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市2016届高三历史考前50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德州市2016届高三历史考前50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考前50题 德州二中提供 ‎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2.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 A.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 C.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4年英国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富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以下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 批准年份 企业名称 专利内容 ‎1882年 上海织布局 十年专利 ‎1893年 重庆聚昌火柴厂 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 ‎1900年 浙江利用公司 在浙江境内专办机器磨面、织布为期十年 ‎1905年 华洋统销公司 取得二十五年专卖权 ‎1908年 汉口既济水电公司 准其在汉口地方专办,以维商业 ‎——摘编自刘秀平;《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若无英国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来必有可能”。李约瑟之谜全新解释:专利制度导致近代中国与欧洲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模式上产生巨大分野,进而导致产业革命在欧洲而非中国发生。 ‎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与晚清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影响。(13分) ‎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研究专题,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的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 ‎1.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 ‎2.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 ‎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 ‎4.武昌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 ‎5.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过。‎ ‎6.袁世凯独裁卖国、镇压革命的罪行。‎ ‎7.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民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史实。‎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或更正,也可以否定提纲内容提出另外不同的寻访调查方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答案部分 1. A 2.B ‎ ‎3.(25分)‎ ‎(1)历史背景:‎ ‎①两次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兴起,市场竞争激烈;‎ ‎②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引入;‎ ‎③洋务运动发展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需要。(6分)‎ 主要不同:‎ ‎①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产生早,发展快;而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引进晚,发展慢。‎ ‎②西方近代专利制度以保护知识与技术产权为核心;而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 ‎③西方各国都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而晚清中国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6分)‎ ‎(2)影响:西方近代专利制度推动了发明创造与技术革新,促进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发生,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6分)‎ 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5分)‎ 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2分)‎ ‎4.答案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2分)‎ ‎ 理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其《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4分)‎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 ‎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 ‎ ‎ ‎ 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2分)‎ ‎ 理由: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溥仪的两次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4分)‎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 ‎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 ‎ ‎ ‎ 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2分)‎ ‎ 理由: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4分)‎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的以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评价辛亥革命,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4分) ‎ 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2分)‎ ‎ ‎ ‎ 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分) ‎ ‎ 理由: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4分)‎ ‎ 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4分)‎ ‎ 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2分)‎ ‎ ‎ ‎ 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2分)‎ ‎ 理由: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的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对辛亥革命全面正确的评价。(2分)‎ ‎ 材料中的提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半殖民半封建化的史观影响,过分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的评价的片面性。(4分)‎ ‎ 我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占有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占有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的认识评价辛亥革命。(4分)‎ ‎(其他观点建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可给分。)‎ 齐河一中 高三历史组提供 ‎5.‎‎1912年1月19日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据此可知:‎ A.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有利于民主、共和、平等观念的传播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选项 B】‎ ‎6.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对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的海昏墓进行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 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据此可知:‎ A.