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重庆全国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第三次)‎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雅俗的未来 王立刚 ‎ 1917年杜尚把一个小便池提交给“独立艺术家学会”的展览,这件“作品”于是成了最著名(或许也最声名狼藉)的现代艺术品之一。不论对这一作品的内涵有多少种解释,至少下面这种解释非常符合历史的前后语境,那就是:小便池是对此前持续了几百年的高雅艺术的一种讽刺,也是分化的精英群体用俗来矫正雅的一种激进尝试。上世纪50年代以后,流行音乐全面压倒了古典音乐,电视压倒电影,Hip-Pop压倒华尔兹,迷你裙压倒长裙,通俗小说压倒纯文学……或许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大众的俗趣味对精英的雅趣味取得如此巨大的优势。审美突破了精英的沙龙、书斋、博物馆和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这就是当代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缘起。‎ 谈到中国,在当代,从审美领域来说,大众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无边的审美,如人们每天的微信中都少不了随手街拍的花花草草或者美食图片等。不仅大众的审美对象是无边的,审美标准也是极为多元的。高雅艺术继续存在,但愈趋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中。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大众对所谓的俗趣进行的种种发展和探索,有时这种方式被冠以“恶搞”而显得很负面也很不审美,但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素朴道德的渴望,譬如周星驰的一些电影。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的。互联网上,文学、音乐、微电影呈现出高雅和庸俗糅合在一起的无数尝试,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大众和精英趣味的分化、成长和创新。‎ 高雅趣味与大众趣味的良性互动将创造空前的文化繁荣。但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繁荣,还看到另一种畸形的审美,那就是恶俗和平庸的崛起。‎ 恶俗是利用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毫无疑问,个别的恶俗艺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随着大众的批判精神的提升,恶俗很难再获得20年前的机会了。与恶俗相比,平庸更体现了市场、资本对于审美的影响。这就要谈到某部广被吐槽的“烂片”竟然获得4亿元票房的现象了。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为一种文化资本,并行使“审俗霸权”来压迫受众。这种资本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粉丝群为文化资本埋单。“粉丝”不是一开始就“脑残”的,很大程度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利用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的手段来“诱捕”粉丝,慢慢使之失去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 如果能够排除这些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是令人期待的。在不同的人群中,总有一些人实践着颇为不同的生活,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他们的传奇也在自媒体上流传,但他们并不是神话,也不是语词的碎片,而是现实的人,是审美的主体。‎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审美突破了精英的沙龙、书斋、博物馆和剧院,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大众的俗趣味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B.当代中国,大众的趣味将审美拓展到一切领域、一切对象,远远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不仅对象是无边的,而且标准也是极为多元的。‎ C.高雅艺术采取俗世对象和方式以吸引眼球,比如通过互联网,将高雅艺术糅合进庸俗的形式中,实现雅俗的互动。‎ D.假如能够排除文化资本运作的不正当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就是令人期待的,不同人群将会创造出独特的美的作品和美的观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历史语境看,杜尚将小便池送展,既是讽刺此前持续了几百年的高雅艺术,也是精英分子分化后由雅转俗的激进尝试。‎ B.雅俗可以互动,当今,高雅艺术也有采取了俗世对象和方式的,而某些通俗作品则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朴素道德的渴望。‎ C.文化资本是由掌握了强势媒介的人将其庸俗趣味经营而成的,它通过挖掘“文化偶像”,培育出庞大的粉丝群,进而赚取粉丝的钱。‎ D.