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年春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题
命题人:张春蓉 审题人:陈新春
(卷面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3、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4、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5、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 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
A.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6、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
对表格反映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一届人大在新中国成立时即召开 B.“文革”时期人大制度被彻底废除
C.人大会议的召开无固定时间规定 D.进入新时期人大制度得到恢复发展
7、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8、“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9、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10、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11、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D.众多“巨人”的 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1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3、《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14、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15、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盎”,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 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 )
A.井田制被严重破坏 B.土地交换合法化
C.出现僭越礼制现象 D.商品经济水平高
16、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7、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1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20、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 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21、复旦大学教授芮明杰说:判断工业革命的标准不是简单地从技术是否进步或者技术是否变革,因为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与变革,能够称之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应该是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技术。以下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是( )
A.铁器牛耕技术导致自耕农和新型地主出现 B.有指南针的大帆船出现导致了新航路发现
C.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大机器和标准化生产 D.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型工业迅速发展
22、
一位科学家说:电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妙不可言的极为能干的新仆人”。这段话最能表明( )
A.电已进入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 B.电使工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C.科学直接推动生产发展 D.电气时代已经取代了蒸汽时代
23、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减少
C.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毛泽
2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1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
二、综合题(三大题,共52分)
25、(25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7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6、阅读下列材料:(15)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4分)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5分)
27.(12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多年前犯了谋杀罪、剥削奴隶、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及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处350年徒刑。
材料二 我国史学界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以“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评材料中关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年春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命题人:张春蓉 审题人:陈新春
(卷面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A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C
C
D
D
D
D
B
B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A
B
A
D
C
B
A
A
D
二、综合题(三大题,共52分)
26、(1)观点: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4分)
措施: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4分)
(2)“伤痕遗产”: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4分)
措施: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6分)
(3)示例: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7分)
27、(1)农业:铁农具广泛使用;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2分)
手工业:冶铁业发达,冶铁技术高超。(1分)关系:农业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相互促进。(1分)
(2)涌现出众多的商业都市;(2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或政府设置市场开展商业活动);(2分)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2分)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2分)
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亦给分);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的进步。(3分)
28【解析】首先提炼材料中关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观点.材料一主要是否定的观点,材料二有肯定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其次,运用相关史实论证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给美洲带来的灾难及客观进步性。
【参考答案】
“灾难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美洲来说是一场灾难。
“贡献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人类文明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
“灾难、贡献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一场灾难,但更主要的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2分)
①“灾难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对美洲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把印第安人的灾难完全归结到哥伦布个人身上也是不公正的。殖民侵略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所决定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方式不是个人力量所能阻挡的,可以说是巨大的利益使资产阶级疯狂,丧失人性。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抢夺大量财富,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把大量非洲黑人掠卖到美洲为奴等。
②“贡献说”: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融合,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③“灾难、贡献说”,综合以上论述进行说明即可。(10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