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二年级
语 文 试 题
命题:王刚(大) 黄卿 审核:章敏 打印:王刚(大) 校对:黄卿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数字简谱”,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复杂的音乐作品既不能创作,也难以演出。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如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为抽象的科学一样,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们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所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而西方人所要做的,就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于是,西方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在西方13世纪,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因为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
音乐不是数学,我们不能指望将一组数学公式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我们也不能指望将一个哲学命题直接转变为交响乐。然而,一方面,音乐和数学存在着类似,因为数学和音乐具有抽象探索方案的特征,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另一方面,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信仰模式。
最初,西方人对数字的崇拜、对音乐的崇拜、对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数字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西方人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音乐家发现,任何单一数字所对应的音响都不能产生美,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显然比以往的“数字拜物教”有更大的进步,其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然而,数学是发展的,音乐是发展的,哲学也是发展的。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这个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比我们期望的更为深远更为神秘。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被人们同样地判断:人们认为它们都在可允许的界限之外。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不仅不使人愉快,而且是危险的,不仅有威胁,而且是魔鬼性的。
这种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恐惧、音乐家对不和谐音程的恐惧,犹如哲学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恐惧。然而,无论数学家是否喜欢,无理数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哲学家是否高兴,这个世界确实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无论音乐家是否愿意,不和谐的音响也确实构
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于是,正像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哲学家必须正视非理性一样,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因为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
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
.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把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
9.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
(1)在《马说》里,由于“伯乐不常有”,表现宝马遭遇不幸、结局悲惨的句子是 , 。
(2)在《陋室铭》中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
。
(3)《小石潭记》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 。
(4)《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5)《岳阳楼记》写迁客骚人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 ,
。”
(6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现在人们常用《爱莲说》中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生活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讽刺了当时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
E.破席子下的八千块钱,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一个捡烂纸的老头会有这么多钱,留下了悬念,让作品回味无穷。
(2)小说的题目是《捡烂纸的老头》,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烤肉刘”,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头身上有哪些怪异之处?产生这些怪异之处的原因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的崇高女性”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祖籍浙江杭州。1916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由于学业出众,组织才能超群,吴贻芳被推选为金陵女大首届学生会会长,带领全校女生响应“五四”运动。1919 年,吴贻芳大学毕业,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1922年,由教育部简派,吴贻芳赴美留学。六年后,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1928 年,她回到南京,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履新时,刚满三十五岁。就职致辞时,吴贻芳确定金陵女大的办学宗旨是“造就女界领袖,为社会之用;培养人才,从事于中国的各种工作”。
