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6届高考适应性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也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神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如司马迁所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相当一部分神话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认可,因而没有进入载籍。这些,我们已无从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笔录,但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又被无情地删削。如《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今本《淮南子》则不存。其原因可能就是“不雅驯”。
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据《尸子》载,当子贡向孔子提及黄帝有四张面孔的神话时,孔子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四张面孔被解释为四个人面朝四个方向,“黄帝四面”的神话就变成了一件有关治理天下的史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圣人的孔子对待神话的态度对后世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神话历史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话历史化可能使原本丰满多样的神话形象和故事变得单薄零碎,甚至不复存在。
B.神话历史化将神话视作真实的历史,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史之中。
C.历史能为神话提供依据,许多神话能够被历史印证,这使得神话历史化成为必然。
D.神话历史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不断发展的具体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神话形象通常被认为经历了一个渐变过程,而正统史家和儒家根据理性化原则抹杀那些半人半兽的形象。
B.伴随理性文化取代原始文化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古代神话中那些浪漫、夸张、不合常理的成分被不断抛弃。
C.经歪曲解释后的古代神话,被纳入历史体系之中,成为儒家解释远古历史、构建氏族谱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D.曲解“黄帝四面”神话本意,变神话为史实,是孔子继承发扬儒家传统、践行“不语怪力乱神”的自觉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神话被史家和儒家抹杀、同化,说明在文化发展中主流文化的态度会影响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状态,非主流文化如果得不到主流文化包容,将难逃厄运。
B.大量的中国古代神话虽丰富多彩,却因违背理性化原则而消亡,说明理性文化比原始文化更客观、更强大,而原始文化比理性文化更感性、更脆弱。
C.《淮南子》今本与古本对“嫦娥奔月”神话的不同记载表明,对待那些难以曲解的非理性内容,也许最简单最直接的处理方法是在流传过程中将其删削。
D.“缙绅先生”难言“不雅驯”之文,暗示一般百姓与正统知识分子对神话的态度完全不同。那些被无情删削、曲解的神话,可能正是一般百姓喜闻乐见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昕字元景,少笃学,能诵书。太尉、汝南王悦辟为骑兵参军。悦好逸游,或驰骋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昕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悦曰:“府望唯在此贤,不可责也。”悦数散钱于地,令诸佐争拾之,昕独不拾。悦又散银钱以目昕,乃取其一。悦与府寮饮酒,起自移床,人争进手,昕独执板却立。悦作色曰:“我帝孙,帝子,帝弟,帝叔,今亲起舆床,卿何偃蹇?”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采,从厮养之役。”悦谢焉。
文宣帝以昕疏诞,非济世才,骂:“好门户,恶人身!”又有谗之者,云:“王元景每嗟水运不应遂绝。”帝愈怒,乃下诏曰:“元景本自庸才,素无勋行,早沾缨绂,遂履清途。发自畿邦,超居詹事。俄佩龙文之剑,仍启带砺之书。语其器分,何因到此?诚宜清心励己,少酬万一。尚书百揆之本,庶务攸归。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伧楚,曲尽风制。推此为长,余何足取?此而不绳,后将焉肃?在身官爵,宜从削夺。”于是徙幽州为百姓。昕任运穷通,不改其操。
(文宣)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郑子默私诱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昕曰:“箕子①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文宣,仍曰:“王元景比陛下于纣。”杨愔微为解之。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疾不至。帝遣骑执之,见其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天统末,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北史列传卷十二》,有删节)