材料代表了当前考古最高水平 B.高科技带动了考古热 C.所有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以世界遗产的标准为指导 D.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选项 D】‎ ‎7.……严格意义上说, 立宪派不能视为一个现代的政党组织, 但又具有政党的实质。 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体为共同的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 为实现宪政而奋斗, 自是一个含有政党性质……‎ ‎——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 其成员主要是指在清廷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集团商群体, 包括具有一定新知识、 新思想的近代式商人、 实业家和一些开明士绅, 他们是国内立宪运动开展的主要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一个派别, 立宪派希望通过立宪运动改变封建专制政治的现状, 实现政治民主化, 使自己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在选择立宪模式上, 他们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政体,“今世言宪政者,莫不首推英国,非特君主国之宪政宜以英为称最也, 即共和国亦无有能及之者”。‎ ‎—— 熊范舆《立宪国民之精神》‎ 请思考:‎ 1、 请从以上材料中概括立宪派的特点?(7分)‎ 2、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立宪派的历史作用。(8分)‎ ‎【答案】‎ 1、 具有政党实质;成员具有新知识、新思想;成为国内立宪运动的主要社会基 础和领导力量;目的实现政治民主化;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 2、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鼓吹立 宪政治并发起请愿运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与革命派携手合作,走向了革命,大大减轻了革命的阻力,使革命迅速发展到全国并取得胜利;辛亥革命后,又因与革命派的政治理念的迥异,背离了革命,并扶持袁世凯上台,破坏民主共和。‎ ‎8.‎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请从近代化的某个角度提炼出一个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合理)‎ 答案示例:‎ 主题:广州的变迁引领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潮流。‎ 阐释:‎ 公共事业机构和公共娱乐设施的兴建,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 ‎“万隆兴行”、中国第一家火柴厂,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的创办,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 德州一中东校区提供 ‎9.当前中国的深化改革借用金融领域的概念,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纵观现代史上的诸多中外改革,其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倒逼”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事件可以看做是“倒逼机制”代表的有:‎ A.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 C.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 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与战后苏联的改革 ‎10.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其中第④阶段到第⑤阶段的“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A.英国宪章运动与议会改革 B.“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C.苏俄经济政治危机与新经济政策 D.“二战”与欧洲复兴计划 ‎11.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结果 B.低收入国家力图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2.“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改革”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有:‎ ‎ A.加速发展战略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苏联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D.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1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 ‎“文化革命”的内容不仅仅是提高全民识字率,还包括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新人等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改造旧社会的意识形态,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情操、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青年一代。‎ 在文化领域,包括普及教育和扩大识字率方面的进展,苏联当时可以说创造了世界奇迹。仅在1933—1937年就开办了两万多所新学校,相当于沙皇俄国二百年间开办学校的总和。在1918—1928年受到中等教育,或者受过完全和不完全的普通和职业教育的人有73.8万人(每年约6.7万人),在1929—1932年达到57.7万人(每年约14.4万人),1933—1937年达到110.9万人(每年约22.2万人),1938—1940年达到140.5万人(每年约46.8万人)。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在培养大学专业人员方面,从一个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937—1938年,苏联大学生人数超过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大学人数的总和(如1940年,苏联大学生人数为81.2万,英国4.4万、德国4.97万、法国7.65万、意大利12.7万、日本24.5万,这几个国家合计才54.22万人)。‎ ‎——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的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总结苏联文化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成就。(8分)‎ 特征:在提升全民识字率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人们的思想,尤其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高等教育重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员。(4分)‎ 成就:全民识字率的提高;教育普及,新建多所学校,受教育人数大大增加。(4分)‎ 材料二 新中国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情况:‎ 区域 重点 院校数 综合类 工科院校 裁撤、合并 新增院校 华北区 北京 天津 ‎41所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调整为新的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校名撤销 北京地质学院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北京航空工业学院 北京林学院 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中央财经学院 北京政法学院 华东区 上海 南京 ‎54所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浙江大学 南京工学院 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等校名撤销 华东化工学院 华东水利学院 华东航空工业学院 华东体育学院 东北区 东北人民大学 东北地质学院 东北林学院 沈阳农学院 中南区 中山大学 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校名撤销 西南区 重庆土木建筑学院 重庆大学 重庆化学工业学院 西北区 新疆八一农学院 备注:‎ ‎1、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分多科性和单科性两种,它的任务是根据国家需要,培养各种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 ‎2、综合性大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和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师资。