“粉丝”多是被文化偶像所属的团队或公司代笔、水军、绯闻、贿赂平台、买榜等不诚信手段“诱捕”的,他们往往丧失了反思能力和审美独立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代表着俗趣味对雅趣味的胜利,扩大了审美的对象。‎ B.通俗文艺未必就平庸低下,同样也可能有着高尚的精神关怀,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C.恶俗是利用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来博得大众的眼球,是大众批判精神水平低的表现,比如某些作品讽刺精神病人、残疾人,居然也能赢得大众的喜欢。‎ D.平庸体现了市场、资本对审美的影响,越是平庸的作品,越有着强大的文化资本,形成一种“审俗霸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 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 :“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 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 :“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 。”时南郑尚拒守未下,‎ 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 。”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 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年,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B.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C.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D.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 B.“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食邑、封地等。‎ C.“解褐”是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仕”“致仕”等同义。‎ D.“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二人才华横溢,当时名噪一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刘璠在年少未任官时,富有才华有正气,不向梁朝外戚才高能辨的张绾屈服。他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在边城立功,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 ‎ B.刘璠仁德厚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 C.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平阳县子,任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 D.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5分)‎ ‎(2)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①。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②。‎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①菟裘:春秋时鲁隐公隐退后居住的地方,后人遂以此称隐退之所。②橘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在宅旁种橘千株,临终时称家有“千头木奴”,岁岁收入足够儿辈使用。‎ ‎8.下阕“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9.上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与周边小人正如方枘圆凿,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句诗是“_______ ___,___ _______”。‎ ‎(2)《赤壁赋》中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曹操能文能武、气概豪迈的两句诗是“____ ______,_______ ___”。‎ ‎(3)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与之意近的两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 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孩 匪 陈国凡 兵荒马乱之时,山高林密之地,县市交界之处,常有盗匪出没。婺州的尖峰山就是这样一去处。不知打何时起,有盗匪啸聚尖峰山,打家劫舍。官府动了不少心思,进行围剿,却终究奈何不得,盗匪便势力日壮,气焰愈狂,如野草般,连绵不绝。‎ 匪首人称红孩儿。因他极喜《西游记》里的红孩儿,人小鬼大,武艺高强,便以其名自称。有关他因何沦入匪道的,倒有一说。‎ 红孩儿的父亲本是婺城一张姓大员外,因老来得子,极宠红孩儿,视为宝贝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对其百依百顺。一大家子人终日围着红孩儿转,欢笑不断,却不料大祸临头。