注释:①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与微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
B.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
C.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
D.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多指成本的著作。文中指儒家的四本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有时“诗”“书”并举,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十六诵诗书”的诗句。
B.门户,即门第。“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一般通过门第、道德、才能来臧否人物。晋代以后曾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C.畿,即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圆千里的土地,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从周代开始,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就被称为“王畿”。唐时设有京畿道,宋时设有京畿路。
D.士,上古掌管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朝士指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昕从小就很爱学习,后被汝南王悦征召为骑兵参军。汝南王悦外出游玩时让他在前挥鞭驱马,王昕却放开缰绳,让马随意乱跑,显得狂放不羁。
B.王昕为人清高。当侍从争相拾取汝南王扔在地上的钱币时,王昕却不予理睬;当其他幕僚争相帮助汝南王抬起坐榻时,王昕却退立一旁。
C.王昕超脱功名,保持操守。在文宣帝下诏责备自己凭借家世担当重任,少年得志,却不思竭心尽力报效朝廷时,王昕依然听任贬谪,不为所动。
D.文宣帝因对临漳令嵇晔及其门客李文师特别生气,罚二人做了奴仆。王昕不满文宣帝的做法,斥之为商纣王,后又称疾不赴帝宴,终因自己的孤傲招来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采,从厮养之役。(5分)
(2)推此为长,余何足取。此而不绳,后将焉肃?(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结束了十多年赋闲乡居生活,到鄂州担任转运使判官。
8.“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被认为是最精妙的两句,请指出妙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郦道元《三峡》一文中,“ , ”两句极写三峡山高峡深,峡中之人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来描绘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桃花源记》“ , ”两句也有同样的意韵。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明自己回归田园后怡然饮酒,闲望庭树的两句诗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红灯
聂兰锋
大厅里很干净,地板明晃晃的,看上去比我家的床舒服,我毫不犹豫地在地板上打了个滚儿。想再打一个,立马就被爷爷粗硬的手抄了起来。快,快,四号,四号,你爸在四号。我顺着爷爷的手把头抬得老高,高处有一个黑窗子,里面一串红色的字——李全在四号窗口。这些字会走,排着队一个一个消失在窗子右边,又一个一个从窗子左边钻出来。
我说,爷爷,李全走了,李全又回来了!爷爷说别咋呼,那是电子屏幕。
我两岁学写字,写下很多李全,但一个也不会走,我突然好想有个电子屏幕。
快点。爷爷拽着我的手小跑起来。爷爷的跛脚一上一下,我的身体也跟着一上一下。我跟着爷爷向四号窗口奔去。
我第一次见李全,爷爷说李全是我爸,现在他在四号窗口里,我看见他了,听见他了,他叫我宝宝。我的手几次伸出去,几次被玻璃挡住。玻璃冰凉冰凉的。
爷爷抱着我,坐在高凳上。爷爷把话筒放在我耳朵边。
我跟李全爸爸讲了很多话,非常开心,李全爸爸让我听爷爷的话。爷爷老是抹泪。
那天,我对着很多窗口喊了爸爸,窗口里的人冲我笑,还对我摆手。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又甜又脆,在宽敞的大厅里回响,好听得很。
爷爷,你为什么哭啊?走在马路上我问爷爷。爷爷擦擦眼,没事宝宝,爷爷眼花了,见风就流泪。
那天,爷爷带我吃了鸡肉馄饨,吃馄饨的时候我看见马路上的车都停了,就想过去看看,刚跑到马路中间,那些车又都开动了,我慌了,大声哭起来。从车上下来一位阿姨,抱起我说宝贝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了要停下来。我觉得那位阿姨又香又温暖,立马就不哭了。惊慌失措的爷爷赶来,啥也没说,猛揍我一顿,那是往死里揍的,不过我没哭,爷爷哭了。我回想着阿姨的香和温暖,竟没觉得疼。爷爷揍完了我又抱紧我。
就是那年,四岁的我读了一年级。爷爷说他是一个泥腿子,我是棵好苗子,他不懂得教育,让我提前进学校。
学习上我一路狂奔,十六岁考进重点大学。
这期间,李全爸爸从四号窗口回到我跟爷爷的生活中。我只去了那一次,后来爷爷不带我去了,说马路上车太多。不过我时常想起马路上抱我的阿姨,又香又温暖,童年的记忆里那是我的唯一。五年级的时候,李全爸爸跟我讲了他的一些事情,因为他开车闯红灯酿成车祸,所以他去服刑,他还说很感谢我在服刑期间去看他。我说我们是父子,何必客气。李全爸爸摸摸我的头说,好小子,不过父子有可能是仇敌。我说怎么可能呢。
