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 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 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 程中必经的一环。材料表明
A.西周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B.周人封建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C.经济发展决定实行封建制度 D.封建制是历史发展必经一环
25. 《后汉书·种暠传》记载河南尹田歆:“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即召暠于庭,辩诘职事。暠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 ”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 田歆推举孝廉不避权贵 B.察举制度失去现实意义
C. 种暠依靠门第入职太尉府 D.依靠门第入官已初见雏形
26. 南潮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 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27.有学者认为: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 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 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环境破坏是中国付出的代价之一 B.中国政府深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
C.玉米、甘薯输入障碍中国城市化 D.外来物种促使中国人口急剧增长
28.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特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该学者意图是
A.反对过于偏激评价中西文化优劣问题
B.赞成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支持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口号
D.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影响国人评价
29.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种植业、渔业、林业
68.5
67.0
64.0
手工业
7.7
7.7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采矿业
0.2
0.3
0.8
电力
0.0
0.0
0.5
现代运输和商业
5.1
4.6
4.0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B.现代产业发展迅速
C.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D.列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30.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 ”。该“合议”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被迫开始开放通商口岸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C.掀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D.台湾人民开始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31.英国《泰晤士报》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写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该政府成立当年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D.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2. “雅典城邦的民主制的确是民主,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民主’有那个时代的定义。”对雅典城邦“民主”成因的正确理解是
A.古希腊小农经济繁荣 B.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集权政治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自然哲学家较早的摆脱神话的束缚
33.《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 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
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发过的势力 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34.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D.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5.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期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中曹魏的《新律》和北朝的《北魏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
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公元5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英国生活着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到7世纪初,先后建立起7个国家。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这种习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弹性和可接受性。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具体的数目则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国王的估计价值是30000先令,大主教为15000先令,一般主教为8000先令。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保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国王阿尔弗雷德10世纪统一英国,发布三个法令,但是否能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当然这种原始的法治传统观念发展成英国的普通法,再转化到现代英国的司法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区别。(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法制建设所产生的共同影响。(9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近代中国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现代中国第一阶段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
现代中国第二阶段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上表反映我国自古至今对待外国语的态度的变化,请概括其中一种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一一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摘自《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概述两则材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8分)
(2)有人说,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形成了“政治新格局”,你是如何理解的。全面评价该格局带来的影响。(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学者阮炜在《关于“暴民政治”、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中指出:至于美国,从清教徒移居到新大陆起,便存在着一种殖民社团自治的传统,这里面虽可能也有一些
威权成分,但集体投票是极为重要的决策方式……倒是赢得独立战争及制定宪法以后,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节制。为了“合众国”的共同利益,地方政治体现在不得不向中央政府让渡权力。十三个独立的州,这时得向联郑政府交出一些可谓主权的重要权力……
——苏新连(浅谈清教主义对美国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富人的反民主的巨大阴谋,因为分权制衡原则是对人民主权原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力,制衡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
——阮炜《雅典民主的真相》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民主制度有何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8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理由。.(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24日,日军调集12余万兵力、飞机200余架、各类大炮600多门,开始强渡新墙河,拉开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
吸取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术,在诱攻及伏攻地区纵深配备兵力,从四面八方像巨炉熔铁般围歼日军。为保证战术运用成功,20余万民众将新墙镇经荆州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将田地放水成为一片沼泽,致使日军重炮兵、骑兵部队无法通过。为策应湘北战场,12月25日赣北作战开始,到1942年1月6日结束。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战报称日军伤亡56944人,我方损失为28116人。重庆各报纸连续以大量篇幅报道战况,并发表评论祝贺长沙第三次大捷。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月11日的社论中写道:“敌人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同时进攻湘北,这在政治上是想表示它既可在海上进攻英美,也可在陆上同时进攻中国,以炫耀其兵力,……此次长沙大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阵中日报》1月31日社论称:“使全国将士心理上为之一变。因为过去一般人都有这样的错误心理,都是说敌人的箭头面向谁,谁就倒霉。这次可以证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导,必死的决心,一样地也是攻不动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说:“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会战后的第22天,美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军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背景与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和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左宗棠认为“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安然。”为此,他强调:“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趁。”
材料二 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新疆建省“绥边疆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左宗棠下令,在新疆“抚辑流亡,疏销积水,修葺城堡,并派各营分驻其间,以资照护;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梨开渠引水,从事耕种,树艺谷桑,种植蔬菜,以充军饷。”在乌鲁木齐开设了书局,刊印书籍,“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
一一摘编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左宗棠加强新疆建设的主要措施并评价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左宗棠怎样认识新疆的战略地位的?(7分)
40. 答案: (1)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君主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英国:本质为习惯习俗法;注重经济惩罚;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法制建设;司法审判随意性较强;保留着原始遗风。(每点2分,共8分)
(2)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公平和正义;为近现代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9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41.答案: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即可得分。
示例一:变化:从古代不屑于学习到近代政府支持学习外语。(4分)
古代 态度: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2分)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4分,每点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示例二:变化:建国后从学习俄语为主到学习英语为主。(4分)
原因:中苏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苏联援助;中苏经济文化交流。(4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改革开放。(4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 答案(1)材料一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材料二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8分)
(2)“政治新格局”是指确立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评价: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导致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7分)
46. 答案:(1)变化:由独立前集体决策的社团自治到赢得独立战争及制定宪法以后最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4分)
影响:为美国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赞同。理由:美国宪法规定国家推行三权分立及三权地位平等的原则,使三权之间实现了相互制约,这使得人民的权力得不到直接的体现。因此,这些原则扩大了富人的权力,分割了人民的权力,所以是反动的。(7分)
不赞同。理由: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有效地防止了某一权力的无限扩大;美国的立法和行政机构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这可以说明美国的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7分)
47.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日军加紧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目的: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灭亡中国。(6分)
(2)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其他战区和军队的大力配合。
影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一定程度扭转了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
48. (l)措施:督办新躺军务并收复新疆;加强塞防军费投人;安抚流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刊印书籍、兴办义塾。(4分)
评价:左宗棠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定立场,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一系列加强新疆建设的戍边措施,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力主新疆建省,有利于中央对新疆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新疆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4分)
(2)认识:新疆物产资源丰富;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新疆塞防事关清朝的安危。(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