‎ 红孩儿突然失踪,家人正哭爹喊娘四处寻找,却收到了尖峰山匪首陈麻子的绑票,限张员外三日之内凑齐三千两白银,否则撕票。真是祸从天降,张员外急火攻心,身体本有大恙,竟一命呜呼了。张家群龙无首,各路冤家、债主趁机上门惹事、讨债。原来张家空有架子,平素结怨甚多,外债甚大。张家顿时乱作一团,只好以家财抵债,却再无赎回红孩儿的余钱了。‎ 真是背到家了,奶奶的!陈麻子气急败坏,本想杀了红孩儿泄愤,却见襁褓中的红孩子肥嘟嘟的,极爱笑,很可爱,加之没有子嗣,陈麻子动了恻隐之心,想把红孩儿当亲身骨肉,好生抚养。不想红孩儿日夜啼哭,陈麻子只好把红孩儿的母亲接到山寨,养育之。当然,事先约法三章,断不能告知红孩儿身世,否则,母子性命不保。自此,红孩儿在尖峰山茁壮成长,且练就一身武艺。‎ 春去秋来,陈麻子病逝。临死前立下遗嘱,要军师全力辅佐红孩儿。‎ 红孩子遂成了匪首,时年16岁。‎ 红孩儿虽年幼,却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山寨很快走上正轨,漂亮地干了几票后,红孩儿一下子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对其服服帖帖,恭恭敬敬。越二年,老军师过世,红孩儿愈发成熟,完全能独当一面了。‎ 红孩儿干票有其特色。‎ 其一,不打家劫舍,就专干绑票。专干绑票,不寻老人,不要姑娘,专绑孩子。专绑孩子,也不是随便一见孩子就绑票,他会细细寻觅,专对那些自幼被过分溺爱的纨绔子弟下手。这些富贵、官宦之家不差钱,舍得下血本赎回。‎ 其二,红孩儿干票从不害人性命。被绑上山的一干人等,若遇到家变等缘由,不能被赎回,留或不留,悉听尊便。留,则欢迎;不留,则即刻遂其愿,送其下山,还给予盘缠和生活开销。留下的,若今后实在不适宜山寨生活,也遂其愿,给予下山的盘缠和生活开销。‎ 其三,绑票孩子的同时,也设计一并把奶妈、贴身丫鬟等带上山。为啥?抚养孩子成人,可少不了她们。教授武艺、强身健体者,山寨大有人在,闲时,红孩儿自己也充当武师。日久经年,山寨已家大业大,也不乏能识文断字的。‎ 其四,劫富济贫,对百姓秋毫无犯。红孩儿还说服家境特别困难的百姓子弟上山抚养,传授武艺、识文断字,一样不少。几年下来,贫穷子弟能文能武,还不用受山下官商的欺凌,故极少有想下山的。‎ 百姓皆称善。富人、官府却恨之入骨,曾多次联合进剿,均大败而还。尖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防御工事环环相扣,戒备到位,处处设防。若非智取,实难攻陷。‎ 母亲归天,红孩儿是个大孝子,决定接下来的几天,山寨要隆重举办后事。官商清楚,这是剿灭红孩儿的绝好时机。‎ 果然,夜深的山寨疏于防范,被官兵攻破,红孩儿不幸被生擒。‎ 毕竟还是孩子啊,不够老练。婺州知府很是得意。‎ 大堂问审,红孩儿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我只是将世上的不义之财,还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何时杀人越货,危害一方?我何罪之有?”‎ 官老爷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虚汗淋漓,只好暂停问审,将红孩儿收押牢狱。‎ 不日,皇帝大赦天下。婺城知府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但不许再回尖峰山。知府承诺不滥杀无辜,澄清吏治,改善民生,努力开拓婺州新局面。‎ 那几年,婺州官不逼,民不反,太平无事。‎ 故事还没完呢。‎ 婺州知府将升迁,临行前再三嘱咐红孩儿:“今后若实在难以活命,就再上尖峰山吧。”‎ 为何?红孩儿大为不解。‎ 新官来了,会推倒一切,啥事都能发生啊。知府痛心疾首道。‎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极力刻画知府与红孩儿之间的恩怨情仇,其中暗示了当时小人物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令读者唏嘘不已。‎ B.红孩儿生于婺城一张姓大员外家,因为员外老来得子,对红孩儿百依百顺,惹怒了没有子嗣心生忌妒的陈麻子,便绑架了红孩儿,索要三千两白银。‎ C.小说插叙红孩儿干票的四个特色,便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红孩儿与其他匪首不同,才使百姓称善,官府痛恨,才使知府在恨之后而生出爱护之心。‎ D.小说结尾部分的情节发生逆转,出乎意料。红孩儿被生擒,收押牢房,必死无疑;但突遇皇帝大赦,知府也迫于百姓的抗争,释放了红孩儿。‎ E.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有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丰富了红孩儿等人物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红孩儿”的形象特点。(6分)‎ ‎(3)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4)有作家将小说结局改为“知府不答,摇摇头叹口气,一拂袖,走了”,你更欣赏原文结尾还是修改版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他太干净了。”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 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 (木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明先生尽管在大陆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外。‎ B.直到晚年木心先生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是因为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 C.