我们没再讨论父子是否是仇敌的话题,直到我要去念大学了。临行,年迈的爷爷和李全爸爸跟我讲了那起车祸的细节。爷爷指着李全对我说,宝宝,这个人是你的仇敌。当年他闯红灯犯下大错,使你失去了亲人。你爸爸叫孙泽凯,妈妈叫赵丽玲,他们都是文化人,你爸留下话不让李全赔钱,让李全把你抚养成人。李全是我的儿子,但他一直是我的仇敌,从小他不听我的话,荒废了学业,没有驾驶本就去开车,闯下大祸,他是我的仇敌啊,我上辈子欠他的……
爷爷又哭了,不停地流泪。我说爷爷你不要老是流泪,眼睛会坏的。我给爷爷擦泪,新的泪又涌出来。爷爷就攥住了我的手,爷爷的手更粗硬了。一旁的李全爸爸低垂着头,不言语。
真相对我无疑是晴天霹雳了。我的父母是文化人,他们死在李全的手里,李全父子把我抚养大,从祸起时,抚养我成了李全父子活着的使命。他们不吃好的,不添衣服,不娶媳妇,靠着三间屋把我养大了。而我,应有尽有。小学时我还上过书法课、国画课,那可是花钱的营生,也不知李全父子从哪里搞的钱。
第二天天不亮,我提着行李悄悄走到院子里,想悄无声息地去念我的大学。没想到爷爷在灶屋里等着我,李全爸爸也在,桌子上煮好的面冒着热气,面上卧着两个荷包蛋。我二话没说,端起面就吃。爷爷说慢点慢点,等放了假回来咱包饺子吃。吃完了,我说爷爷,爸爸,孙泽凯是我的仇敌。说完我就走了,泪蛋子砸在清晨的小院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对教“我”如何过马路的阿姨念念不忘,就连爷爷把“我”往死里揍时都不觉得疼,这反映了“我”从小缺少母爱,童年生活孤独、凄惨。
B.本文以简洁洗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温情故事。一次闯红灯,一起交通事故,两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在作者平和冷静的文字中得到完美演绎。
C.文中多次写爷爷流泪,作者通过写爷爷的眼泪来反映他内心复杂的感情:有对“我”的疼爱,有对“我”孝顺的感动,还有对儿子李全的又怜又爱又恨。
D.小说以“红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告诫人们要有安全责任意识,否则,将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E.“我”得知李全撞死亲生父母这件事后,犹如晴天霹雳,对李全和爷爷心生芥蒂,并准备悄无声息去上大学,表现了“我”对此事的逃避和内心的矛盾。
(2) 文章开篇叙写“我”探监时的种种表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3)文中三处画线的地方都提到了父子是仇敌,每次提及时所反映的人物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4)你认为李全父子为什么要把真相告诉“我”,请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历史学家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中文版2001年初首次面世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少棠作序称:“能摆脱西方汉学的阴影,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华民族的挣扎历程,以近代之崛起为主线,带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见的历史,徐中约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英文著作《中国近代史》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力作。”这部力作“使当时流行英语世界的其他汉学史著不得不重新反思他们研究背后的文化观点”。
徐中约先生已于2005年作古,但是这部《中国近代史》,英文原著已出到第六版,中文译本也已经十余次印刷,被美国四百余所大学的历史系定为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徐中约出生于二十年代上海一个殷实之家。但是,他刚上中学,就遇到时代和社会剧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家国不保,从此他不得不走上一条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由于战乱,他就读的燕京大学迁到成都。日本飞机随时来袭,警报拉响时大家不得不到郊外,或农家、或小庙躲避,食物稀少,庙里老鼠乱窜,困扰不堪。
四十年代末,带着对民族灾难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徐中约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师从费正清教授。当时的哈佛历史系,大家云集。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兰格的学问为他打下一个世界历史大视野的底色。徐中约曾很动感情地回忆说:“我那时年轻,天天在哈佛图书馆看书,兰格教授已经高龄,还是天天颤颤巍巍地到图书馆来,翻开一本本落满尘土的大地图册,用放大镜在上面仔细查找。我当时非常感动,暗下决心,将来也要和他一样用功一生。”
徐中约在海外几十年中,成年累月、独自孤寂地行走在极其浩瀚的历史档案、统计数字、文献材料之中。为了西方世界读者的理解方便,他甚至把中国和西方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也一一列出,终成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他在做这些工作时,经常外受变动中的中美关系的干扰,内受自身健康状况恶化的煎熬。