从1928年到1951年,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子大学校政长达二十三年。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中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校训一词以蔽之,即“厚生”。她常给金陵女大的学生作讲解:“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富。”身为校长,吴贻芳细心到给身姿不佳的女生开矫正体操班,使她们拥有较为美观的体态;她给发育不良的女生另加营养餐,金陵女大的伙食有口皆碑,是首都各大学中办得最有风味的;她从不禁止女生恋爱,为她们的安全考虑,在女生宿舍附近辟出专门场所,接待外校的男生来谈心。她说:“做人要一生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然而吴贻芳为了翼护金陵女大的师生,也有极其严正的一面,在她主持校政期间,在学生运动最高潮时期,军警也从未进入金陵女大抓捕过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吴贻芳在她所著的《金女大四十年》中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路:金陵女子大学的文、理科所设专业不同,“教育学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学校的师范学院性质。可是教育系只用作辅修系,不用作主修系,校方认为,学生毕业后如果担任教学工作,应当懂得教育学,具备正确的教学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能够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校内附设有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学生毕业前的教学实习场所。这一设施使学校更具备师范学院的条件。”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当时不仅富于开创性,而且收到了实效,为办好师范学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金陵女大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与吴贻芳多年合作愉快,她曾深有感触地说:“同吴博士一道工作,使我真正认识到,她的确是当代中国的女界领袖、人中英才。她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
吴贻芳献身教育事业,终生未嫁。1948年8月,金陵女大举行吴贻芳主校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学生们别出心裁,编演话剧,献给校长,剧情很有意思:吴家小姐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铁鞋,她始终不肯点头。最终,“教育之神”登门求爱,吴小姐欣然首肯。此剧体现出饱含敬意的诙谐,一时传为佳话。
1941年3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一次大会上,吴贻芳当选为五人主席团中唯一的女主席,其组织才干、活动能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1945 年初,吴贻芳作为中国代表团十位成员中唯一的女代表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签署《联合国宪章》。1946年,因对国民党官场的腐败实质“产生了十分的厌恶”,她断然拒绝担任参政会执行主席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宋美龄登门做说客,话说得既动人又有理:“你要贯彻‘厚生’思想,当了教育部长不是更好贯彻吗?”吴贻芳始终笑而不答,宋美龄只好作罢。1949年3月,南京城已陷入混乱,吴贻芳再次拒绝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且拒收飞往台湾的机票。
吴贻芳学贯中西,誉满中外。1979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女校友会授予她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女教育家数十年来树艺女性人才的非凡业绩。
(选自2015年第6期《随笔》,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抗战期间,金陵女大迁到成都郊区。吴贻芳还和教师们构思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计划。组织学生成立社会服务团,到学校附近的贫民区,办培幼小学,教妇女识字、刺绣、提高母鸡产蛋率;成立乡村服务处,步行一百多里,办青年妇女儿童培训班。吴贻芳还组织成立“战争服务团”,亲自带领学生,为伤病员抬担架、包扎伤口,抢救被敌机炸伤的居民。1944年,全校有4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
(摘自《中国民主促进会》)
②老革命家董必武对吴贻芳的评价是:“像她这样精干的人物,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冰心曾著文《一代的崇高女性——记吴贻芳先生》,她说:“我没有当过吴贻芳先生的学生,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吴贻芳先生。”在民国时代的教育界,还有着“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之说。
(《广州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中之所以包蕴了宗教的悲悯情怀,是因为她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
B.吴贻芳教导学生做人要平易,但在维护学生方面表现出刚毅的个性,没有让军警在学生运动高潮期间抓捕激进的左翼女青年。
C.吴贻芳才能卓著,她赴美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中国唯一的女代表。
D.吴贻芳不仅取得了超凡的个人成就,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女学生,1979年代表世界广大杰出女性领取了“智慧女神”奖。
E.抗战时,金陵女大迁入成都,吴贻芳组织成立各种服务团体,亲自带领学生救治伤病员,服务社会,这些都是在践行教育改革思想。
(2)吴贻芳的“厚生”教育思想,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吴贻芳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吴贻芳被称为“一代的崇高女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花丛中,几个黄发垂髫的老人正在打牌,爽朗的笑声惊飞了停在枝头的一对云雀,溅落了一地缤纷的花瓣。
B. 我们曾经过分迷信“人多力量大”,认为三人成虎。殊不知,当人多得超过实际需要时,有可能会碍事误事。
C.美国“监控门”事件不断升级,这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批评之声未落,那边英、德等美国铁杆盟友又发表声明谴责,这令美国“老大哥”左支右绌,狼狈不堪。