‎ ‎——据《人民日报》1952年9月24日新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10分)‎ 特点:1、地域上以华北、华东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为重点,同时协调其它区域,努力做到均衡发展;2、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3、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新建各类和农、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4、与国家建设密切结合;5、各类学校(院)分工明确、细致,努力做到均衡合理。(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原因:国际:借鉴苏联高等学校建设的经验;国内: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4分)‎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新近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通知的题词,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北京景山学校的教职员工。校长贺鸿琛说:这个题词对我们今后进行教学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在总结20多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上,取古今中外之所长,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进行新的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培养知识劳动者的后备军献出心血。‎ ‎——《人民日报》1983年9月11日 ‎(3)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发展和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7分)‎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教育则是推进现代化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主要动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的位置应该提前到经济发展之前,要切实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研究,使之真正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提高教育普及率,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形成人才投资和经济回报的良性循环发展,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强国,进而推进现代化快速发展。切实增强国民教育兴国的信念,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进而真正实现现代化。(回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7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 ‎14.政府机构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先后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比较集中的暴露出“超载国家”或“超载政府”的问题:‎ ‎  超载政府理论试图对这一原因给出一种解释。……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成功的早期,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众的富裕程度有了普遍提高,并产生了战后年代的普遍繁荣,……与高标准生活相联系,也与对权威和地位的“尊崇”或尊重的下降,人们的相关期望提高了,比如,收入和福利的年增长,足够的学校和高等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利益集团学会了如何对政治家和政府施加压力,以使其能够满足他们的特殊利益要求,如高工资,又如产业保护等。‎ 政治家怎样应对呢?为最大限度地获取选票,政治家们过于经常地许诺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有时还许诺满足互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满足的多种要求:政党间的竞争造成了许诺越来越大的螺旋怪圈。因此,人们的期望愈加增强,政党被视为达致更高生活水平的互相竞争的手段。……可见,所谓现代民主国家的超载政府是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 ‎——陈宪《政府为什么总是超载?》‎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战后西方国家“超载政府”的现象进行解读。(针对材料观点可以同意、反对或补充完善,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示例:‎ ‎ 观点:二战后“超载政府”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2分)‎ 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政府在国家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福利开支增加,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增高,政府的压力增加;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的背景下,各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本集团利益,各党派必须在大选中胜出以便掌握国家政权,这就需要赢得选民的支持,因此新政府的“承诺”显得尤为重要,广大选民“欲壑难平”,“超载政府”的出现成为必然。(8分)‎ ‎“超载政府”的出现暴露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弊端”,对当今我国的体制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2分)‎ 禹城一中提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世界近代史》一书中第1-3章内容的目录摘编。‎ 世界近代史 ‎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一节 革命前的英国 ‎   第二节 1640年到1649年革命 ‎   第三节 从共和国到1688年政变 第二章 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 第一节 法国 第二节 德国 第三节 奥地利 第四节 俄国 第五节 17至18世纪欧洲的局部战争 第三章 北美独立战争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第一节 独立战争的背景 第二节 独立战争的过程 第三节 独立战争后的人民斗争 第四章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建议1:将“1688年政变”修改成“1688年光荣革命”。修改理由:“光荣革命”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虽是以政变的形式发生的,但它通过《权利法案》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因而具有革命性,用政变来体现光荣革命的性质与意义,不太恰当。‎ 建议2:可在第二章的第五节前增加:意大利。修改理由:原目录总标题是“主要国家”,而在子目录中却没有意大利,而意大利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是欧洲大陆主要的国家,尽管当时意大利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较小,但应增加上。‎ 建议3:可在第三章的第三节后增加:从邦联到联邦(或1787年宪法的制定)。修改理由:第三节独立战争后的人民斗争不能完全体现1787年宪法有关美国政治体制的建立,尽管1787年宪法的制定与人民斗争有关,但此宪法并非人民斗争的直接结果,而是当时美国国内外危机综合因素的产物。‎ ‎(注: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405-1433)‎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1487-149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 共同点一:都把目标投向了印度洋 原因:印度洋是当时已知沟通东西方往来的海上通道;印度洋地区有着悠久的航海贸易活动。‎ 共同点二:背后的支持力量都是专制君主 原因:海外探险航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君主专制有利于集中资源。‎ 共同点三:尽可能沿前人原有航线航行 原因:海外探险航行风险巨大,沿前人原有航线航行有利于节省成本,获取最大收益。‎ ‎17.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农耕图 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等: 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注: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或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都可酌情给分)‎ 示例 ‎《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18.‎ ‎19.