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历史压轴卷
24.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
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 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25.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27.《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28.“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
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 D.发展资本主义
29.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瓦解 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0.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俊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31.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 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3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33.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C.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D.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
34.“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
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35.阅读下列有关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描述:
极端全球主义者
新在何处
突出特征
国家政府的权力
历史轨迹
总的观点
全球时代
全球资本主义、全球治理、全球公民社会
衰落或者削弱
全球文明
民族国家的终结
请判断以下四种观点哪种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40.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 (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纵的方面分三段六级,共25~26年。横的方面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设立师范、农业(含农副业)、工业、商业、艺论、翻译等专业。
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yuè,浸渍)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得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无他,教育者进化之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救国论与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股社会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等。
——中国百科网百科词条《教育救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评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表3
时间
行业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交通通讯
7.23
6.43
6.18
6.15
5.61
6.03
批发零售
17.5
16.7
16.61
15.82
15.23
15.88
金融保险
2.73
3.71
4.04
4.65
5.94
8.31
房 地 产
7.82
9.62
9.63
10.24
11.47
11.31
社会服务
8.21
9.78
11.63
13.55
18.46
21.92
政府服务
11.35
13.08
15.95
14.97
14.43
11.0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 (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 年)官僚士大夫王淑文等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46 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于李纯,改革终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王觉仁《永贞革新: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材料二 林愈在《永贞行》中认为革新派是“小人乘时愉国柄”;又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王夫之在《 读通鉴论)中指出:‘革德宗未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806年,刘辟举兵造反,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因不愿入朝,亦举兵造反,815年,节度副大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并助吴元济与朝廷对抗,结果都被平定,唐宪宗元年起(公元806~820年),发生了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
——摘编自张铁夫《 论永贞改革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愈、王夫之的观点,并对‘水贞改革”进行评价。(9 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8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下表为盛宣怀经历简表。
时间
重要活动
1873
任上海招商局会办,整顿改革,除承办运漕外,增辟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际航线,营业颇佳,计开办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一千三百万两”。
1876
任湖北开采煤铁总局督办,延聘英国矿师,采用西法勘察,为湖北的矿业和冶炼业开了路,其中大冶煤矿的发现对汉阳铁厂的兴办起了重要作用。
1881
被刘坤一弹劾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时抽取花红,中饱私囊,因李鸿章力保免于惩处。
1883
与丹麦大北公司签订章程,由中国购回该公司架设的淞沪陆线(电报线)。制定全国电报电线计划,会同各省逐年开办。截止1897年,全国22省均已铺设了电报专线。
1895
在天津设立中西学堂(后改称北洋大学堂),第二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
1906
得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萍浏醴起义,立即飞电湘鄂赣三省督抚“派队保矿办匪”。
1911
代表清政府同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川汉、粤汉铁路600万镑借款合同,将湘、鄂境内粤汉铁路和鄂省境内的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售给四国,并以湘、鄂两省厘金、盐税作担保,许以铁路借款的优先权和铁路扩展权。
——摘编自陈旭麓《盛宣怀传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盛宣怀19世纪晚期被重用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简要评述盛宣怀的经历。
文科综合历史压轴卷答案
24.【答案】D
考点:明清进步思想。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了对君主专制的不满,认为君主专制导致了“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针对这种情况,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君主与臣民共治的主张,故选D。
25.【答案】A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时期朝廷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到汉文帝时期,商人的法律地位低但已经富贵,百姓们纷纷放弃农业,转而去经商了。材料中没有提及农民贫困的原因,故B不正确;到汉文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故C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
26.【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从材料“一州唯两家能织”、“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可以反映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项正确;“惧他人家得其法也”说明手工业技术没有推广,也没有通过家庭得到传承发展,故A、D项错误;材料只反映毫州出的轻纱比较出名,并没说明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项错误。
27.【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古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以达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的目的,这表明他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C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材料在表明政府调节农、工、商、虞,并未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B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C。
28.【答案】A
考点: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表明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是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所以答案选A。
