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10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场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A.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B.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
C.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D.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
2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施德惠”,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A.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B.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
C.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D.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
26.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27.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
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28.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29.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30.1933年,全国17个省共有工厂2435家,其中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占92%,上海一地占48.7%。1947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共有工厂14078家,上海占54%。由此可见
A.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
C.近代民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
D.抗战时期沿海企业日益萎缩
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B.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希腊各共和国里,公民不得经营商业、农业和工艺,但又不能闲着,所以其职业便是体育与军事操练,他们的法制不容许他们做其他的事情。”这一记述表明古希腊公民
A.重视自身的管理素养 B.认同开明专制的思想
C.服从城邦的绝对权威 D.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
时 间
历 史 事 件
1600年
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出版《磁力论》
1660年
从事科学研究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1687年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766年
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太阳学会成立
33.下表内容反映英国
A.工业革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B.政治环境助推了科学技术创新
C.经济腾飞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
D.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
34.20世纪20年代,苏联将图6中斜线所示地区的8个石油产地
和3个煤炭产地交由日本企业经营开采。这反映当时苏联
A.缺少基本的工业技术基础
B.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依赖外资来建设能源工业
D.利用新政策开发边疆地区 图6
35.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先后与苏联、波兰和民主德国签订条约以改善关系,进而全面与东欧国家建交并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这说明
A.欧洲实现政治经济一体化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欧洲紧张局势得到缓和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7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
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立国不久,仿元朝建立了宝钞(纸币)制度,规定宝钞一贯值铜钱一千文或银一两,只准使用铜钱和纸币,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正统元年(1436年),“银一两当钞千余贯,钞法之坏,莫甚于此。”加之铜钱流通数量少,朝廷“弛用银之禁”。于是,出现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局面。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发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到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至此,白银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摘编自全汉昇《宋明间白银购买力的变动及其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而倍受青睐。16-17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达200多种。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1590-1644年间,美洲运往菲律宾(系西班牙殖民地)的白银共有4620吨,其中大部分流入中国,以致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属中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等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经济原因,并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进程的主要特点。(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7世纪白银流动对当时的中国和西班牙产生的不同影响。(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斗争与和谐(妥协)是社会前进的两个侧面,没有斗争,则社会难以进步;失去和谐(妥协),则社会难以维持。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运用欧美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以上材料论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535年,权臣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西魏开始。在宇文泰的努力下,任用苏绰进行改革。苏绰创制了一套新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见下表。
具体内容
户口方面
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现任官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成员的死亡、出嫁情况;奴婢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赋税方面
课户、不课户和上、中、下户等的划分;全家人口的集计,下分为出除人口(死亡和出嫁者)和见(通“现”)在人口,见在人口又分为课口和不课口;全家应纳租、布、麻若干。
土地方面
受田的丁男、丁妻、丁婢的口数;应受田若干、未受田若干,受田中麻田、正田、园宅各若干,受田率是足或几分未足;受田人所受各段土地的亩数、方位及四至。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魏改革户籍制度的背景,并概括这项改革内容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魏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12年,孙中山签署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和“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913年,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拟订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一步完善了《临时约法》。但袁世凯将该草案束之高阁,不许交国会讨论通过。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提出《增修临时约法大纲》,规定新约法采纳了旨在改行大总统集权制的七条原则。同年,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1919年,皖系军阀段祺瑞炮制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23年,直系军阀曹锟通过行贿收买国会议员的办法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很快制定并公布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后,下令取消《中华民国宪法》,宣布1912年的临时约法失效,消除国会,并于1925年炮制了又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摘编自王仲修《中国宪政的历史、现状及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军阀时期宪政运动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略)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后,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在上海,他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有所接触。1936年,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进入陕甘宁边区,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通讯报道,向全世界第一次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活动情况,并将其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41年斯诺回国后,仍向世界宣传中国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1960年至1970年间,斯诺先后三次访华。他深信中美之间的“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1971年,斯诺通过美国《生活》杂志透露了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摘编自胡愈之《西行漫记·序》(中文重译本)等
(1)根据材料,指出埃德加·斯诺探访陕甘宁边区的动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埃德加·斯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的活动。(9分)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24.B 25.A 26.B 27.D 28.C 29.B 30.C 31.A 32.C 33.A
34.D 35.D
第Ⅱ卷
40.(25分)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宝钞的贬值或铜钱流通数量少;外来巨额白银的流入。(6分)
特点:白银先被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历时较长(两百多年)。(6分)
(2)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海禁政策的调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赋税从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变;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6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每点2分)
西班牙:大量白银的流入,引发了“价格革命”,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剧(3分);大量白银的流入,刺激了白银拥有者的消费需求(2分);大量白银的流出,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2分)。
41.(12分)
评分说明:
等次
作答要求
评分细则
一等
(12-9分)
①观点明确。
②准确运用欧美近现代史史实。
③史论结合紧密。
④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①观点2分。要求符合题意、紧扣论点。
②举例论证8分,其中包含“斗争”方面和“和谐(妥协”两方面的史实。
③总结提升2分。
二等
(8-5分)
①观点较明确。
②能够运用欧美近现代史史实。
③史论结合较紧密。
④论证较充分,逻辑较清晰。
三等
(4-0分)
①有观点,但不明确。
②运用欧美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③史论脱节。
④缺少论证,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一: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不同利益群体斗争与和谐(妥协)的结果。
美国独立之初,社会动荡。1787年召开制宪会议。会上围绕中央与地方、大州和小州、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权利问题展开斗争。经过争论,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在宪法框架下,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央与地方之间达到和谐;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两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决定众议院的议员数,大小州达成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将五分之三的奴隶人口计算在总人口中,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
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是充满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二:
美苏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二战后初期,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北约组织。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遏制,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了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和“经互会”、建立了华约组织,形成美苏两极对峙局面。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相互协调,分区占领柏林和德国。古巴导弹危机因苏联的让步与妥协,撤回导弹而得以化解。
总之,针对冷战,美苏双方既有斗争又有妥协。在冷战状态下,美苏之间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原因:受北魏以来土地、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受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影响);西魏巩固统治的需要。(4分)
特点:户籍和均田制、赋役制度相结合;内容详实、全面。(4分)
(2)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和赋税的征收(2分);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2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2分);为府兵制的推行提供了条件(1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军人干预宪法的制定;宪法频繁更换;利用宪法实行专制;宪政成为政治权力斗争的附庸。(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向近代化迈进,但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状态;民族资本主义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仍较薄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但人治传统依旧与法治意识淡薄。(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略)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从事新闻工作(需要采编时政新闻);结识进步人士与中共地下党员;探求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问题。(6分)
(2)以新闻报道、出书的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关注中国革命;宣传中国抗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访华,为改善中美关系起到桥梁作用(重要的推动作用)。(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