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京西城区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高三二模试卷 ‎ 语 文 2016.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来源:学+科+网Z+X+X+K]‎ ‎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 ‎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 ‎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 ‎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 ‎【考点】常用字的字音 ‎【试题解析】‎ ‎1.朔 shuò  2.D项讲词风特点,不是密州地域文化特点。‎ ‎【答案】1.C  2.D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来源:学*科*网Z*X*X*K]‎ ‎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4分)‎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1.D项《四世同堂》不是沈从文的作品。 2.B项应改为“湘西的古朴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从少数民族特点、湘西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古朴民风等方面分析。‎ ‎【答案】3.D ‎4.B ‎5.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 ‎、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3分)‎ ‎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4分)‎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1.A项《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不同。 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 C项地域文化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2.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能力。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抓要素,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 ‎ 3.本题是探究题。要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本材料来写,不能太随意。要把地域文化的特点写出来。‎ ‎【答案】6.D    ‎ ‎7.“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8.答案示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须臾,裁决俱尽 俱:全都。‎ ‎ B.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 ‎ C.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 ‎ D.近者稍倦于勤 稍:渐渐。‎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自以才不及崇 / 皆以美于徐公 ‎ B.爱身保禄而从之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D.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13.请把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14.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4分)‎ ‎【考点】历史事件类 ‎【试题解析】1.济:成就。 2.A.以:认为。B.而:表承接/表转折。C.焉:代词,之。D.代词,他们。 3.C:相与:一起。D: 4. 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 5.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抓关键词:(鲍叔等人)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之)以国政,孔子美之。其:代指管仲等人。下之:甘居其下。美:赞美。‎ ‎ 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并从中探究。从文章内容分析,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正面:“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  可知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反面:“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可知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 ‎【答案】9.C ‎10.B ‎11.C ‎12.D ‎13.译文:(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14.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文言材料一译文】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 ‎【文言材料二译文】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9题。‎ ‎ 渔 翁① 柳宗元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6.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8.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相较于柳宗元的《渔翁》,你更认同哪一种渔夫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化用前人诗文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渔家》一诗中“好作寒江钓雪图”就是化用了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而柳宗元的《渔翁》中“岩上无心云相逐”句,也有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①“ , ”两句的痕迹。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两句诗:②“ , 。”可谓:自古人入,又古人出,翻意出新,从而不断有新境界。‎ 既然渔夫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伴随渔夫的“渔歌”也就常常为文人所青睐。比如《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③ , ,此乐何极”,表达了面对明丽之境的欢乐;而《滕王阁序》中④“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既传递出身临其境一般的深切感受,又仿佛状写出一种难以用文字刻画的情境,虚实结合,妙不可言。‎ ‎【考点】诗歌鉴赏 ‎【试题解析】1.C项,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写法。 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写隐者的环境以及隐者自由自在的生活。“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这两个写了渔翁的艰辛。 3.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刻画渔翁这一形象,结合作者的遭遇,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4. 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中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生活艰辛的渔民形象;柳宗元刻画的渔夫是一位隐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从两个方面分析都可以。 5. 本题考查诗句默写,抓易错字、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修辞特点和内容上的关系。比如:岫、隔、璧、衡。‎ ‎【答案】15.C       ‎ ‎16.C ‎17.《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18.《渔家》一诗中的渔翁形象:孙承宗的《渔家》一诗刻画了一位迫于生计艰辛付出的渔人形象。在寒冷的冬夜,渔人呵着冻僵的手拿起凝结冰雪的竹篙,费力撑船打渔,无比艰辛。‎ ‎19.①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③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④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 ‎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 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 ① 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 ② ,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 ‎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20.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A.考查 检查 B.视察 检查[来源:Z§xx§k.Com]‎ ‎ C.视察 检验 D.考查 检验 ‎2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 “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22.“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4分)‎ ‎23.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5分)‎ ‎24.