(12分)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 材料 ‎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12分) ‎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对比 ‎ 时间 ‎ 主题 ‎ 枚数 ‎ 图案 ‎ ‎1952年7.7 ‎ 抗日战争15周年纪念 ‎ ‎4枚 ‎ 卢沟桥风云、平型关胜利 ‎ 欢送新四军抗日、领袖策划反攻 ‎ ‎1965年9.3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 ‎ ‎4枚 ‎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 ‎1985年9.3 ‎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 ‎ ‎2枚 ‎ 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 ‎ 八路军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 ‎ ‎1995年9.3 ‎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 ‎8枚 ‎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 ‎ 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 ‎2005年8.15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 ‎4枚 ‎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 比较表格中不同时期纪念邮票的图案变化,结合所学,以抗战新史观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分)要求:提取两个充分信息;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信息提取准确,表述明确清楚。(2分)分析合理充分,有历史依据,史论结合。(4分) ‎ 信息1: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 信息2: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 信息3: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和整体性。) ‎ 信息4: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 信息5:彰显和平与正义的意义。 ‎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 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 ‎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 请回答: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丝绸之路向世界遗产大会提出四条申遗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据评选标准,条理清楚,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例如:第一条中的敦煌艺术;第二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第三条中新疆的坎儿井;第四条中的中亚文明的开创和发展;第五条中的楼兰古城遗址;第六条中的佛教传播路线等。每点3分,四点共12分。主要考查论证思维,只要合理,同样得分。‎ ‎【解析】“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项目要求符合的标准,选取沿途相应的文明成就,加以论证即可。‎ ‎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图2),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构想,但这一构想思维开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深远意义,不断引来各方广泛关注和热议。 ‎ 请你参考与图1相关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推介“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要求:结合历史,至少两个角度,表述简洁清晰)‎ ‎【答案】(1)政治意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体现了西汉王朝“大一统”政治理想,加强了对匈奴等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与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增强中外政治互信,提高国家战略安全,扩大中国国际影响。(6分) ‎ ‎(2)经济意义: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交往,推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并带动了沿线国家城镇的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的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国产品拓宽国际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出去”。(6分) ‎ ‎(3)文化交流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融合;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利于沿线地区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重塑,并促进旅游事业的大发展。(6分)说明: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解析】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影响的史实,从中选取两个角度总结“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的意义即可。‎ ‎23. (12分)以下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汉朝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5世纪末到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鸦片战 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据上述信息,评述研究历史视野的变化(12分)(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23. (12分) 变化: 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才是真正的世界史(2分)‎ ‎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2分)。‎ ‎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起;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6分)。‎ 作用: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2分)‎ 临邑一中提供 ‎24 .清末维新运动对八股取士制度给予激烈抨击,1905年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民国伊始,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上述现象表明 ( C ) A.科举制度的废除终结了传统文化 B.西学在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C.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25.“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B )‎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 ‎26.(25分)‎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Z-X-X-K]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宋代理学为例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对文明发展的启示。(13分)‎ ‎(25分)参考答案 ‎27.(12分)‎ ‎27(12分)参考答案 ‎ ‎ 跃华高中提供 ‎28、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答案】D ‎29、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答案】C ‎30、‎ 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答案】D ‎31、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答案】A ‎32、东汉章帝时进一步确立了“三纲六纪”的伦理规范,“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这表明东汉(  )‎ A.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B.礼仪规范已经得到严格遵守 C.社会秩序维护以道德为主导                D.