当年哈佛大学历史系东亚研究阵容强大的教授团体,形成了一种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的学术观点,即在阐述西方与东亚,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时,用“冲击—反应”模式来概括。强者冲击弱者,似乎是天经地义。这一思想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学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明显地另辟蹊径。他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1980年春天,徐中约曾到北京讲学。他说,为什么要做中国近代史研究呢?主要是从几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有个问题必须要想,即中国的“国格”(identity)是什么? 这个“国格”,现在还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还在继续探索。“identity”一词,后来多被翻译为“身份”“个性”“特性”。在全球多元文明激荡交融的过程中,这个被徐先生称之为“国格”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中国所独有。
徐中约曾无数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一遍又一遍出现,如同交响乐中的主旋律。古今中外,尽在其中。
“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首先就是外部世界之巨变。讲中国近代史,必须说透中外关系史这一层。《中国近代史》在中外关系史上的着力描述中,透着一种很大气的融通和连贯。因为有着对当时的世局和中国国内之局的双重了解,徐先生在谋篇布局中,也就将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打通了写。要对付“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的挑战,必须要有这个大格局。
2001年一月,《中国近代史》中文版面世之时,徐中约在美国加州的家中写下了以下文字:“汉唐元清盛世,国人向以为荣,但该时之天下,只是指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而已!二十一世纪之中国,具有庞大潜力,足以推进中国更上层楼。”而在英文版第六版的序言中,他收笔之言是:“在太平洋两岸都需要有睿智贤明的治国之道。”
(摘编自袁明《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
【相关链接】
①《中国近代史》全名《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通常我国学界的“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的历史,而这部近代史却是从1600年(明万历年间)到2000年,长达400年。(百度百科)
②明末清初,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并不大,仅就徐中约对近代史上限的确定来说,很难让人完全信服。徐中约的结论,即中国的近代仍旧是未完成的“近代”,显见作者醉心于长时段历史写作的雄心,事实上作者也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全新范式。(《新京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中约就读的哈佛大学历史系大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威廉·兰格,兰格的学问为徐中约后来写论文做研究开阔了视野。
B.西方汉学界有一种文化偏见,即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看作促使中国回应并发展的动力,这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来看待中国近代史。
C.徐中约之所以多次击案长啸“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变局”,是因为他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无穷。
D.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是针对西方读者写的,是一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巨著,而中美关系不断动荡对这部书中他的学术观点也产生了影响。
E.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上限推到400年前,是想强调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背景,这与他否认中国近代史是对西方的被动反应的观点相吻合。
(2)促成徐中约写出煌煌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为什么说“书里书外,都是大历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在徐中约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看法中包含着他对历史研究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23日,德国总统高克一行参观了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该名单墙 的设计理念得到了高克等人的高度评价。
②京剧大师马连良在《京报》主编邵飘萍的鼓励下,大胆走将自己本身条件与艺术相匹配的路,其一手建立的扶风社 ,赋京剧以个性。
③哈萨克斯坦建筑师艾马索夫为了改变城市建筑的单调乏味,用一个玻璃管“圈”住一颗树,建起一座玻璃管树屋,如此 的建筑你敢住吗?