D.汉人梁统主张治国用严刑重法,却因此获罪于天下,两个儿子死于非命,至孙辈家族被灭,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的时代,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汉字听写大会”,为中华文明传承和推广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这样的文化担当值得称道。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梁朝的男子不仅敷粉,还要刮掉胡子,在衣服上熏香,因为仪表和身体散发出的气味是当时品评士人品味及至社会地位的标尺。
D.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奥地利特劳思湖边有一个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小镇,它叫哈尔施塔特。哈尔施塔特这个词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①也颇使镇上的人感到自豪
②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标志意义
③他们把不少珍贵的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④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在这里的墓穴
⑤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故之一
⑥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的小镇之一
A.⑤②①⑥④③ B.⑥①④③⑤②
C.④⑥①③⑤② D.②⑤④⑥①③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3分)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 ① 。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 ② ,人人也都可能被关注。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 ③ ,成为“公民记者”。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全世界人民以“Pray For Paris”的话题为巴黎祈福。下图是传播最广泛的一张。请评述此图的创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4分)
19.下列对小说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曹操献刀》中王允借自己生日的机会把众公卿邀到自己家里,席间说到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不禁掩面大哭,众人也随着大哭,而曹操却抚掌大笑。众人之哭,说明众人无计除卓,以哭表白心迹;而操之笑,说明他已有除卓之策,表现了他足智多谋,大智大勇。
B.《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中,孙悟空“使个移山缩地之法”,体现了他的“神性”;怒摔红孩儿,则表现了他的“猴性”;念着自己过去与牛魔王的交情,想从红孩儿那里讨个人情,又体现了他的“人性”。
C.《王六郎》中,王六郎在面对“投胎转世”问题时做出了抉择,熟知内情的渔夫也在选择。渔夫知道事情的真相,良心驱使他必须在“拯救陌生女子”与“协助相善友人”之中,选择其一。出于对朋友王六郎投胎复生的考虑,从最初“思欲奔救”,变成后来的“故止不救”。
D.《匡超人》中,匡超人考取功名后喜不自胜,得意忘形,充分暴露出他追求功名的狂热。这也是他人格变化的转折点。匡超人为了躲避刑罚,进京做官,蛮横地打发妻子回乡,到了京师重又娶妻,表现了他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卑鄙心理。匡超人不知“先儒”何义,可见他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由此可见当时学风不正,社会黑暗,像匡超人这样厚颜无耻之人竟然入太学,真是颠倒黑白。
E.《兄弟阋墙》中,三荷包回到衙里,“本想做个反跌文章”,使个“引船就岸”的计策,于是先说“那事闹坏了”,“好等他哥来还价”,结果惹恼了何藩台,引来了一顿埋怨。本来何藩台埋怨的是三荷包办事不力,但三荷包受了别人好处,心里有鬼,以为被大哥“看破了隐情”,感觉面上无光,也不禁一时火起,同何藩台吵了起来。最后甚至动起了手,把自己有了三个月身孕的妻子撞翻在地。
七、作文(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身边很厌烦,对天边很关注;对身边很冷漠,对天边很热情;对身边很陌生,对天边很熟悉;……广告词“世界触手可及”似乎在告诉我们:互联网已把世界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你对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世界真的触手可即的实现而狂欢的时候,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对我们周围了解多少?对身边的人和事,又懂多少?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看,“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结果是“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而不是“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2.C(“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错,曲解文意,应是这个观点的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3.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于文无据)
4.(3分)D
5.(3分)B(“迁”是调动官职,“授、拜、除”是任命官职。)
6.(3分)C(“没有独自接受恩赐”原文是“乞同责,不听”。)
7.(8分)(1)(4分)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
(2)(4分)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
8.(1)(2分)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2)(2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9.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1分)。②“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1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1分)。
10.①诗人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1分)诗人在醉酒中舞起宝剑,像祖孙一样闻鸡起舞,表现自己想为国出力而不得。(1分)②国家衰颓的悲凉。(1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分)
11.(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B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C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D主题是人们的冷漠。)
