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时 间:75分钟 满 分:100分
第Ⅰ卷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五谷”出现,
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基本完善,这最早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西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3.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
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A.筒车 B.翻车 C. 高转筒车 D.花楼机
4.下图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用于
A.冶铁 B.灌溉 C.耕作 D.纺织
5. 有西方人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人的钱:一
是桑叶,二是泥土(瓷器)。下列产品出现在英国市场上的先后顺序是
①丝绸 ②青花瓷 ③白瓷 ④粉彩瓷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6. 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
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草市 B.夜市 C.晓市 D.街市
7.《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
许经营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此可见,当时晋商的发展
A.加快了清朝统治的没落趋势 B.与清政府有相互借力的一面
C.表明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一致
8.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 美洲社会的进步
10.中国元代的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而英国历史上对棉纺织技术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哈格里夫斯 ②西门子 ③阿克莱特 ④史蒂芬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反映了当时美国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 ②重工业地位上升
③内燃机广泛应用 ④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3.“英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
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这是因为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4.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
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
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 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B.巩固国防的需要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开发边疆的需求
15.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
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
来评价晚清的某一运动。下列创办的企业不属于这一运动的“现代化尝试”的是
A.江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发昌机器厂
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民营工业兴起的条件有
①政府的鼓励提倡 ②外资企业的刺激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 ④西方放松经济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
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垄断。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目的。材料中体现出开平煤矿的作用是
A.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B.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C.对打破洋煤垄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18.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
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孟买的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
19.有学者认为,北京政府(1912-1928)无力干预经济,市场近似于一个自由市场,民营
工业有了中国工业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这一时期
A.政府开始放宽设厂限制 B.纺织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
C.欧美、日本均无暇东顾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得以开展
20.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
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全面抗战的需要 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21.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
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22.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等近代实业家感叹“不幸”的原因不包括
A.限制实业的传统政策
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
D.政府推动的公私合营
23.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
发展的状况。与右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24.宣传画是一种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右图为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运动
A.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困难
C.将农民个人财产收归公有,提高公有化程度
D.推广包产到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它反映的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建设经验缺乏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国际形势紧张 D.“左”倾错误泛滥
26.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
《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
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7.下列图表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单位:万吨),对该图表
评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A.1957年至1958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上升趋势
B.1958年至1961年我国农业主要农产品产量处于较快下降趋势
C.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产量上升的原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产量下降的原因
28.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图一票证的逐渐取消到图二票证的广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图一 图二
A.改革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B.政企关系从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
C.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市场经济 D.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29.下图是上世纪80年代某次会议的决定,该决定
A.使中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D.明确提出加快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30. 观察《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表》,我们可以看出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农村发展水平长期相对滞后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二、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10分,正确即选A,错误即选B。
31.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2. 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从荷兰人手中得到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华盛顿。
33.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垄断组织。
34.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出现了张謇、荣氏兄弟等民族资本家。
35.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第Ⅱ卷 (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2分)该政策有何消极影响?(1分)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2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清政府没有采纳黄宗羲观点
的根源是什么?(2分)
37.(10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材料二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三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 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 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3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各自的理由。(5分)
四、问答题:阅读导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丝织品曾远销到古罗马。汉代中西方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什么?(2分)
(2)明清时期中国昧于世界近代化潮流,这和政府推行的哪一封闭性政策有关?这一封
闭态势在近代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被打破?(2分)
(3)近代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开放与交流,中国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传入到中国,19世纪六七
十年代中国自己的近代工业产生。此时的中国近代工业从资本属性上看,主要有哪两类不
同的工业企业?(2分)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一重大决策重启了东西方文明对话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针对古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待东西方文明间对话的不同态度,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5.BAAAA 6-10.ABCAD 11-15.ACCCD
16-20.CCDBB 21-25.DDABD 26-30.ACCAB
二、判断题(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35.BBBAA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10分)
(1)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江浙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
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每点1分,共3分)
(2)政策:重农抑商(2分)
影响:严重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或延缓了中国社会进步)。(1分)
(3)观点:农工商皆本。(2分)
根源:小农经济占主体(自然经济占主体);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分)
37.(10分)
(1)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霸主。(2分)
(2)成因:政治: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市场: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资本:海外掠夺。(以上任答3点得3分)
(3)不同:材料二:肯定(歌颂、乐观)(1分);材料三:厌恶(1分)。
理由:材料三: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任答一点)。(1分)
材料四: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两大阶级矛盾激化)。(2分)
四、问答题:阅读导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10分)
(1)通道: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2分)
(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1分)
事件:鸦片战争。(1分)
(3)类别: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分)
(4)决策:改革开放(或对外开放)。(2分)
认识: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推动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