A.与众不同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B.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C.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D.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独辟蹊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谷歌1999年搬到山景城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现在谷歌已发展成一家能够提供大量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跨国科技企业。
B.今年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对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进行了重点讨论,并表示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C.在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从现在起到2017年底,人社部宣布将用两年时间逐步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
D.人口过度集中影响了大城市的运行效率及居民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及产业布局的优化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国际上正在进行一项“人造太阳”计划,即建立大型热核聚变反应堆以应对目前的能源危机。不过,一些批评者却认为,核聚变反应堆存在放射性氢原子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支持者的反驳理由是核聚变发电站没有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不会生成长久的核废料。 ,愿意在今后30到40年的时间投入巨资进行这项联合实验。2016年,热核实验反应堆将点燃它的第一把核聚变之火。
A. 尽管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准备建立热核聚变反应堆
B. 尽管如此,核聚变发电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寄予厚望
C. 不管怎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核聚变发电寄予厚望
D. 不管怎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决心开发利用这种新能源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5分)
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 ① 。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 ② ,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 ③ 。这种体验如此美妙,因为爱,人们才能让心灵变得敏感,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从而在精神上保持富有。
17.下面是“企业贷款担保流程对比图”,请简要说明改革后的担保流程与现有担保流程相比,对企业而言具有哪些优势。(6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
对这样的变化,有人认为互联网讲究效率,沟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时尚实用;也有认为,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经常还会让人产生一种怀旧情绪,悠远绵长。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选C。“许多神话能够被历史印证”与原文“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有出入,并且这只能为神话历史化提供可能,而非“必然”。
2.选D。原文是“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神话历史化)传统”。此处偷换概念。
3.选D。“态度完全不同”忽略了神话中那些并不触犯理性化原则的。
4.C
5.A 书指《尚书》。
6.D.“斥之为商纣王”与原文不符。
7.(1)我的地位低下,又没有威望,不值得让殿下敬仰我的仪容风度,怎么敢凭亲王的幕僚的身份,来从事仆役干的活呢?(微劣、式瞻仪形、僚采、厮养之役各1分,大意1分。)
(2)除了这个是他的长处,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取之处?这种行为如果不纠正,以后将怎样整肃(朝纲)?(推、而、绳、肃各1分,大意1分。)
8.①构思巧妙,将“万里”“千峰”的开阔辽远与“秋雁”“夕阳”的萧瑟悲凉联系起来,凸显诗人的孤独落寞;②用词巧妙,用“通”“共”写出秋雁、夕阳作为纽带,联通客舍与万里之外的旧居,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构思3分、用词2分)
9.①作者说惭愧多年未报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遥远漫长,表现作者对自己被搁置多年、才华难申的郁闷和对前途的迷茫;②看到秋雁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飞来,夕阳映照群山,离旧友和家乡越来越远,表达作者对家乡旧友的思念;③作者跋涉于深山,天天露水沾湿衣衫,写出作者风餐露宿、漂泊无依的孤苦。(每点2分)
10.(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1.(1)BC(A:1分,“我”童年生活“凄惨”并不完全正确;B:3分;C:2分;D:“红灯”并不是本文线索;E:“心生芥蒂”说法不正确。)