木心先生始终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这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先生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虽肉体里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6分)‎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以木心先生的小诗《我》结尾,有何作用?如何理解先生说“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作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倡导者,他,因地制宜地在后山开垦了半亩菜地,每日在地里劳作后方才进食。‎ ‎②淳化、长武等苹果基地县的县长正式公布“县长卖苹果”微店,他们地搞电商,给具体分管和负责电商开发工作的人员带来了压力。‎ ‎③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公序良俗,带头保持良好道德情操,带头弘扬良好家风社风,当好标杆、做好表率,为文明城市创建集聚正能量。‎ A.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B.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C.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D.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互联网+”本身是开放的产物,生物链和产业链开放,技术和资源共享,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现象的出现。‎ B.据脑科学家研究,天赋起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他没有天赋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大师。‎ C.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D. 推动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之间的重大区别是中国并没有狂欢 节。 。 。 , , 。 。这种观点在中西节日文化比较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①中国给人的印象一般是沉静的 ‎②在西方,除了标明是“狂欢节”的节日,其它一些节日中,实际上也深深地渗透着一种狂欢的精神 ‎③人们的心情总是欣赏大于宣泄,也都体现了一种秩序感,突出了理性的作用 ‎④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沉稳有序的,踩高跷扭秧歌,舞龙舞狮 ‎⑤而中国几乎没有这种精神,古代尤其没有 ‎⑥人们常说中国人是小老头,小孩子也是;而美国人是小孩子,大人也是 A. ⑥①④②⑤③ B. ②⑤①④③⑥‎ C. ①④③②⑤⑥ D. ②⑤⑥①④③‎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① ,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如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② 。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③ 。‎ 17. 下图是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并写出漫画的意蕴。(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前,由黄晓明代言的P2P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东虹桥金融在线被曝老板跑路,拿不出钱给投资者,出现了兑付危机。投资者无处诉苦,迅速聚集到黄晓明的微博下进行声讨,要求黄晓明还债。许多人评论说当初都是冲着黄晓明去的,感觉他很可靠才投的资,黄晓明应当为此负责。也有一批网友为黄晓明喊冤,称黄晓明背了史上最大P2P黑锅。黄晓明工作室随后也发表声明称,黄晓明与东虹桥或其关联公司无任何投资或合伙关系,不背兑付危机黑锅。‎ 对此事件,你怎么看待?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第三次)‎ 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C (原文说“文学、音乐、微电影呈现出高雅和庸俗糅合在一起的无数尝试”,“高雅”与“庸俗”均指一种趣味,并不是指艺术形式)‎ ‎2. A (原文是“分化的精英群体用俗来矫正雅”,而不是“精英分子分化后由雅转俗”)‎ ‎3.D (“越是平庸的作品,越有着强大的文化资本”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C (3分)‎ ‎5. C (3分)(“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 ‎6. C (3分)(“莅职未期年”中的“期年”是一年,该句是“任职还不到一年”之意。)‎ ‎7.(1)不久封为平阳县子,食邑九百户。任职期间为人清白纯洁坦率,不附和当时风气,降职为同和郡守。(得分点:寻,逃跑;亮,高洁坦率;左迁,贬官,1点1分,句子大意2分。)(5分)‎ ‎(2)前后郡守大多经营产业来获取钱财,只有刘璠不占取丝毫财物,妻子儿女都随从羌人风俗,吃麦子穿皮衣,始终不改。