政府社会控制范围逐步扩大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D ‎33、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考点】文艺复兴 ‎【答案】D ‎3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答案】C ‎35、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了三期以游击课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南岳济南干部训练班”,大批共产党员参与了训练班的筹办和教育工作。该班举办的作用是(  )‎ A.推动了正面战场战略的转变                B.开始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消除了两党抗战路线的分歧                D.学习交流克敌制胜战术 ‎【考点】抗日战争 ‎【答案】D ‎36、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考点】抗日战争 ‎【答案】B ‎37、1958‎ 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调整公社体制”,采取一些“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的措施,但中共“肯定会继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 B.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答案】C ‎38.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朝自一开始就禁用金银,并很快建立了宝钞(即纸币)货币制度,然而民间却存在一种白银逐渐发展应用的势头。洪武八年(1375年)是宝钞开始推行的时间,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是民间使用宝钞相对比较顺畅的时期。民间交易使用白银的趋向在建文时期(1398~1402年)表现明显。集中建文时期的契约22件,其中11件是以白银支付的,占有50%。永乐帝(1402~1424年在位)一即位就颁令禁止金银交易,22年间,民间使用宝钞交易活动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实物,在收集的契约中,银的使用只有一例。景泰与天顺年间(1449~1464年),民间以白银交易为主体,以白银论价并成交的交易,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只残留了极个别的实物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年),收集的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由于世界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明末崇祯年间(1627~1644年)发生了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的现象,达到了1:13。社会出现了通货危机,银贱物贵,既缺少白银,米谷等实物也相当匮乏,市场一片萧条。于是,社会震荡加剧,内忧外患迭起,明朝在中外互动作用下灭亡。 ‎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价关系动荡不定,这对社会制度的演变,对各个阶级的分化改组起了重要作用。贵金属充斥于欧洲,导致了在近代硬币基础上发生的一场最大的价格革命。……如此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当时令人触目的货币购买力的可怕的低落。1650‎ 年,英国物价上升到最高点,相当于1451~1500年物价的3.31倍。 ‎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依据,说明宗教改革运动具有经济社会的特点,成为发泄普遍不满的一种方式。而且,还须看到,1600年以后不久,这种灾难迅即达到顶点,这与劳动阶级最初从欧洲迁居美洲殖民地的时间刚好相吻合。他们希望在美洲找到较好的生活环境,或至少可以摆脱国内的环境。毫不奇怪,17世纪是以欧洲居民向新世界迁徙为其特征的。新英格兰、弗吉尼亚,乃至我国所有沿海各州的移民开拓,更多的是由于欧洲的经济灾难和社会怨恨而不是由于宗教迫害引起的。 ‎ ‎——摘编自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时期货币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 5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白银货币化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有何不同。(10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货币金融主题 ‎【答案】(1)特点:明朝前期政府限制白银流通,推行纸币;中后期民间力量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纸币、白银货币、实物交易长期并存。(8分) ‎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加速了白银的流入;纸币与实物交易的弊端。(7分) ‎ ‎(2)不同:欧洲的白银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向美洲的移民;推动了社会的转型。(10分)‎ ‎3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开始关注下层贫民的教育,各种办学形式出现,主要有慈善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等。慈善学校的男生以园艺、木工、制鞋和印刷等技术课程为主,女生开设缝纫等生活课程,最主要对学生进行宗教和道德训练,使他们养成对上层尊重的态度。主日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对贫苦儿童进行宗教和文化教育,学习基本的读写知识,工作之余教儿童阅读圣经,使下层群众养成勤劳虔诚的习惯。此外还有一些文化和技艺课程设置,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 ‎ ‎——摘编自朱静轩《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教育》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书院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9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贫民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得以发展的原因。(8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不足。(8分)‎ ‎【考点】宋明理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教育发展主题 ‎【答案】(1)功能:传授知识;道德养成;弘扬理学;社会责任教育;维护统治。(5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影响:思想传播;社会稳定;学术探讨;社会教化。(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2)特点:面向贫民;形式多样;慈善性;实用性(技能性);宗教性。(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人文思想的影响;观念的更新;社会的需要。(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3)中国:忽略科学技术;弱化法规建设;轻视实践运用;漠视人性发展。(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西方:学习时间不足;教育经费短缺;知识系统缺乏;缺少制度保障。(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6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8分)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11‎ 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文明交流主题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天主教会的影响。(3分) ‎ 作用: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了中西交流;有利于国人加深对西方的了解。(3分) ‎ ‎(2)认识:科技落后于西方:重视道德哲学和科举应试,忽视逻辑推理和自然科学;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妄自尊大,文化优越感过分强烈。(8分) ‎ ‎(3)趋势:当时欧洲处于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3分) ‎ 说明: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兴起。 ‎ 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荷兰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开始冲破宗教神学的禁锢。