(2)①饭馆是主人公老头活动的背景,介绍烤肉刘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
②饭馆是形形色色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背景。
③饭馆充满热闹和生活气息,与后文中孤独的老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人们对老头的漠视,为本文呼吁关注周围小人物的主题作铺垫。
(3)①贫穷邋遢,却每天两餐到饭馆吃饭;②没人理睬,自言自语,别时说“回见”;③明知打不过,却约架;④身后留下巨款。(4分)原因:教养孤独;渴望与人交流。(1点1分)
(4)观点一:同意批评。
①人物活动的环境相似:都是饭馆或者酒馆;②人物命运相似: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③人物特点相似:都迂腐,孤独,都是社会底层人物;③从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主题相似:都是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观点二:不同意。
① 身份不同:老头是底层劳动人民,他又老又丑,衣着破旧、邋遢;孔乙己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
② 作者赋与的情感不同:老头敏感自尊,小饭馆吃饭是为了得到一丝温暖,望的是别人的关注,让人同情;孔乙己却又可怜又可恨,他迂腐可笑,他在酒店里得到的是人们的嘲笑,但穷困潦倒甚至去偷,被人打断腿。
③ 刻画人物的方法不同:孔乙己的形象有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而老头的形象是一下子展现出来的。
④ 通过人物表达的主题不同:通过孔乙己体现的是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而通过老头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13.(1)选E给3分,选 C给2分,选A给1分。( A.宗教的悲悯情怀并不仅仅来源于基督教的影响,对人物的评判还应结合其全部人生经历来审视。B.原文是“没让军警入校抓捕左翼学生”,选项漏了“入校”这个关键的范围限定。D.吴贻芳并非是代表世界广大杰出女性领取“智慧女神”奖,奖项是颁给她个人的。)
(2)①教育学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②实行美育,开体操矫正班。③关爱学生身体,加营养餐。④人性化考虑,不禁止恋爱。⑤保护激进的左翼女青年。⑥成立和组织社会、战争服务团。(每点2分)
(3)①具有悲悯情怀,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贯彻“厚生”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②献身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热爱,投入。才智超群,为人坦诚,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为教育事业终生未嫁。③拒绝高官厚禄,坚守节操。因厌恶国民党官场腐败,拒绝担任高官,拒收飞台湾机票。
(4)①教育思想包蕴宗教的悲悯情怀(“厚生”),勤恳工作,献身教育事业。②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富于开创性和实效性。③学贯中西,誉满中外。早年受到中外学校的良好教育,学业出众;赢得海内外多人的好评。④组织才干、活动能力出众。在国民参政会上当选五人主席团中的唯一女主席;作为中国代表团中的唯一女代表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发表演讲等。⑤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支持进步事业。保护激进的左翼女青年;因厌恶国民党腐败,而拒绝担任参政会执行主席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每点2分,答到4点给满分。)
14.答案:C(C.支:支持;绌:屈曲,引伸为不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A. “黄发垂髫”意为老人和小孩。此处不合语境。B.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此处属望文生义。D. 不合语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现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15.答案:C(A. 搭配不当,应为“打造一档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B. 句式杂糅,应把“而是”后的“因为”删去。D.成分残缺,在“公祭日”前加“设立”。)
16. 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按照“铁器”——“历史”——“博物馆”的逻辑顺序。先紧接“铁器时代”的命名,说明对“欧洲文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故应为②⑤,“当然”句转入“更早的历史”,接④,⑥①都涉及小镇“历史”,③中“博物馆”衔接“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句,故应放在最后。
17. 答案:①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 ②人人都能发声 ③便能传播信息(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语段内容及具体语境组织答案。第一空可联系上句“终端”,下句“专业壁垒”可从受众对信息的被动角度组织答案;第二空,可根据上句“话语平台”和下句“人人都被关注”可判断此空应从人人都可以发声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三空根据下句“成为公民记者”一句而联想到前面该加成为公民记者的条件。
18.答案:画面的主体是艾菲尔铁塔,象征着遭受恐怖袭击的巴黎,外面的黑圈是巴黎人和平团结的象征,或可以理解为巴黎为恐怖袭击阴影所笼罩。画面形式简单,直抒胸臆,让人一眼能记住。(如果学生答出此图标把艾菲尔铁塔与和平标志融为一体,亦可)(评分标准:答出埃菲尔铁塔的象征意义给一分,答出外面圆圈的象征意义给一分,创意评价给一分)分析:题干要求“评述此图的创意。”答题关键点“法国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为巴黎祈福”漫画的背景和意图考生了解了,再来谈漫画的创意,就要紧密结合背景和意图,抓住构图要素来阐述。构图要素:埃菲尔铁塔、外面圆圈。
19.答案:AE A(当日并非王允的生日,而是王允以自己过生日的名义把众汉朝旧臣邀到家里。并非“席间说……大哭”,而是先大哭,而后说明哭的原因。)E. (撞翻的不是妻子,是嫂子。)
参考译文: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在孩童时期,与同辈游戏,总是将他们编排成军伍行列的样子,年纪大的人认为他很特殊。长大后,容貌体态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凭借才能勇武录入宫中供职,任命为内殿崇班,做了延州巡检,戍守怀宁寨。西夏军对三万人侵犯城池,
