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九中2016届高三历史四模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哈九中2016届高三历史四模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6年哈九中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测试题 ‎ ‎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 本卷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4.“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后妃设置,是将后比拟为君主,夫人比拟为三公,嫔妃比拟为九卿,世妇比拟为二十七夫,御妻比拟为八十一元士。”宫内后妃制度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血缘的宗法制度 B.严格的等级制度 C.女官制度的完善 D.外戚专权的政治 ‎25.申漳在《中国古代科技简史》中写道:“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 A.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 B.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26.《西厢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关汉卿在《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歌颂不畏权贵,智斩恶霸的包拯。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礼教引起民众普遍不满 B.君主专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 D.西学东渐冲击传统主流思想 ‎27.《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一书的作者李喜所在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以下分析属于“自然进入了误区”的是 A.封建制度和顽固势力根深蒂固异常强大 B.有利于改革成功的有利氛围还没有形成 C.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D.极大的激发了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8.李泽厚认为:“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就合流在一起了。启蒙没有立刻被救亡所淹没,而是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这表明 A.启蒙和救亡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主题 B.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转型 C.民主科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基础 D.救亡图存顺应了文化启蒙的历史潮流 ‎29.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国家的任务是尽力巩固和发展前两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并对后两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的经济方针与《共同纲领》保持一致 B.1954年宪法内容自相矛盾使其难以发挥宪法效力 C.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既保护又改造的政策 D.《论十大关系》为以上内容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0.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大声疾呼:“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论述 A.初步奠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石 B.表明我国正式开始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C.表明了中国对外交政策开始进行深刻的调整 D.表明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起初,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均试图强迫对方改变宗教信仰,但到17世纪末,很多人开始认识到,不能强迫他人接受与个人信仰不一致的宗教观念。”由此,我们能看到西欧国家宗教改革的作用是 A.有助于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B.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政治权力 C.促进了宗教宽容和宗教自由 D.新教加强了中产阶级的经济势力 ‎32.马克思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1871.9.25)中说:“巴黎公社使每一个体力适合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必须先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可能实现这种变革。”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建立起权力分割与制衡的行政体制 C.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33.美国学者在研究某一现象时发现,“一个家庭的几个成员常常都拥有股份,而家庭的一个成员可以运用其他的家庭成员委托给他的代理权来执行同样的控制。掌握在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手中的股份,实际上受到这些大股东的间接控制。”这一现象指的是 A.新中间阶层 B.人民资本主义 C.经营者革命 D.福利国家制度 ‎34.以下是《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一览表》,导致贸易变化的原因是 A.世贸组织推动全球化发展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 C.国际社会经济新秩序确立 D.发展中国家贸易量提升 ‎35.关于全球“共同繁荣”的实现路径,即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学者率先使用了两个概念:一是全球化的地方主义(LocalisedGlobalism),二是地方化的全球主义(GlobalisedLocalism)。前者是指本土现象成功地成为全球性事物。后者是指在国际的和跨国的因素影响下本地政策的改变和调整。下列现象中属于前者的是 A.可口可乐销售 B.民主化改革 C.中国票证制度 D.固定汇率制 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下南洋,最早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西汉末年,一批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亡越南。唐代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荒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先后有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同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很多华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漂洋过海来到南洋。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被允许的。明清统治者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因此,不仅不给移民任何保护,而且对回国者严厉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光绪十九年(1893),清政府解除华侨海禁。