(8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近代科学是启蒙思想家们彻底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已不单纯是一种自然知识体系或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崭新的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文化与法国启蒙运动的互动,为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科学文化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后,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法国科学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出现空前繁荣。启蒙运动参与到民族主义话语对于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建构之中,在理论层面上阐释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哲学家们”还在公共领域中传播着这些观念,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公共舆论中,民族主义已经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接受。 ‎ 反思启蒙是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拓展。近代启蒙实际上抽离了人的信仰与道德,人的纯粹理性没有价值关怀。近代启蒙的后果是物质文明伴随着物欲的泛滥,并最终使人类陷身于疾病、灾害与诸多血腥的争斗之中,近代启蒙之后出现了传统社会不可能有的诸多灾难。 ‎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 新视野新知识》 ‎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启蒙运动;近代科学技术;全国卷41题 ‎【答案】评分说明:观点3分,论证9分。 ‎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 ‎①观点明确、准确、简洁。②史实选用准确、有效,论据充分。③论述充分,能结合作用、影响分析。④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二等:(9~5分) ‎ ‎①观点明确、表述不够准确、简洁。②史实选用准确、有效,论据不够充分。③论述不充分,史实与作用、影响结合不够准确。④逻辑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清楚。 ‎ 三等:(4~0分) ‎ ‎①观点不明确、不准确。②史实选用不准确、无效。③论述不充分,不能结合作用、影响分析。④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楚。 ‎ 答案示例:观点: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相互推动、相互影响。(3分) ‎ 论证: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成为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精神鼓舞了启蒙思想家探究社会问题,提出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一系列理论。 ‎ 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出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一系列科学成就。(9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 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孙中山则主张:“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曰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建设主题;全国卷41题 ‎【答案】示例1: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密切相关。 ‎ 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民权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范围极为有限,国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政治热情,最终维新派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努力失败。再如,北美人民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公民权利责任意识较强,积极参加独立战争并赢得了民族独立,且于1787年通过宪法确立起民主共和制。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影响较大。 ‎ 示例2:国民素质高低与实现民主政治无关。 ‎ 如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没有充分的思想启蒙,国民民主观念、公民权利和责任意识普遍缺乏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确立起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而近代法国,由于启蒙思想的影响,各种民主思潮盛行。人民公民权利责任意识高涨,并为实现各白政治理想而不懈努力,导致1789年至1875年长期政局动荡,难以实现稳定的民主政治局面。由此可见,国民素质高低与民主政治能否实现关系不大。(zxls.com) ‎ ‎【给分细则】 ‎ ‎  ‎ 观点及其论证 ‎ 一等 ‎ ‎(12~9分) ‎ ‎①观点明确。 ‎ ‎②多角度、准确地运用史实进行充分论证。 ‎ ‎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表述准确。 ‎ 二等 ‎ ‎(8~5分) ‎ ‎①观点比较明确。 ‎ ‎②能运用史实进行论证。 ‎ ‎③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严密,语言表述较准确。 ‎ 三等 ‎ ‎(4~0分) ‎ ‎①观点不很明确。 ‎ ① 实不准确、不充分。 ‎ ② 论不能有机结合,语言表述欠准确。 ‎ 宁津一中提供 ‎43.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 A. 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B.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44.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D A.法国大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辛亥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 ‎45.(25分)社会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13分) ‎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 ‎.(25分)‎ ‎ (1)原因:‎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是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前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控;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1997年,工党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原因是自由主义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有限,其他政党开始上台执政并提出新的政策。(13分) ‎ ‎(2)表现:‎ 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民主共和制也可)。(4分) ;‎ 经济体制创新: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4分) ‎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分) ‎ ‎4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 ‎ ‎ 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于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乏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乙 ‎ “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然。”                                  ‎ ‎ ——伏尔泰 丙 ‎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12分)‎ 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2分)‎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4分,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否则只能得2分)‎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2分)‎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2分)‎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2分)‎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2分)‎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的例证。