29【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1475——1597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属于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价格革命所带来的后果,而价格革命同时也加速了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因为物价的上升会使新兴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更多,经济实力更强,反而使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们经济实力大受损失,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30【答案】B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伊拉斯谟主张是追求普通人生活的“那种俊得可爱的感官快乐”,强调的是现实生活的幸福,这属于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的体现,符合题意的是B项,A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的“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
31、【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根据材料“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 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同时有“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这是来自于亲历现场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真实性,D项符合题意;A项日记的内容丰富,不能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B项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C项只是说明日记的时间,不能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 C项错误。故选:D。
3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61年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的历史事件,材料选取1961年文件,不可能成为说明其背景,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报告是在指责“单干”,不能证明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早在1961年就出现了“单干”,可以例证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故D项正确。
33.【答案】C
考点:三个世界的理论。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依然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看待国际政治关系,故A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对先前实行的外交方针进行微调,故B项错误;“三个世界”理论是基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总体形势演变,围绕国家安全进行政治思考的结果,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正确;国际格局的变化从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34.【答案】D
考点: 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是政治精英的目的,不能说明其本质面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谈“服务于美国利益和理想”,没有涉及“确定民主与人权”,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终结全球的极权制度”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标榜美国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其本质反映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霸权思想,故D项正确。
35【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化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总的观点是民族国家的终结,结合选项,符合这一主旨的是B项。A、C、D三项认识到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并不主张终结国家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40.【答案】(1)特点:①内容细致、全面,“有一定的专业性”(包括教育阶段的划分、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都有明确规定)(或答连贯性、系统性和普及性);②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专业(职业或实业)教育的发展;③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因素(或答学习日本资本主义学制),体现教育近代化趋势;④带有“中体西用”的色彩(或答具有封建性‘保守性’) ⑤年限过长(8分。任答四点得8分)
背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试图以新政挽救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冲击;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洋务教育的启示;封建旧学制的落后性与影响;教育救国情怀(4分,任答两点得4分)
(2)观点:①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②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③立足于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4分,任答两点得4分)
(3)评价:①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是对社会矛盾和时代挑战进行积极回应的产物;(2分)②教育救国论者重视教育,重视提高民族文化和民众的素质,促进教育近代化;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西学传播(向西方学习)(4分)③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他们没有认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而企图通过发展教育的办法来拯救苦难的中国,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救国方案。(3分)(言之成理,皆可适当赋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1)第一问特点紧扣材料一二三两段材料,依据学制的具体规定,从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学制模仿学习的方向和局限性方面去归纳。第二问背景的分析需注意该学制颁布的时间,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去分析。
(2)本题依据材料“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 “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分别归纳其特征即可。
(3)评价的进步性可从“教育救国论”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教育对人才培养、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分析。局限性需指出“教育救国论”的结果及其根源。
41.【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
示例:信息一: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
信息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它示例信息略。
(2)关于“说明”的评分说明:一等:说明合理,表述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4分,共8分。
二等:说明比较合理,表述基本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2—3分,共4—6分。
三等:说明不太合理,表述不太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0—1分,共0—2分。
示例:信息一说明: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
信息二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
【解析】本题属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时间和图表,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分别从每一行业提炼信息,也可以从第三产业的整体上提炼信息。说明信息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结合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国际形势进行说明即可。
4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答案】
(1)背景:唐朝末年,闲力衰退,统治地位风雨飘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黑暗。(2)观点:韩愈认为改革是小人当权;王夫之认为改革有利于澄清吏治和拨乱反正.评价:
永贞革新的日的是挽救唐朝统治危机,但由于改革很快失败,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继续加剧,唐朝衰亡加快。
46.【答案】(1)表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首次国会选举;(2分)政党政治开始出现。(2分)
(2)说明:国民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意识都较低;(2分)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破坏宪政;(2分)内阁更换太过频繁;(2分)总统选举充满恐吓。(2分)
47.【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1)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2)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
48.【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开展,创办民用工业;兴办近代教育。
(2)评述:创办民用工业,收购外商企业,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创办新式学堂,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贪污腐败,抵制革命,是个腐朽的封建官僚;出卖国家主权,便于列强资本输出,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