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 ‎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 文 得分:____________‎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 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做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的“士”这一新兴阶级,这个阶级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种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可见当时平民未有机会受此等六艺教育。‎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一般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级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牛 ‎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 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的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你个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孔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节选自《张爱玲文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也养过牛,牛让别人牵走是迫于生活情非得已,点出了禄兴家的窘迫现状,也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 表现了禄兴对已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她怨怪丈夫的鲁莽,可预见的是,她也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 D.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简笔勾勒,比如对禄兴被牛的巨角顶穿身体的场景,作品做了具体描绘,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 ‎5.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 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 相关链接 ‎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 ‎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9.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 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 B.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耻:耻辱 C.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荔支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①飞尘灰,五里一堠②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③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苏诗开篇四句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含蓄精深,造语雄浑。‎ B.杜诗开篇第一句描写华清宫所在的骊山:林木葱茏,花团锦簇,如团团锦绣。‎ C.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让荔枝保持新鲜,传递急似军情,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D.杜诗第二句写山顶行宫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为后文“一骑红尘”留下铺垫。‎ ‎15.比较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与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17~19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20、21题为主观题,共11分)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②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南辕北辙,‎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③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豪车,住豪宅,一饭千金,却很少把钱用于公益事业。‎ ‎④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⑤直到17世纪,数学的观念才从亚里士多德描绘的思维框架中跳出,解析几何、微积分从费马、笛卡尔、牛顿们高速运转的大脑中脱颖而出。‎ ‎⑥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工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 A.②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视书院为历史垃圾而加以抛弃,是近代高等教育在体制上的一种选择,这使得中国传统型高等教育与现代大学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B.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 C.“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显示,在65.5%被调查的读者中,希望有关部门能举办各种阅读活动来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 ‎ D.《杜拉拉升职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依靠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其生动的故事情节是观众备受喜爱的。‎ ‎1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山行》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______________,对我对山三两声。‎ A.飞来白鸟旧相识 B.跃起老鱼似相识 C.飞来白鸟似相识 D.跃起老鱼舞翩跹 ‎20.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①“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④“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⑤“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哈佛大学, 美国本土历史最长的高等学府,诞生于1636年,建校380余年,走出8位美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哈佛大学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 岳麓书院,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创办于976年,建校1040余年,有100余位思想家、政治家进出其中,代表人物有南宋思想家朱熹、张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近现代风云人物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更有蔡和森、毛泽东等。岳麓书院杰出人物的思想,至今影响着全中国乃至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国教育一定要复制西式的哈佛大学吗?为什么?‎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解读呢?请积极思考,思考不止于教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 ‎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孔子早年,亦尝为贫而仕,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则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治生产。)‎ ‎2.B(此处“小人”是指没有志气、目光短浅的人。)‎ ‎3.A(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说明: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当时平民未有机会受此等六艺教育”说法绝对,原文为“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 ‎4.C(“她怨怪丈夫的鲁莽”分析有误。)‎ ‎5.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②用农人唱歌来侧面表现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2分)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而禄兴借来的牛却不听话,两者构成对比,禄兴由此而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2分)‎ ‎6.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①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2分)②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命运的悲苦;(2分)③暗示了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2分)‎ 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①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2分)②结尾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2分)③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2分)‎ ‎7.C(“‘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研究成果”于文无据。)‎ ‎8.A(B项,“决定因素”说法错误,原文为“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C项,“最终发展到……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说法不当,原文是“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D项,“很难把握”“填补了这些空白”于文无据。)‎ ‎9.①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而是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2分)②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体验艺术之美。(2分)③以生命美学为内蕴,不注重以逻辑为基点来建构美学体系。(2分) ‎ ‎10.B(耻:以……为耻。)‎ ‎11.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2.B(“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 ‎13.(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平:平正,准确。粹:精通。措:弃置,放弃。三个点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4.A(苏诗描写直接,并不含蓄。)‎ ‎15.相同:两首诗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讽刺,(1分)都将“妃子的笑容”和“运输者的艰辛”作对比,以讽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1分)‎ 不同:苏诗对比强烈,直抒己见,气象雄浑。“美人破颜”的喜,快马疾驰的“惊”,‎ 特别是人马因此“溅血”而亡的悲,对比鲜明,突出了唐代进贡荔枝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2分)杜诗对比精巧,寓意含蓄而有不尽之意。专使驿马的“红尘”与深宫“妃子”的嫣然一“笑”,以“荔枝”巧妙关合似不相干的两个镜头,委婉地揭示谜底,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讽刺精妙。(2分)‎ ‎16.(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C(①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不合语境。②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符合语境。③一饭千金: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句子中望文生义。④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符合语境。⑤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它不能用来形容“解析几何、微积分”,在此句中用错对象。⑥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符合语境。)‎ ‎18.A(B项,“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与“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一面对两面。 C项,介词结构掩盖了主语,可改为“在被调查的读者中,65.5%的人”。 D项,语序不当,应将“是观众备受喜爱的”改为“备受观众喜爱”。) ‎ ‎19.C(A项,诗歌的前两句,只有“青山”和“我”,没有第三者,可见诗人是独行于山间,两个“不识”又说明诗人是新来的,而非重游,因此“旧相识”不合诗歌情景。B项,题为《山行》,鱼是水中物,相比之下不如“白鸟”切题。D项,“舞翩跹”侧重于动作,形态,而第四句“三两声”是写声音,衔接不紧密。《山行》一诗为宋代叶茵所作。)‎ ‎20.①寄奉 惠赐 ②过目 拜读 ③些许 莫大 ④惠存 珍藏 ⑤光临 前往 ‎21.“荷韵”文学社将在校内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书会、创作交流会、中秋诗会、感恩诗会和课本剧、话剧表演;(2分)用节假日在校外开展微电影拍摄、社员采风、作家访谈并和其他文学社团交流;(2分)以培养社员的文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2分)‎ ‎22.【题解】培养思辨能力,由是尝试给出思辨性考场作文题,日益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教育应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教会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进而规划人生。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当万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请容许我们沉着思辨,廓清迷雾——将东西方文化包括教育,借一个大学平台来做个比较,不全盘西化,也不全面复古。题旨指向我们当下教育以及国家发展的终极追求,进而引发我们对教育培育怎样的人的思考。‎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精通。‎ ‎(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陆九龄)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独占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等到了兴国,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称他们为“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