(得分点:致,获取;赀,通“资”,钱财;妻子,妻子儿女,1点1分,句子大意2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词人运用想象(虚写)(2分)描写杨民瞻返乡后鸡酒秋社的欢乐情景(2分),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美好祝愿(1分)。‎ ‎9.(1) 表达了词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之感(1分)“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两句,谓日月旋转,时光流逝,世间事物皆有生灭;“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两句,以江水滚滚东流,比喻时光飞逝,不因我留;隐寓时不我待、壮志难酬之感(2分)。‎ ‎(2)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只得退隐的惆怅与无奈(1分)。“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描写词人隐居生活;菟裘、橘千头,运用典故,表达词人归隐之愿;隐寓词人报国无门、只得退隐的惆怅与无奈(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 (1)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 “唏嘘不已”分析有误,小说中的知府在攻破山寨,擒获红孩儿后,并未使用酷刑;后因皇帝大赦,知府又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在知府将升迁时,他还不忘提醒红孩儿,这些并非让人感到遗憾或悲哀。B.红孩儿被绑架的原因并不是陈麻子没有子嗣心生忌妒。D.“知府也迫于百姓的抗争”有误,原文中没有交代。)‎ ‎(2)①聪明过人。漂亮地干了几票后,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服服帖帖,‎ 恭恭敬敬。②坚持原则。干票时严守规矩,专干绑票,不害性命,劫富济贫,深得民心。③不卑不亢。大堂审问时,理直气壮,正气凛然,让官老爷们哑口无言。④不够老练。山寨隆重举办其母丧失时,疏于防范,被官兵攻陷,不幸被生擒。(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3)①小说开篇介绍尖峰山的特殊位置和当时兵荒马乱的社会现状,营造出沉郁的乱世之感。②意在表明常有匪盗出没的原因,也为小说主人公红孩儿的出现提供了环境依据,活动场所。③为下文红孩儿被绑票等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合理。(每点2分)‎ ‎(4)更欣赏修改版结尾。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知府将升迁时有再三叮嘱,而叮嘱原因却秘而不宣,这显示出知府老练的一面;与红孩儿的涉世不深形成对比。②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叙写红孩儿被擒被放的经历,揭示了“官逼民反、官不逼民不反”的主题,但知府知而不言,使主题更加深刻。③表达充满了含蓄美。知府没有回答,显得高深莫测,而他的动作、神态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果回答“更欣赏原稿结尾”,言之成理即可。)‎ 更欣赏原文结尾。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知府升迁临行前的叮嘱,向红孩儿解释今后若难以活命再上尖刀山的原因,显示出知府正直善良、体恤百姓的一面。②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叙写知府尚且慨叹担忧新官来了会推到婺州太平新局面,揭示了天下不平只因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③暗示了时代背景。知府痛心疾首的一句话,道出了当时官场黑暗,昏官、暴官当权,人民限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状。(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如果回答“更欣赏原稿结尾”,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A、D、E(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B.强加因果,“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在文中无依据;C.“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有误,于文无据,更多是个性使然。)‎ ‎(2)①他们的话揭示了木心先生独特的个人魅力,更有力地突显了木心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他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木心先生诚挚的缅怀之情,使文章更有感染力;③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木心先生,增强了文章的深度。(6分,每点各2分)‎ ‎(3)“木心范儿”是一种不落俗套的贵族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外在形象方面:他穿着考究,一丝不苟;②艺术修养方面:他一生挚爱艺术,不辜负自己的艺术教养;③精神情怀方面:他在困境中仍保持浪漫高贵的情趣;④个性风采方面:他特立独行,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自称“文学个体户”。