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 )①烧骨 ②石器 ③洞穴中的灰烬 ④骨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歌谣“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 山顶洞人 B. 半坡居民 C. 河姆渡居民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3.河姆渡人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虫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式样是( )
A. 洞穴 B. 半地穴式房屋 C. 搭上草棚的水井 D. 干栏式房屋
4.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会建造房屋 B. 能制作陶器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能饲养家禽家畜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如图)。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24
A. 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 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 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D. 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6.《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日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7.《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 牧野之战 B. 春秋争霸 C. 楚汉之争 D. 官渡之战
8.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那么魏、鲁、韩等氏应是( )
A. 以排行为氏 B. 以所居地名为氏 C. 以封地(国)为氏 D. 以祖先名字为氏
9.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阳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A. 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 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
C. 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 D. 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
10.《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 商君在秦国的改革失败了 B.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24
C.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11.学了某课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
1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
A. 以法治国 B. “仁政”治国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13.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右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确立了皇帝称号
③统一了度量衡 ④开凿了灵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A. 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 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24
C. 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15.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习李新政的亮点之一是反腐力度的加强,提出“打老虎,也打苍蝇”,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 )
A. 丛相 B. 刺史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16.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削弱中央军事力量 B. 增强地方军事权力 C. 皇帝总揽军政大权 D. 丞相、太尉职位合一
17.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郡县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秦朝 C. 夏朝 D. 商朝
18.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曹操 D. 孝文帝
19.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宫,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实行冶铁官营 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20.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24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漠北的道路
21.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 发明了造纸术 B. 改进了造纸术 C. 发明了火药 D. 发明了印刷术
22.某班同学相约寒假一起去看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他们应该去( )
A.河南洛阳白马寺
B.山东曲阜孔庙
C.四川成都青城山
D.福建泉州老君像
2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县( )
A. B. C. D.
24.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中有旬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5.帝日:“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陛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帝”的改革措施是( )
A. 用汉姓 B. 穿汉服 C. 说汉话 D. 与汉族通婚
24
26.《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 B. 自然条件优越 C. 劳动力充足 D. 技术先进
27.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 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的人,他是( )
A. 贾思勰 B. 钟繇 C. 刘徽 D. 祖冲之
28.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置于座侧,朝夕观赏”。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 B.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C. 《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D. 《兰亭集序》创作于唐朝
29.如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商朝、秦朝、三国 B. 春秋、战国、隋朝 C. 商朝、秦朝、唐朝 D. 春秋、战国、三国
30.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问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二、非选择题
24
31.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蓦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材料四: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四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哪则材料更可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
32.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4
材料二: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24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33.汲取历史的智慧。历史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足迹,指点着前进的航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材料四: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创立了什么制度?汉武帝为实现“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了什么措施?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图中AE两处汉代地名是什么?为加强对C处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北魏是汉化先行者”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今天的中国发展可以汲取哪些历史智慧?
24
24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C
【考点】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①烧骨反映了北京人用火的状况,符合题意。
②石器不能反映北京人用火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③洞穴中的灰烬反映了北京人用火的状况,符合题意。
④骨针不能反映北京人用火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人用火的证据。
2.【答案】C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 ,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
A项山顶洞人没有过上定居的生活,与歌谣中的“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等,与歌谣中的“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居民位于浙江余姚,属于长江流域,与歌谣中的“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相符,符合题意。
D项大汶口原始居民没有过上定居的生活,与歌谣中的“骨耜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
3.【答案】D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24
【解析】【分析】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
A项洞穴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会建造房屋。
B项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不符合题意。
C项搭上草棚的水井不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不符合题意。
D项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
4.【答案】C
【考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史实的识记。题目考查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依据SUOXUEZHISHI “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围栏,饲养猪、狗等家畜。”依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可知,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故选C。
5.【答案】C
【考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而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
A项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不是两岸人民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不是两岸人民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是两岸人民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不是两岸人民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
6.【答案】A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当时周武王封姜子牙在营丘建国,即后来的齐国。
24
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
B项郡县制实行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制开始实行与隋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行省制实行于元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7.【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链接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采纳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8.【答案】C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他们以自己的封地为姓氏。
A项以排行为氏,不符合题意。
B项以所居地名为氏,不符合题意。
C项以封地(国)为氏,符合题意。
D项以祖先名字为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9.【答案】D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公元前350年” 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A项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B项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
24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C项他因才能出众,被国君赏识,直接派到某县任职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D项后来,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大富翁,根据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不可能发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10.【答案】D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联系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故说明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
A项商君在秦国的改革失败了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从材料中可以体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1.【答案】A
【考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说法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符合题意。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说法错误,儒家主张“爱人”,不符合题意。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说法错误,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不符合题意。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说法正确,法家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题意。
24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
12.【答案】B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用“仁政”治国,实行轻徭薄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B项“仁政”治国是孟子的思想,符合题意。
C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孟子的思想。
13.【答案】A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并确立了皇帝称号,由“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是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未提及开凿了灵渠。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4.【答案】D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朝为巩固统一,统一了文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以后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