(4分)‎ ‎47.(25分)材料一 美国政府对城市化模式的演变干预很少,美国城市化自由地沿着城市化发展的主线推进。随着19世纪工业化的进行,城市新兴的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美国人口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而农村则因人口的大量流失而萧条。……大城市的兴起,本土移民已不能满足城市工厂对劳动力的要求,1860—1910年,两千多万外国移民进入美国城市,东部大城市获得了迅速扩张。二战以后,美国人口突破两亿,大城市因人口剧增而变得日益拥挤,在政府扶持等因素影响下,美国人口开始从大城市向郊区及小城镇流动,推动了城市化向广阔的农村地区扩散,城乡生活趋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1)特点:自由放任,政府干预较少(或者市场导向,政府干预较少);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外国移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经历了从分散到聚集,又从聚集到分散的过程。(8分)‎ 材料二 整个50年代 ‎,政府不仅是规划师,而且肩负起制造厂商及销售商的责任,建立了大量管理机构,在城市安排了大量工业项目,并对一些重点城市进行扩建。1950—1960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一倍,接近20%。60年代,为了扭转经济困难局面,再加上当时认为大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城市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必须抑制城市人口的增长,政府采取措施将几千万人口由城市迁移到农村。1968年以后,又有1700万大中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1976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7.7%。1978年后,政府对城市化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城市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 ‎——以上材料均摘自徐和平《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城市模式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美国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2)不同:中国的城市化由政府主导;中国城市化过程曲折。(4分)原因:新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则是市场经济体制;50年代末,中国由于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当时中国对城市化认识的偏差;文化大革命阻碍了城市化进程。(6分)‎ 材料三 在工业化潮流汹涌的背景下,许多古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一大批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的普查显示,我国230万个村庄,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2000至3000个。‎ ‎——“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保护路在何方”,《中国文化报》,‎2011-08-01‎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古村落的锐减这一现象?(7分)‎ ‎(3)答案一:我们应当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城市化不意味着古村落的必然锐减乃至消亡;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城市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我们的城市化要遵循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开创自己的城市化道路,既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又要传承中华文明。(7分)‎ 答案二: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应当理智对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大量的农村萧条乃至消失,西方各国普遍经历了这一阶段,这是城市化的规律,是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同样也会经历这一阶段,不可避免;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7分)‎ 材料二 整个50年代,政府不仅是规划师,而且肩负起制造厂商及销售商的责任,建立了大量管理机构,在城市安排了大量工业项目,并对一些重点城市进行扩建。1950—1960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一倍,接近20%。60年代,为了扭转经济困难局面,再加上当时认为大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城市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必须抑制城市人口的增长,政府采取措施将几千万人口由城市迁移到农村。1968年以后,又有1700万大中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1976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7.7%。1978年后,政府对城市化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城市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各地差别很大,以2005年为例,上海为88.3%、北京为77.5%、广东为55%、辽宁为54.2%,而云南、贵州分别为23.33%、23.87%。‎ ‎——以上材料均摘自徐和平《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城市模式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 ‎(2)特点:政府主导;过程曲折;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6分)原因 ‎:新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50年代末由于大跃进运动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以及对城市化认识的偏差,文化大革命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国家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6分)‎ ‎48.‎ 材料 ‎ 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主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即使在汉地亦有五户丝封户,遍布多数州县,并与朝廷分享其分户所在地之主权。边远地区的统治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 元朝依据各族群的军队所属军种、气候适应力及政治可靠性的不同,设计出一套较为有效的镇戍制度。其中汉地、江南分别为两大军区,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探马赤军为汉地的镇戍部队,而由汉族组成的汉军、新附军(南宋降军)则负责镇压江南。‎ 元廷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但主要的赋税北方则为岁粮、科差,大体以丁与户为征收单位。江南则沿袭宋朝两税制度,分秋税、夏税,按亩征收。‎ 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案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6分)‎ ‎(15 分)‎ ‎(1)特点:多制并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民族分化。(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成因:元代为少数民族王朝统治,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法律、文化及风俗差异巨大。(3分,学生若回答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亦可酌情给分)‎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保持各地区稳定,减少政治震荡;不利于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对国家统一又有消极影响。(6分)‎ ‎49.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立誓不杀士大夫”,“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王夫之《宋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武将不仅再也不能干预行政、司法、赋税等事,甚至在军事方面也受制于文官。而且宋代科举实行试卷弥封、誊录制度,使考官无从识别考生姓名、笔迹,因此整个士人阶层,无论其家世门第、名望财富如何,都能以“机会均等”的考试谋求进身之阶。