(要抓住“范儿”一词的意思,在文本中仔细筛选能表现“木心的范儿”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以上任3点可得6分。)‎ ‎(4)作用:照应文题。(2分)收束全文,是对木心其人形象特点精炼的概括。(2分)‎ 理解:“黑暗”:可指木心人生的某些阶段,或个人际遇的千难万险,也可指“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孤独……。(2分)“大雪纷飞”:可指他从未放弃的独立特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汉语文化、传统的坚守、内心的狂舞、清冷又纯洁的内心……(2分)(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C(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身先士卒: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3分)‎ ‎14. B(A项“催生了……出现”句式杂糅。C项,主客颠倒,应该 “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苏轼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D项的错误是成分残缺,应在“长江经济带”后加“发展”。)(3分)‎ ‎15. B(3分)‎ ‎16.(5分)‎ ‎ ①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 ②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 ‎ ③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 ‎17.楼底下,大人们正为了一些日常琐事闹得不可开交,两家的孩子却在楼上隔着阳台娓娓交谈。通过对比,漫画揭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同,儿童世界率真、纯洁;而成人世界功利、虚伪。(6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璠,字宝义,是沛国沛人。六世祖刘敏,因为永嘉丧乱,迁到广陵居住。父亲刘臧,性格方正,有志向爱好学习,在家期间因为孝顺而闻名。梁天监初年,担任著作郎。‎ 刘璠九岁丧父,守丧合于礼节。年少喜好读书,同时文笔很好。年十七,被上黄侯萧晔器重。范阳人张绾,是梁朝的外戚,才高有辩才,被世人所推崇。凭萧晔的尊贵,也要借助他。刘璠年少未任官职,依仗才能放纵任性(意气用事),不向他屈服。张绾曾经到新渝侯处做客,因为酒后辱骂京兆杜骞说:“寒士不谦逊。”刘璠厉声喝道:“在座的人谁不是寒士呢?”刘璠本意是对张绾说的,但萧晔以为是对自己,言语神态有不平之色。刘璠说:“哪个王候之门不会接受普通人!”于是拂袖而去。萧晔向他道歉,方才作罢。后随从萧晔在淮南,刘璠母在建康大病,刘璠不知消息。曾有一天忽然全身疼痛,不久收到家信,说其母生病。刘璠当即号泣上路返乡,气绝后又苏醒多次。当身痛的时候,就是母亲死亡之日。居丧过于哀伤以致人形毁损,因此感染了风寒。服丧期满除去丧服一年后,尚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到萧晔在毗陵去世,故吏多分散各处,只有刘璠恭敬地伴着萧晔的灵柩还都,坟建好后方离去。梁简文帝当时为太子,平素礼遇萧晔,那些不送丧者都被弹劾,只有刘璠受到优赏。出仕王国常侍,但是他不喜欢。‎ 刘璠年少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于立功边城,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正逢宜丰侯萧循出任为北徐州刺史,就立即请刘璠担任他的轻车府主簿,兼任记室参军,又兼任刑狱。萧循为梁州刺史,任刘璠为信武府记室参军,兼任南郑令。又任为中记室,增补为华阳太守。正值侯景渡江,梁室大乱,萧循认为刘璠有才略,极为亲近信任。当时寇难频繁发生,不知何以平定。‎ 还至白马西,正值达奚武军队已至南郑,刘璠不能入城,因此向达奚武投降。太祖向来闻知刘璠的名气,事先告诫达奚武说:“不要使刘璠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达奚武先令刘璠赴朝廷。刘璠到了之时,太祖相见时如同旧交。太祖对仆射申徽说:“刘璠佳士,就是古人也难以超越。”申徽说:“往昔晋主灭亡吴国,其利在于得到陆机、陆云。明公如今平定梁汉,得到一位刘璠。当时南郑尚拒守 未能攻下,达奚武请求下令大屠杀,太祖准备应允,只令保全刘璠一家人而已。刘璠向当朝请求不屠杀,太祖怒而不许。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很长时间都不退下。柳仲礼在一侧相侍说:“这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太祖说:“用人应当如此。”因而允许不屠城,南郑城才得以保全,这是刘璠之力所致。‎ 当初,萧循在汉中时与萧纪的笺和答国家书、移襄阳文,都是刘璠的文辞。世宗初年,授内史中大夫,掌管诏令。不久担任平阳县子,食邑九百。任职期间为人清白纯洁坦率,不附和当时风气,降职为同和郡守。刘璠善于安抚控制,任职不到一年,生羌降服者就有五百多户。前后郡守大多经营产业来获取钱财,只有刘璠不占取丝毫财物,妻子儿女都随从羌人风俗,吃麦子穿皮衣,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来请刘璠断定案子是非曲直。他的德化已广为他界所仰慕。蔡公宇文广镇守陇右,嘉奖刘璠的善政。当迁为陕州镇将时,想带刘璠同去,羌人乐意随从的人有七百人。闻者无不为之赞叹称奇。陈公宇文纯镇守陇右,引荐刘璠为总管府司录,对他非常礼敬。天和三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