A项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只是文字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和汉文字是统一的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只是文字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和汉文字是统一的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只是文字的书写材料发生了变化,和汉文字是统一的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是文字统一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字统一的原因。
24
15.【答案】D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
A项丛相,不符合题意。
B项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不符合题意。
C项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不符合题意。
D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6.【答案】C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央集权制,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监察,秦始皇为了亲自指控军权,没有设置太尉。
A项削弱中央军事力量不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增强地方军事权力不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皇帝总揽军政大权不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丞相、太尉职位合一不是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7.【答案】B
【考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奴隶社会是分封制下形成许多的诸侯国。封建社会实行了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材料中的封建时代特指中国的奴隶社会即“封邦建国”,形成许多的诸侯国。
A项西周属于“封建时代”,不符合题意。
B项秦朝属于“郡县时代”,符合题意。
C项夏朝不属于“郡县时代”,不符合题意。
D项商朝不属于“郡县时代”,不符合题意。
24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8.【答案】B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为了推进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排斥儒家学说,不符合题意。
B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符合题意。
C项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在汉武帝之后,不符合题意。
D项孝文帝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在汉武帝之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儒家学说创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命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不符合统治者统一的需要,不被重用,秦朝建立后遭到了焚书坑儒的命运,到西汉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政治经济都实现了大一统,思想方面也要大一统,儒生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欣然接受,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并一直延续下来。
19.【答案】A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设置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等信息,结合汉代盐铁官营的政策,可知汉朝实行冶铁官营。
A项实行冶铁官营,符合题意。
B项铁官代行地方政务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铁器成为官方专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B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
24
【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准确识记。
21.【答案】B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我国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阅读题文,关键词有“蔡伦宫 ”、“蔡伦博物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是东汉人,杰出贡献是改进造纸术,据题意要求,选项中B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我国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2.【答案】A
【考点】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解析】【分析】河南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A项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符合题意。
B项山东曲阜孔庙是纪念儒家创始人孔子而建,不符合题意。
C项属道教四川成都青城山,不符合题意。
D项属道教福建泉州老君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的相关知识。
23.【答案】B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A项曹操不在三国鼎立局面之列,魏国是曹丕建立的,不符合题意。
B项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符合题意。
C项袁绍和曹操都不在三国鼎立局面之列,不符合题意。
D项司马炎和刘禅都不在三国鼎立局面之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局面。
24.【答案】D
24
【考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项长平之战发生在260年,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不符合题意。
B项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此战中,刘邦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不符合题意。
C项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战役,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不符合题意。
D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的影响。
25.【答案】C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语音不听仍旧……”可见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一:说汉话。
A项用汉姓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穿汉服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说汉话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在材料中可以体现,符合题意。
D项与汉族通婚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6.【答案】A
【考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材料意思是说:世道太平,没有战争、灾难,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是一个丰和年,老百姓各自的安身之处和谋生之技都是满意和乐意的,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并通过码头运送出去贸易,每家每户都能自己通过自己劳动所得而提供所需的生活用品,能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A项社会稳定是题干中材料所说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自然条件优越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中所体现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24
C项劳动力充足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中所体现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技术先进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中所体现的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7.【答案】D
【考点】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
A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
B钟繇是曹魏时的书法家;
C刘徽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他求得的圆周率为3.1416;
D祖冲之是南朝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在数学上运用刘徽的方法,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第七位。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D
【考点】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书圣”王羲之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代表作《兰亭序》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
A项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从题干中可以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兰亭集序》创作于唐朝说法错误,《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羲之的识记能力及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9.【答案】A
【考点】秦灭六国,三国鼎立,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所以图中①②③
24
代表的朝代分别是商朝、秦朝、三国。
A项商朝、秦朝、三国,符合题意。
B项春秋、战国、隋朝,不符合题意。
C项商朝、秦朝、唐朝,不符合题意。
D项春秋、战国、三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历史朝代。
30.【答案】B
【考点】历史时间计算,西汉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2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
A项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B项公元前3世纪末,符合题意。
C项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项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时间计算方法。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寻访金人的名号。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材料一更可信。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昌盛的秦汉文化,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及《史记》的相关知识。汉武帝时,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西汉时期司马迁著有《史记》一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主要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意义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24
可见材料二认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访金人的名号。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三中的“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可看出墓主人喜好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本题考查认识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不可能是为了寻访金人的名号,所以材料一更可信。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寻访金人的名号。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材料一更可信。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张骞通西域等相关知识。
32.【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齐国。楚国。
(3)商鞅变法。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 奖励耕织、垦荒。③ 奖励军功;④ 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⑤ 推行县制;⑥ 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备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考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铁制农具,到了战国,铁制农具广泛推广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牛耕与铁犁结合,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兴起。
(2)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战国七雄位置口诀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所以战国七雄中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面是楚国。
(3)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 奖励耕织、垦荒。③ 奖励军功;④ 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⑤ 推行县制;⑥
24
统一度量衡。变法的主要作用是: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备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及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1)铁农具和牛耕。地主阶级。
(2)齐国。楚国。
(3)商鞅变法。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 奖励耕织、垦荒。③ 奖励军功;④ 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⑤ 推行县制;⑥ 统一度量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以后兼备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4)百家争鸣。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33.【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开辟了丝绸之路。统一。逐渐走向君主专制。
(2)长安。大秦。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5)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巩固统一,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统一王朝。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古罗马)。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本题考查“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中的“……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可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24
(4)本题考查。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5)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故答案为:(1)中央集权制度。开辟了丝绸之路。统一。逐渐走向君主专制。
(2)长安。大秦。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5)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等相关知识。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