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4分)‎ ‎25.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6分)‎ ‎【考点】文学类 ‎【试题解析】20.本题考查同义词辨析。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基本义)。如:检查身体。 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检验:检查验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作者对丁老七的感情是复杂的,作者对传统手艺的去向也是不明确的。 22.‎ ‎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本中抓人物的正侧面描写和行为来分析。“丁老七”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说明其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说明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23.本题考查作用题。从四个方面作答:对文本、对作者、对结构、对读者。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反映出“丁老七”人生经历的变化,从人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到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表现出“丁老七”被迫失去他引以为傲的绞草工作后的痛苦茫然;对结构:小说开篇活得自信而有尊严的“丁老七”形成鲜明对比;对作者: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人命运的思考。 24.本题考查题目的含意。 “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从文本内容上理解:“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从作者写作目的的角度理解: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25. 重现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走进老行当,就象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答案】20.C ‎21.A ‎22.“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23.反映出“丁老七”人生经历的变化,从人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到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表现出“丁老七”被迫失去他引以为傲的绞草工作后的痛苦茫然,和小说开篇活得自信而有尊严的“丁老七”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人命运的思考。‎ ‎24.“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25.这些老艺人,这些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当然,文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久远,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需要怀旧,需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这些老行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材料,从后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某市开展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在媒体开设“曝光台”栏目,以照片配文字的形式曝光了12位在交通路口闯红灯的行人,并将其正面头像放大。一时间舆论四起,民众议论纷纷。‎ ‎①经过设置红绿灯的路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你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某一次,请用一段文字描写当时的情境。‎ ‎②写一段议论性文字,就上述某市交通违法整治行动中的这一举措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针对上述材料,以“珍重”为题,自选角度,写一首小诗。‎ ‎【考点】微写作 ‎【试题解析】②“零容忍”,严格执法才是“硬道理”。发掘多种监督手段、动员多种监督力量共同参与,出重拳整治乱象。提高违法成本,显示法律应有的威力。曝光交通违法信息关联个人征信应用、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等措施。同时,严惩与提醒相结合,“软硬”措施兼备,使整治行动更具建设性。‎ ‎【答案】略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身在曹营,心在汉”“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人,诗意地栖居”……无论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我们常有“不在此地”的际遇或憧憬。‎ 请以“生活在别处”为题作文。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个人或社会生活中,总有我们最后凝视到的人或事物。‎ 请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考点】材料作文 ‎【试题解析】①生活在别处,大多数人用来标榜自己的不同。漫长的时光像是一条黑暗潮湿的闷热洞穴。青春如同悬在头顶的点滴瓶,一滴一滴地流逝干净,这种感觉温情而有些悲哀,难以言说。 ②至少还有你,我们身不由己,怕时间太快,日夜担心失去;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人到了某一时刻才会知道人生里太多的秘密,也许某些人到了某些时候才知道故事的悬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庐山难视庐山真面目。把一切让你迷茫的事物变成现实,要相信这个世界——至少还有你!‎ ‎【答案】略 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高三二模试卷 ‎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6.5‎ 一、(24分)‎ ‎1.(2分)C 2.(3分)D 3.(2分)D 4.(3分)B ‎5.(4分)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6.(3分)D ‎7.(3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个要点及简单说明,每条1分。‎ ‎8.(4分)答案示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评分标准:本题4分。作家作品举例合理,1分;作品地域性特色分析深入,3分。‎ 二、(20分)‎ ‎9.(3分)C 10.(3分)B 11.(3分)C 12.(3分)D ‎13.(4分)参考译文:(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评分标准:“下”“授以国政”“美”三点各1分,大意1分。‎ ‎14.(4分)答案示例:‎ ‎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 ‎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 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评分标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不必面面俱到,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三、(22分)‎ ‎15.(3分)C 16.(3分)C ‎17.(4分)《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形象特点,2分;答出感情,2分。‎ ‎18.(4分)【参考】《渔家》一诗中的渔翁形象:孙承宗的《渔家》一诗刻画了一位迫于生计艰辛付出的渔人形象。在寒冷的冬夜,渔人呵着冻僵的手拿起凝结冰雪的竹篙,费力撑船打渔,无比艰辛。‎ 评分标准:本题4分。结合诗句明确所认同的特征,2分;结合认识谈自己认同的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8分)①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④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四、(24分)‎ ‎20.(2分)C 21.(3分)A ‎22.(4分)参考答案:“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3.(5分)参考答案:反映出“丁老七”人生经历的变化,从人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到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表现出“丁老七”被迫失去他引以为傲的绞草工作后的痛苦茫然,和小说开篇活得自信而有尊严的“丁老七”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人命运的思考。‎ 评分标准:本题5分。答出一点给2分,二点给4分,三点给5分。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4.(4分)参考答案:“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给满分。‎ ‎25.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本题6分。看法明确合理,2分;结合内容分析4分。‎ 五、(60分)‎ ‎26.(10分)‎ ‎(1)符合题目要求,内容充实,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超过字数不扣分。‎ ‎27.(50分)‎ ‎ 评分标准参考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来源:Zxxk.Com]‎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文言材料一译文】‎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 ‎,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 ‎【文言材料二译文】‎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