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15年全社会生产某商品10万件,价值总量为800万元,其中,A企业生产了2万件。如果2016年A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l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企业生产的某商品总产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A.20万件80元1600万元 B.4万件40元160万元
C.20万件40元800万元 D.4万件80元320万元
13.右图反映了近几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在GDP增长中贡献率的变化状况。照此趋势,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①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国际竞争力将不断下降
②中国金融服务、保险、旅游等行业将迎来更好发展机遇
③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④以中国为对象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增长将出现下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旅游时代有着某种契合。要让国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必须
①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②由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和设施,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③加强政府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④支持发展预约拼车、民宿出租等共享经济,提高休闲服务业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正从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向世界提供制造业装备的重要基地。从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到印尼高铁再到英国核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表明我国
①经济发展空间得以拓展,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
②坚持开放、合作、共赢,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③我国不断创新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④中国已经由商品出口大国变成技术出口大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我国在社会治安防控中,正在建立起以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为主要载体的“人防网”,“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公民群体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使公共安全治理理念和方式从政府的“我治理”向全民共治的“我们治理”转变,实现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据此可知
A.社会治理必须由政府治理转变为全民共治
B.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C.参与公共安全治理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保障
D.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
17.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慈善法》。这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慈善法》把每年9月5日确定为“中华慈善日”。其中明确规定个人不能发起募捐,承诺捐款不兑现或被起诉,摊派捐赠任务或构成犯罪。《慈善法》的颁布和实施
①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但限制了个人募捐的自由
②让整个社会对慈善事业充满信心激发人们支持慈善事业的热情
③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
④能极大地释放社会财富向善的力量,保障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近年来,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在全球有蔓延之势。2016年至今,国际社会已发生多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很多学者和政要都认为,这些问题的深刻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不同的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因此,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
①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促进民族的和解与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地球文明
④培育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③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的主要手段
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人们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物理学家加来道雄通过实验给出了结论: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人的感觉上,具体的时间不断地从脑子里“漏掉”了。对加来道雄的“时间”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时间的存在不以人的感觉产生或消失
②时间会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③时间的不断消逝只是人的一种感觉
④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人感觉上的时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敢想敢干的改革创新者也可能犯错。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保护,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压,甚至被打垮。“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用制度为改革创新者撑腰,让他们“轻装上阵”,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
①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②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失败有时难以避免
④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心理学上常把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指向于内者称为内向性格,但这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在所有时间所有场合都内向,在某些时间和某些场合他同样可以表现出外向,只是大多数时间和场合表现内向罢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一个人不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特征
②一个人性格中的不同特征可以互相分离
③内向与外向之间存在由此及彼的桥梁
④人的性格在不同时间、场合下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这意味着扶贫工作要
①把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作为工作重点
②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扶贫措施
③将扶贫力度与贫困户的自强自立相结合
④具体分析致贫原因找到对应的脱贫办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8.(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数据,指数量非常庞大、种类非常复杂的数据集,它无法使用常规软件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采集、管理和处理。
材料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
材料二 大数据在重新塑造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方面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东城区应用大数据实现了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创新。他们汇集政府部门内部和社会的6大类100多小类,200多万条的基础数据,通过动态民情民意采集系统、街道社区的居民民情日志等社会数据,汇聚起人、地、事、物、情、组织、房屋等多维数据库,实现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数据的相互关联;围绕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三条主线,重点分析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数据背后的规律特征;在29个政府部门的6类188个工作流程之间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联动和共享;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信息向社会公布或直接推送给居民,实现政府与居民基于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互动交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大数据时代应该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12分)
39.(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们不断雕琢产品,改进工艺,并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愉悦。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从鲁班、张衡、毕升等巨匠们惊世骇俗的发明创造,到普通匠人孜孜以求的精湛技艺;从精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国宝,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写成的。但是中国这种“工匠精神”并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当前,中国造得了大飞机、高铁、神舟飞舞,而大量产品却仍停留在低端水平,以致于大批国人蜂拥海外“扫货”,甚至出现了将超市货架一扫而空的现象。这种反差终于让国人意识到:我们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细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
材料二 工匠精神虽然不是从0到l的创新,但却是从l到n的精益求精、直至极致。一个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一个这样的民族才能真正赢得整个国际社会的尊重,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塑“工匠精神”。(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工匠精神”如何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14分)
(3)工匠精神对你的人生成长有何启示?请从两个角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