(2)①开篇写出了“我”到监狱探视时的天真无知,轻松活泼,与李全父子的凝重形成对比,突出了李全父子因车祸带来的痛苦;② “我”的快乐无虑是在李全父子呵护下得到的,体现了父子二人勇于承担、坚守承诺的可贵精神;③为揭开人物真实身份和命运关系设置悬念,更具艺术感染力。(6分)
(3)①李全对“我”的愧疚、不知是否该告诉“我”真相的矛盾纠结;②爷爷对李全不听话闯下大祸的痛恨、痛心;③亲生父亲将“我”托付给“仇人”父子,使“我”受到他们恩情,如今难以面对真相的痛苦。(6分)
(4)①“我”逐渐长大,有承担真相所带来的冲击的能力,李全父子告诉“我”真相是对“我”的尊重;②这件事压抑在父子心头多年,告诉“我”能使他们良心安稳;③李全父子觉得已经完成了“我”生父的托付,告诉“我”算是对“我”父亲有个交代。④李全父子纯良朴实,能坦然面对告诉“我”真相后所带来的后果。(8分)
12.(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项“影响最大”原文无据; C项“击案长啸”并不针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针对中国整个近代史;D项中美关系的动荡是干扰他的工作,并未影响其在本书中的学术观点。)
(2)①自身的生活经历。青少年时期遇上时代和社会剧变,对民族灾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分)②哈佛大学大师云集,在学识和治学精神上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1分)③治学严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有甘于寂寞、执着追求的学术态度。(2分)④家国情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促使他去探索中国的“国格”和发展之路。(2分)
(3)①书里写的1600-2000长达400年的中华民族挣扎奋斗的历史,拉长了通常所谓的“中国近代史”的时限,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全新范式。②书里不仅讲中国的历史变迁,还着力描述中外关系史,将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打通了写,具有大视野、大格局。③书外徐中约自身的经历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部充满艰辛奋斗的大历史。(每点2分,共6分)
(4)①历史研究不能存在文化偏见,应把每个国家放在一个独立的与他国平等的视角来研究。②徐中约认为研究历史必须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去探索一国之“国格”。③徐中约认为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国历史,应该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研究。(研究历史必须具有世界大视野)④徐中约认为,研究历史目的是要在历史的机遇中寻找睿智贤明的治国之道。(每点2分,共8分。若只是摘抄原文得一半的分。)
13.A(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14.B(A表义不明,“只有十几个员工和电脑爱好者才知道的搜索引擎”有歧义;C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2007年底”应放在“宣布”之后;D搭配不当,“资源配置的均衡”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搭配。)
15.C(前面是两种不同的意见,所以应该接“不管怎样”;文段主要探讨“热核聚变反应堆”这种获得能源的方式,并没谈什么“新能源”)
16.(1)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
(2)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
(3)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
17.(1)简化了贷款程序,企业能更快获得贷款。
(2)取消银行手续费,减轻企业负担。
(3)企业能先获取贷款再支付担保金,利于资金链运转。
参考译文:
王昕,字元景,从小就很爱学习。太尉、汝南王元悦任用他为骑兵参军。元悦喜欢出游,有时骑马整夜在外,王昕便丢下他,自己回来。元悦让他在前骑马,挥鞭驱赶,王昕却放开缰绳,让马随意乱跑。元悦的随从说王昕放诞傲慢,元悦说:“本府的名望全靠这个贤士,不能责备他。”元悦经常扔一些钱在地上,让他的侍从们去争着拾,只有王昕不拾。有一次,元悦又扔了银钱,并看了王昕一眼,王昕只好拾了一个钱。元悦与他的府僚饮酒,亲自起身抬床,周围的人都争着帮忙,只有王昕手拿板退到一边站着。元悦变了脸色,说:“我是皇帝的孙子、儿子、弟弟和叔叔,现在亲自来抬床,你为什么那么高傲呢?”王昕回答说:“我的地位低下,又没有威望,不值得让殿下敬仰我的仪容风度,怎么敢凭亲王的幕僚的身份,来从事仆役干的活呢?”元悦听了此话便向他道歉。
(齐)文宣帝认为王昕浅薄怪诞,不是济世之才,骂道:“真是好门户、恶人身。”(这时)又有人进谗言,说:“王元景常感叹说魏国水运,不应当就此断绝。”文宣帝更加生气,就下诏说:“元景本是庸才,并无功勋,却早得官职,走上仕途,出于京畿,担任詹事,顷刻之间佩带龙文之剑,翻阅磨砺之书,说到他的才能,怎能至此!正应清心自励,略报万一。尚书为百官之本,各项政务所归。元景凭感情办事,自己作威作福,以直为曲,曲反成直。危害朝政,有损公门,尚书名义何在?装腔作势以赏味,好咏轻薄之诗文。自以为模拟楚调,尽得风韵;除了这个是他的长处,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取之处?这种行为如果不纠正,以后将怎样整肃(朝纲)?王昕官爵,应于削夺。”于是王昕被迁徙到幽州,当了平民百姓。王昕听任时运的变化,并不改变他的操守。
皇帝很恨临漳县令嵇晔和舍人李文师。他把嵇晔赐给了薛丰洛,李文师赐给了崔士顺当奴仆。郑子默私下引诱王昕说:“自古以来,没有朝廷的士大夫做奴隶的啊!”王昕说:“箕子曾做过人家的奴隶,怎么说没有?”郑子默把王昕的话告诉了文宣帝,并说:“王元景把陛下比作商纣王。”杨愔在一旁暗中为王昕解释,文宣帝对杨愔说:“王元景是你的博士,你的话都是王元景教的。”后来,文宣帝召朝臣一起饮酒,王昕说他有病,因此没有去,皇帝便派骑兵去抓他,见他正摇动着身子吟咏诗文,便将他抓到皇帝面前杀了,并把他的尸体扔进了漳水。天统末年,王昕被追赠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