民国时期的战乱,加速了华人到南洋的步伐,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改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南洋大部分国家向华侨学会了栽种白菜、韭菜、荔枝、龙眼、肉桂以及种植其他蔬菜、水果的技艺。华侨也把中华的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诸如制瓷、造船、造纸、印刷、制造农业工具的技术带到了南洋。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这在颇大程度上改变了南洋各国的经济结构,加速了社会发展。他们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那里,使南洋各国开始了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华人所到之国并没有在那里建立殖民统治以压迫那里人,相反,华侨严格遵守所在国之法度,全力促进所在国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并与那里的人民友好相处。‎ ‎——改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与近代下南洋活动的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下南洋活动的历史作用?(1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发生于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历经百年,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关于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史学界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统治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着较为旺盛的活力,并以其绝对优势把亚非拉国家逐步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把世界连结为密切联系的整体,同时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化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抗,造成了全球的裂变。‎ ‎——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评析材料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做部分 请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选做一题;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选做一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科目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 所谓耗羡,是指补偿实际损耗后多出的盈余。官府征收赋税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损耗,如鼠雀耗、盐耗和火耗等。为弥补损耗,征收正赋时要多收一部分损耗费。这种额外征无固定数额,多余的耗羡不上交,支用也无章程。……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建议:各州县所征耗羡一律解送省布政司库,除部分填补亏空、留作地方公用外,其余分发诸官作养廉之用。这一方案经雍正批准,次年于全国范围推广。‎ ‎ 为保证此法执行合理,雍正严格控制耗羡率,一般每两赋银不得超过二钱火耗。他严厉警告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雍正并不以取消火耗的办法削除积弊,而是在控制耗羡率的前提下使征收火耗合法化,然后“耗羡归公”,所谓“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养廉银的数额远比正俸丰厚,督抚一二品大员达1.5万两至3万两之间,知县也在400两至2000两之间,超过正俸数十倍甚至100多倍。雍正强调,发放养廉银后,“倘再有私收规礼者,奖该员置之重典;其该管之督抚,亦从重治罪!”‎ ‎ 养廉银数额虽然庞大,但实际上并未加重人民负担,也没有加大朝廷开支,只是把原先地方官巧取滥收中饱私囊的耗羡,在对数额加以限制后通过正式途径合法征收,并按官员职位高低、公务繁简、开销大小、酌量公开支付,然后重刑责以清廉。其结果,征收总额比以前毫无节制的狂征滥派,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耗羡归公后,除去支付养廉银外,结余部分成为国家收入,库存因此激增,每年入库超过4000万两白银。‎ ‎ ——摘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期新法实施的主要背景及其内容。(8分)‎ ‎(2)根据材料,评价雍正时期新法实施的特点及其影响。(7分)‎ ‎46.(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年轻时曾多次访问欧洲大陆,结识了伽利略等许多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培根的秘书并深得培根赏识。‎ ‎ 1637年底,霍布斯从欧洲游历回国后,面对即将爆发的英国内战,他将主要精力放到面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上。由于他的部分观点激起国会中资产阶级的不满,他于1640年逃往巴黎,并担任在巴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即后来复辟的英王查理二世)的数学老师。1651年他在流亡期间写成并出版了名著《利维坦》。由于在该书中有对君权神授和教会大加批判的内容,流亡巴黎的王党分子对他相当不满,他因而被迫悄悄逃回英国并受到克伦威尔的欢迎。‎ ‎ ‎ ‎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几年后的1668年,霍布斯在荷兰出版了拉丁文版的《利维坦》。在拉丁文版中,霍布斯对全书作了较大修改,特别是对涉及宗教和政治中的敏感问题的文字作了处理,并以附录的形式专门声称他的学说与基督教之间并不抵触。‎ ‎——摘编自崔玉娈著《中西政治思想家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观点的前后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霍布斯前后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被称为“英国治下的和平”。英国凭借其工业霸权和海 上控制权,以及外交上的“光辉孤立”政策拥有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英国遭受着来自其他列强的巨大挑战。随着英国的相对衰落及世界形势的变化,英国传统的经济霸权和海上霸主地位也发生了动摇。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被称为“十九世纪型的殖民战争,最后和最大的一场殖民战争”。英国与布尔人(荷兰殖民者后裔)在南非进行了争夺黄金、钻石以及殖民霸权的战争。英国报纸宣称英军对布尔人的作战不能算是军事行动,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但大大出乎意料地是战争持续了三年,英国人三易主帅,派遣44.8万远征军,其中2.1万人死亡,付出25000万英镑的巨额军费。这是400年间,英国发动的230次殖民战争中,派遣兵员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斗争最为残酷的一次战争。布尔人的游击战让英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英国统治者们无不焦虑万分,连维多利亚女王也是坐卧不安,1901年她临死时的最后一句话是:“基切纳勋爵那里有什么消息?”‎ ‎ ——倪建钢《英布战争爆发原因研究综述》‎ 材料二 英布战争期间,以无烟火药作动力的弹仓式步枪、机枪、速射火炮等诸多新式武器得到广泛运用。正是在英布战争的影响之下,欧美各国纷纷对本国军队进行改革,并相继制定出应对未来战争的新的战略战术。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不仅从外交、军事政策方面重新审视自己,更是从内政方面寻找自身问题的症结所在,战后不久英国即着手进行了一 系列社会改革。英布战争明显暴露了英国国民身体素质的低劣及其严重后果。据当时调查,1899年10月至1907年7月间,在曼彻斯特应征的1100人中有800人身体不适合扛枪,另一调查表明,全国每五个应征者中便有三人经不起两年的服役。