战事从早到晚僵持不下,燕达率领的部队只有五百人,策马驰骋奋力杀敌,所向披靡。升任鄜延都监,九次率军深入敌营,多次激战都能够得胜而归。朝廷放弃啰兀城的时候,派遣燕达增援戍守将士行军物资,被敌军阻截,边抗击边南退,军队伤亡颇多。神宗认为燕达孤军遭遇敌人,所保全的将士物资也不少,多次升迁做了西上阁门使,兼任英州刺史,并做了秦凤副总管。讨伐大破河州羌族,最终征降了木征首领。升迁为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实授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抚征讨安南国,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宫辞行,神宗告诉他说:“你名誉与地位已经很显赫,不必亲自参与作战,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燕达磕头谢恩说:“臣能够凭借您的威灵卫国灭敌,即使献出生命又有什么畏惧!”刚刚越过山岭,听说前锋军队遭遇敌军陷入苦战,想要前去增援,有下等武官说应当先安排好营寨然后进军,燕达说:“前方那里战事已经危急,怎么忍心做保全自己的打算。”下令再有敢说安营扎寨的人斩。于是卷起铠甲,轻装疾进,前往营救,将士都很奋勇,传声呼喊太尉来战,蛮兵惊惧溃散,于是平定了广源。军队驻扎在富良江边,蛮兵将战船停靠在南岸,想要攻打却不行,燕达沉思之后说:“兵法有言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征战。”不久蛮兵果然前来,击之,蛮军大败,于是请求投降。军队归来,任命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获罪而独自受赏,请求与主帅同罪,皇帝没有允许。
元丰年间,升任金州观察使,加封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越级升迁副都指挥使。因为训练检阅军队精武整肃,皇帝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阁门祗候。多次被下诏嘉奖,升迁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即位,升迁为殿前都指挥使,转任武信军节度使。去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义敏。
燕达出身行伍,喜欢读书,神宗因为他忠厚老实可以信任,每次闲时觐见,都很舒缓轻松。神宗曾经问他:“用兵之道首要的是什么?”回答说:“不如有爱。”神宗说:“把威严放在那爱之前,可以吗?”燕达说:“不是不用威严,要把爱放在前面罢了。”神宗对此非常赞许。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下)半期考试高一年级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历史学者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5.“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到处都有工人、学生。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这一场景会发生在
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 D.1937年的延安
7. “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B.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9.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赋予国王立法权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0.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11.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
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已经淡忘十月革命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C.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D.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12.在世界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崛起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强国,如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相似。这一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制度创新 C.武力掠夺 D.民主强国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4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6分)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12分)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14.(28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1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特点。(10分)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重庆八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一(下)半期考试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BADD 6——10 BCBAD 11——12 CB
二、综合题
13.(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2分)
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两点4分必答)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民资的发展。(两点任选一点2分)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8分)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4分)
注意: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全面的研究与分析。(或全方位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但必须体现历史的与客观的两个角度)(4分)
14.(1)事件: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分)
影响: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侵略势力深入腹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各界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如:维新变法)。(任答5点,10分)
(2)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中共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性;(任答5点,共10分)
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