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 历史试卷(2016.5.11)
24.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墓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各项要素齐备的西汉列侯墓园,而且还有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对于西汉历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
文物
结论
A
出土285枚金饼,并发现题记:“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酌金一斤”
汉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出土五铢钱数量甚多,多达200万枚
当时社会经济比较富足
C
一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绘有孔子画像的屏风
此画像就是孔子的真实相貌
D
东周的青铜缶和西周的青铜提梁卣各一件
汉代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25.“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26.早在唐末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就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这种情况在唐代及其以前是很少见于记载。这说明( )
A.官府赋税来源多样化 B.民营手工业趋于衰落
C.商品经济的不断活跃 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27.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 )
A.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28.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说:“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而其老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驳斥“中体西用”思想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29.数据分析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清两国士兵体格比较表。据此可推知( )
年龄
(平均)
身长
(CM)
体重
(KG)
胸围
(CM)
呼吸缩长差(CM)
肺活量
(MI)
握力
(KG)
日本兵
21岁5个月
164.8
61.3
85.1
7.03
3631.0
41.0
清国兵
28岁10个月
166.6
54.8
89.7
6.70
3029.0
31.0
A.清军体质全面不及日军 B.日本更加重视军队建设
C.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D.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
30.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
A.此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完成 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1.历史学家曾这样形容新中国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第三世界国家像从帝国的灰烬中涅盘的凤凰一样,自由、和平、不结盟、勤奋……充满公共美德”。这次会议(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促进了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2.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
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 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 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33.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这反映出美国( )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34.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72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B.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 D.对内颁布《土地法令》
35.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
D.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外交体制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20世纪里, 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 20世纪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 殖民主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 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 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官……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清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买卖的放开,将人口与土地绑缚在一起已经显得没有意义了。……土地集中已达无可复加的地步。……“以田为经,以丁为纬”征收赋役会影响政府收入。因为“丁额无定,丁银难征”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董之燧提出“确查各县地亩若干,统计地丁、人丁之银数若干,按亩均派”。同年在广东先试行,并由此拉开了全国“摊丁入亩(地)”改革的序幕。……大规模开展是在雍正年间。……此后,“地丁合一”基本上成为了全国统一的赋税制度。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经济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经济改革的意义。(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独立宣言》启动了以平等权利和经人民同意的政府为平台的美利坚实验,致力于以新体制来为其成员获得“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过,这种关于主权自我的耳熟能详、过于早熟的现代颂词,正好与呼唤牺牲的革命号召形成对应。旧的臣民必须死掉,新的公民才能存活,而且公民只有甘愿为共和国的生存而做出最后的牺牲,才能了解自己,才能认识其同胞。作为一个忠诚的共和派,杰斐逊把自己融入人民之中。他奉献于革命,认同于“1776年精神”,这在他一生中乃是起界定作用的时刻,是新与旧之间、黑与白之间的枢纽。杰斐逊同他的美利坚同胞一起摆脱了殖民臣服的枷锁,伸张其与生俱来的权利,通过失去“旧我”而找到了“新我”。
——摘编自《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进与美国民主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76年精神”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独立宣言》发表的重大意义。(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围绕“马歇尔计划”欧美国家产生的两对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矛盾发展产生的结果。(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陶行知认识到在一个农业立国的泱泱大国里,农村的处境和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昌盛,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和发展前途。……并且他认为中国历来不重视乡村教育,即使办了少量的乡村学校也都走错了路。“他(旧式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
从1926年开始,陶行知全身心地投入乡村教育改造运动中。他说:“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因此,1927年3月初陶先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初名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除此之外,还办有试验民众学校、劳山中学、民众教育研究会、晓庄医院、晓庄剧社等。
……根据当时中国农村“多子多福”的传统旧观念。1931年,陶行知在《中华民族的出路与中国教育的出路》,提出要“创造五生世界”,即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和共生。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内容。(6分)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在江南地区推行的乡村教育。(9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C
D
C
B
C
B
A
C
C
D
40.(1)中国: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6分)
欧洲: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外交规范化、法制化。(6分)
(2)变化: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从被动到主动,逐步改变了外交态度;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中国国际环境。(4分)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6分,注意辩证分析)
(3)弱国无外交,要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调整外交政策。(3分)
41.(12分)
参考1:观点:20世纪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拿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赢得独立,走上富强之路。
论述:20世纪初,凭着军事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优势,西方殖民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西方对殖民地的侵略同时也产生它当初无法预料的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方面,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侵略也进一步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沉睡中惊醒,他们有选择地吸收某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西方的入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上的瓦解。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小结:殖民主义一方面推动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进而又带来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参考2:观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相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长期势不两立;但在发展过程中,两种制度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发展。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曾纠集武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疯狂的进攻,妄图把苏俄扼杀于襁褓之中。二战前夕的慕尼黑阴谋,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小国弱国利益来换取对德的和平幻想,并企图祸水东引,诱导德国进攻苏联。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进而逐渐形成美苏的两极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方面,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处于混乱、恐慌甚至绝望中的西方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完全免疫。西方国家纷纷检讨自己,学习苏联, 加大国家对经济宏观控的力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正确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小结: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和学习、借鉴。在现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参考3:观点:20世纪,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等。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和扩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使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还有核武器问题、基因技术问题等。
小结: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是20世纪人类身处其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5.(1)主要内容:明末农民战争,藩王王庄被抛荒或被农民所耕种;原有的赋税制度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收入减少。(6分)
(2)意义:更名田使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民心,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不再以丁为征税对象,减少了民间户口隐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同时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9分)
46.(1)内涵:人生来是平等的,并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应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权利;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2)重大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旗帜,指引美国人民为独立英勇奋斗;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反抗压迫的精神,这些理念成为美国人民努力争取的目标。
47.(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4分)
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4分)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4分)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3分)
48.(1)发展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批判旧式乡村教育,主张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注重乡村师范教育,建立乡村师范学校;乡村教育与控制人口增长相结合。(6分)
(2)背景:民国初期,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农民贫困,乡村教育落后。评价:陶行知推行乡村教育以救国救民,具有进步性和爱国精神。其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对当代的农村教育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