在封建政治史上,到宋代才第一次全面而稳定地确立了文官政治。‎ ‎    ——金诤《评宋代文官政治》‎ 材料二 针对政党分赃制的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考试项目有笔试、口试、经历评定、实地操作等。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对文官惩处必须有充足理由。第四,文官在政治上中立,可以是某党党员,但不能参加党派性的政治活动。第五、禁止进行金钱授受,“文官须忠实于政府,对现行政体和政治组织,不得产生怀疑”。第六、设立总统直辖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管理文官考试以保证考试中的正确、统一和公正,以防止出现舞弊现象。‎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官政治与近代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12分)‎ 社会背景: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发展,考试方法改进;儒家思想发展,理学兴起;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将割据的教训。 美国: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两党制下两党的相互制约;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史上宋代与美国在文官选拔方面体现的共通的社会价值及启示。(13分)‎ 社会价值: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体现社会正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吏治的清明;其开创性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9分)‎ 启示:选拔人才要顺应社会需求,坚持公平公正;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制度创新。(4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的高跷上分别是MARSHALLHE(马歇尔)和AID(援助),右侧是BETTER STANDARD OF LIFE(更美好的生活)。图2中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 ‎,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套索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名称。‎ 图1 更美好的生活(英国,1947) 图2 马歇尔计划开张(捷克斯洛伐克,1949)‎ 两幅图片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12分)‎ 不同:图1认为马歇尔计划使英国经济得到恢复,能够提高英国的生活水平。图2则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要控制欧洲。‎ 认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复兴了欧洲经济,帮助英国等国家走出了经济困难;另一方面,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得以控制欧洲,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也进一步强化。‎ 两幅作品均创作于冷战时期,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属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处于敌对状态。‎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战后欧洲的计划,是美苏冷战的重要表现。英国持肯定态度,捷克斯洛伐克则持否定态度。双方的政治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不能够做到完全客观或者全面。‎ ‎5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颁布《收田租令》,其中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材料二 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以后,制订户调式,规定以丁男为户主的户,每年交纳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 ,减半征收 ;边郡民户户调只纳规定数目的2/3,更远者纳1/3;少数民族每户纳“賨布”1匹(巴人称赋为賨),远地或纳1丈。户调数额只是平均标准,在具体征收时,采用九品混通的办法,即依据资产多寡将农户分为九等,按照户等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绢绵。但其征收户调总数应与各地丁男、丁女及次丁男户数须纳户调总额相等。‎ ‎——百度百科 《户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9分)‎ ‎51.(15分)(1)户调数额有所提高;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有所照顾;政策执行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6分)‎ ‎(2)实现了由人口税向户税、由现金税向实物税的变革;征收绢、绵,给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广大小农家庭带来了好处,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统治者的额外剥削;对贫弱农户和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9分)‎ 庆云一中提供 ‎52、《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5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他看来B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国际自由贸易是近代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工业革命以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倡导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再到分散化发展的变化趋势。‎ ‎----------据“百度百科”等整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中国际贸易主要倡导国的三种变化情况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工业革命后至一战前后,国际贸易的主要倡导国是英国。(4分)‎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8分)‎ ‎5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卡尔•马克思认为,各工业化国家将先于其各自的殖民地爆发革命。他指出,西方资本家正不断将其剩余资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与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思认为这些投资将持续下去,并且这些殖民地将成为像其西欧母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各殖民地走向工业化和繁荣昌盛,原先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请结合史实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表态:赞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3分) ‎ 论证: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社会矛盾。如西方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工会组织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等,从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政治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俄国、中国等。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如:各殖民地或第三世界并没有实现工业化;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④至今这种差距一直在扩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第三世界仍将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如今天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仍是第三世界国家居多。 (任意三点得6分) 结论:马克思是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期的历史得出观点,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从今天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观点。因此我同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的观点。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