许多人无法理解立正、稍息等基本口令英布战争已经提出了“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程度;资产阶级不得不正视贫困问题,社会福利不再被看作一种仅对工人有利的做法,而是被看作一种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有利的举措。1908年夏,首相劳合·乔治在德国研究了社会立法的经验,回国后决定借鉴德国的经验,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并认为英国不但在军事上要与德国相抗衡,而且在社会改革上也要与德国相匹敌,以确保国际垄断地位。‎ ‎——苑爽《试论英布战争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布战争发动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布战争后英国改革特点及战争产生的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认为天象与统治者的治理得失密切相关,君主必须“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因此掌握天文历算知识,了解天象的意义所在,对于承受天命的统治者而言颇为重要。为了获取更多的西学知识,康熙帝一直致力于延揽传教士入京供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康熙帝对传入的西洋历算知识极为推崇信赖。即使发现他的实际观测结果与西法的推算有差,也坚信“新法推算,必无舛错之理”。……康熙大规模编撰历算书籍,其用意是相当复杂的的。首先,敬天授时是天子职责所在。天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一向占有着特殊地位,团而此次历算书籍的大规模编纂对于康熙帝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其重要的统治行为。‎ ‎ 康熙帝对传教土一向颇为信任,对西学的准确性也多有认可。但随着中西礼仪之争的激化,令康熙帝对罗马教廷愤愤不满的同时,对于在华传教士也加强了监控,要求在华传教士遵守朝廷规矩者方可领票传教。尽管在华的耶稣会士们大多接受了康熙帝的要求,领票具结,并对康熙帝表示效忠,但罗马教廷不断升温的反对中国礼仪的声音令整个在华传教士群体处于进退两难之中,而康熙对他们的猜疑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在钦天监为康熙服务的传教士们提供的历算学知识也越来越难让康熙帝满意。康熙五十年发生的钦天监夏至时刻推算失误事件,令康熙帝怀疑传教士们在传播西学知识时有所保留。‎ ‎——摘自董贵成《中国传统观念对近代科学技术的“排异”反应》‎ ‎(1)根据材料归纳康熙帝重视获取西方知识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对西学的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8分)‎ 历史答案 ‎24—28 B D C C A 29—‎33 C A C C B 34—35 D A ‎【答案】‎ ‎40、(1)同:背景上,沿海居民贫困;战乱导致的社会动荡;‎ 规模上,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 来源上:移民主要来自东南沿海。(一点2分,四取三,共6分)‎ 异 ‎:背景上,中国古代下南洋活动主要由国内因素导致;中国近代下南洋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南洋诸国移民政策的影响;(3分)政策上,古代下南洋活动长期被政府禁止;近代时期,政府对下南洋活动的政策由禁止变为允许;(3分)性质上:古代下南洋属于非法活动;近代下南洋活动由非法变为合法。(3分)‎ ‎(2)中国: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传播;缓解了中国内地的人口压力;东南亚:有利于东南亚各国的开发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融合。(一点2分,5点10分)‎ ‎41、示例一:‎ 观点: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2分)‎ 论证: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问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开始。随后在棉纺织领域出现了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领域的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制造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社会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英国的工业革命随后开始向外扩展,带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力。‎ ‎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1分)‎ 示例二:‎ 观点:工业革命以其绝对优势把亚非拉国家逐步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把世界连结为密切联系的整体。(2分)‎ 示例三 观点: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化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抗,造成了全球的裂变。(2分)‎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5、(1)背景:杂费或赋税繁多;官员贪污腐败。(2分)‎ 内容:火耗合法化或“耗羡归公”;严格控制耗羡率或火耗;多征或贪污的重治;养廉银数额丰厚。(6分)‎ ‎(2)特点:新法把澄清吏治和整顿赋税结合起来。(2分)‎ 评价: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实施使官场贪污腐化之风有所收敛;使吏治稍得澄清;国家和百姓两头获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可谓一举数得。但封建时代,要想通过重金 “养廉”、根治贪污腐败当然是不可能成功的。(5分)‎ ‎46、(1)英国革命期间,霍布斯反对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革命辩护;君主复辟期间,霍布斯维护君主专制,为斯图亚特王朝辩护。(6分)‎ ‎(2)原因:前期:欧洲自然科学的进步;克伦威尔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 后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9分)‎ ‎47、(1)政治: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南非殖民霸权;‎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资本输出/英国国内工业设备陈旧而且落后,发展速度缓慢/;‎ 军事:英国拥有散布世界各地的领地、附属国和殖民地,日益受到法、俄、美、德、日等新老强国的挑战;‎ 外交方面,英国在19世纪推行“光荣孤立”外交政策/1891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的续约以及 1894 年法俄同盟的缔结。(政治、经济、军事、外交 四取三,每点2分)‎ ‎(2)特点:借鉴外国经验(社会制度、立法)、多层次改革(外交军事内政)、转变传统观念。(每点1分,共3分)‎ 影响:外交上:加入协约国(1904英法 1907英俄)/(902《英日同盟协定 》;(2分)‎ 军事上:武器、军队、作战方式改革;(2分) ‎ 政治上:提升社会福利/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借鉴外国经验。(2分)‎ ‎48、(1)中国古代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巩固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康熙帝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充满兴趣并认真加以吸收和利用。(7分)‎ ‎(2)原因:中西礼仪之争的激化;康熙对在华传教士的猜疑不断增长;康熙帝认为在华传教士的活动会影响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帝仍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对西方文化存在猜疑和不信任。(8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