“失落”的表现,而是原因)‎ ‎2. A(“潜在”变为“实际”只是一种可能,并非必然)‎ ‎3. C(行动人物并非“无视真理”,而是将真理视为取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4.C ‎5.B(谥号不是皇帝去世后的独有指称,大臣或者学者名流也可以有谥号)‎ ‎6.D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知道)‎ ‎7.(1)(公达)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愚拙别人却赶不上,即使是颜子、宁武也无法超过他。‎ ‎(2)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可改变的了;但用它询问公达,(他的答复)总又超出我的意料。‎ ‎8.略 ‎9.词的上阕最后三句写了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幽怨的胡笳声、大雁被寒气惊扰发出的惊叫声。(3分)分别传达了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身在异族、远离故园的孤独,渴望如大雁一样南还却不得的凄凉。(3分)‎ ‎10. 词人最后三句以景结情,同时化抽象为形象,(2分)借由秋天的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营造了旷远迷离的意境,(1分)凸显词人愁绪的绵长、深重、难以言说。(1分)委婉含蓄、耐人寻味。(1分)‎ ‎11.(1)白帝城高急暮砧 (2)艰难苦恨繁霜鬓 ‎ ‎(3)环珮空归月夜魂 (4)冰泉冷涩弦凝绝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 (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E给1分。选B、 D给0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得分。‎ B项小说围绕“收账”展开,无论是林先生派寿生收别人的账还是上海客人收林先生的账,所反映的都是在内忧外患之下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所有的商人都难以为继的情形,选项说其伪善世故没有根据。D项说寿生自私,及有主见有办法同样缺乏根据,无论是骂黄茂记还是把希望寄托于商会,无非是在困难情形之下一个学徒出于回护东家的自然反应。E项中“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在选文中缺少依据。‎ ‎(2)①渲染一种冷落萧索、凄清的氛围,增强故事的悲剧意味;‎ ②为人物活动营造背景,烘托人物无助、凄凉的内心世界;‎ ③“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暗示林家铺子逐渐恶化的悲剧命运;‎ ④雪景象征着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3) ①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是个精明能干的人;‎ ②关心妻女,担心收账,忧虑时局,是个本分怕事的人;‎ ③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是个诚信厚道的人。‎ (3) 线索:①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 ②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还上海客人的钱;‎ ③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分析:①使得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阔大的社会背景;②使得主要人物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的展现,形象更加饱满。③使得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题。‎ ‎13.C(“比比皆是”的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触目皆是”意思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形容多而易见;“俯拾即是”的意思是只要低头便能够捡到,形容多而易得。“触目皆是”和“俯拾即是”都可以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比比皆是”不能。)‎ ‎14.A(B.语序不当,应该是“并强制要求全体员工转发”;C.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应该是“关键在于消费者自己要小心谨慎,相关部门也要严格监管、严厉打击”;D。句式杂糅,在“葡萄中含有”后面加“的”。)‎ ‎15.C.②④⑥①③⑤‎ ‎16. D (不是惜春而是探春)‎ ‎17.当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的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性情刚烈 高傲自尊 不畏权势 ‎ ‎18.略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荀攸传,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了父亲。荀昙死后,荀昙的故友张权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 这年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色不正,恐怕有私心!”荀衢醒悟了,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犯。从此对荀攸另眼相待。何进掌权,征召国内知名人士荀攸等二十多人。荀攸到来,被授官黄门侍郎。‎ 建安三年,荀攸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说:“张绣与刘表互相依靠,力量强大,但张绣是流动部队,食物要靠刘表供给,刘表无力供给他时,双方势必背离。我们不如暂停进军等待一下,这样可以引诱他使他前来;如果逼迫他们,这种形势下刘表必会救援张绣。”太祖不听,于是进军,到了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告急,刘表果然来救。太祖军作战不利。于是太祖对荀攸说:“都是不听您的建议造成的啊!”于是设置奇兵再次交战,大败张绣。‎ 建安七年,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袁谭、袁尚又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来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想答应,用这件事询问部下。荀攸说:“袁氏占据四个州的地盘,有甲兵十万,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守他们的既成功业,那么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现在袁氏兄弟交恶,结果不会是双方都得到保全。二袁如果合作,力量就会强大,那时就不易谋取了。趁他们内讧谋取他们,天下就平定了,这个机会不能失啊!”‎ 太祖说:“好。”于是答应与袁谭结亲,随即派兵击败袁尚。这以后袁谭背叛,荀攸又随从太祖在南皮斩杀袁谭。冀州平定,太祖上奏为荀攸请封为陵树亭侯。之后,转任中军师。魏国才建立的时候,成为尚书令。‎ 荀攸多谋深算,心思缜密,明智而能保守机密,自从随太祖四处征战,常常运筹帷幄,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太祖每每称赞他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的智慧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愚拙别人却赶不上,即使是颜子、宁武也无法超过他。”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人之表率,你应尽到礼节尊敬他。”‎ 荀攸曾经生病,太子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他就是这样被特别尊敬。荀攸与钟繇友善,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都反复思考,自以为没有什么可改变的了;但用它询问公达,总又超出我的意料。”公达前后共筹划奇策十二条,只有钟繇知道。‎ 钟繇把它们撰编成册,未完成,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荀攸随从太祖征讨孙权,在途中去世。太祖说起他来就流泪。‎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5.“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到处都有工人、学生。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这一场景会发生在 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 D.1937年的延安 ‎7.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B.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 ‎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9.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赋予国王立法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0.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11.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 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已经淡忘十月革命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12.在世界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崛起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强国,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这一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制度创新    C.武力掠夺 D.民主强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4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6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12分)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14.(28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12分) ‎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特点。(10分)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半期考试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BADD 6——10 BCBAD 11——12 CB 二、综合题 ‎13.(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2分)‎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两点4分必答)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资的发展。(两点任选一点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8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4分)‎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的与客观的两个角度)(4分)‎ ‎14.(1)事件: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分) ‎ 影响: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侵略势力深入腹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各界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变法)。(任答5点,10分) ‎ ‎(2)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共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性;(任答5点,共10分) ‎ 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6分)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