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年春季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元朝人胡三省说,(魏、赵、韩)“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周)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奖奸名犯分之臣也。”他认为,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这一年开始记述,就是为了要借此告诫后人不可不谨守纲常名份。由材料可知,胡三省认为,若要杜绝“三家分晋”的重演,最好的做法是( )
A.诛杀三卿 B.谨守周礼
C.让周王室强大 D.不认可三家分晋
2、《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由此可知,谥号即有善谥,也有恶谥。天子、皇帝死后都会有谥号,通常是由礼官议上。秦始皇说“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也”,取消了谥法。秦始皇废谥法,实质上是为了( )
A.捍卫专制皇权 B.维护宗法制传统
B.遵守传统礼乐制度 D.神化皇权
3、史载:“汉初先则有异姓封王,继则封王惟限于同姓,又次则诸王惟得衣租食税,同于富人;自景、武而下逮东汉……诸封王惟食邑而已。”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汉王朝没有彻底废除封国制
D.在汉武帝之前汉王朝已在着手解决王国问题
4、史载:贞观三年,太宗谓群臣日:“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得论议。比来(近来)但睹顺从,不闻违异。但行文书,谁不可为!”这表明唐太宗( )
A.愿意让中书门下制衡皇权
B.乐见大臣协理朝政
C.意在加强皇权
D.批评权臣揽权
5、《蔡忠惠公文集·论兵十事》:“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作者的主旨是( )
A.该制度根除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
B.北宋制度创新分散了相权
C.中央权力过度分散
D.需要进一步加强皇权
6、汉武帝为预防嗣皇帝幼小招致皇太后干预朝政,在临死前先将太子母后赐死,结果成就了汉昭帝日后政绩;洪武十七年,明太祖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以预防太监干预政事,但后来明代太监预政,比任何朝代都厉害。这一不同是由于明代( )
A.皇权被削弱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太监比外戚更能干 D.太监与内阁内外勾结
7、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
级。柏拉图在《法律篇》还提出了“混合政体”。他认为这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性,民主政体的自由。据材料可知,柏拉图最欣赏的政体可能是( )
A.雅典的直接民主 B.美国式民主政体
C.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式君主立宪政体
8、庇西特拉图(约公元前600-前527年)成为雅典的第一位僭主(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其执政的总体倾向是支持平民与氏族贵族开展斗争,并继续推行梭伦立法,“很少变更”。这本质上说明( )
A.庇西特拉图在本质上是一位民主捍卫者
B.庇西特拉图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
C.庇西特拉图时代确立了民主政治
D.雅典民主潮流不可阻挡
9、《十二铜表法》第一表有下述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根本上是为了(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限制贵族的司法特权
D.保护平民的利益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其下述规定中体现了共和派意图的是( )
A.参议院议员任期九年
B.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C.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D.参议院可否决众议院议案
11、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下列哪项是违宪的( )
A.总统是国家权力的重心 B.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
C.以法官身份出任司法部长 D.总统提名联邦法院的法官
12、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同意。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
A.议会根本不可能制约宰相 B.民主改革略有小成
C.议会开始获取立法权 D.军国主义传统浓厚
13、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性质不同的是( )
A. B.
C. D.
14、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我们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人希望吸引更多中国人与之贸易
B.该条款对中国有重大利益
C.清政府的关税收入会减少
D.中国与英国在利益上实现了双赢
15、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6、瓦德西在1901年说:“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材料表明瓦德西对列强瓜分中国一事的态度是( )
A.当时是一个千载难得的瓜分时机
B.中国人尤其是义和团的抵抗使得瓜分成为不可能
C.由于美国反对,瓜分成为不可能
D.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瓜分不可行
17、近代中国对外条约某款规定: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己与诸国全权大臣合同商定,其碑由各该国使馆督建,并由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京师一带,每处一万两,外省每处五千两。列强提出该款目的在于( )
A.削弱中国人的反帝意志 B.侮辱中国人
C.为各国洗刷耻辱 D.追究清政府的战争责任
18、著名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到剥削的痛苦。对该学者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无意发展资本主义
B.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不足
C.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救亡
D.辛亥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19、钱穆《国史大纲》:“庚子之变,东南各督抚不奉朝命,相约保疆,超然事外;辛亥革命,各省宣布独立。”这些史实说明当时( )
A.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受到严重冲击
B.中国已经半殖民地化
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已经出现军阀割据
20、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
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己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意在强调( )
A.没有代表民意的机关是一种社会变态
B.学生的爱国热情应当受到鼓励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干政是不正常的事,不应该无条件支持
21、下面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内容中,反映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的是( )
A.“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C.“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2、“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这两段话所指的是( )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3、毛泽东曾致信蒋介石:“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戢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此次,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
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据内容可推知该信写于( )
A.淞沪会战期间 B.太原会战期间
C.武汉会战期间 D.徐州会战期间
24、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该诗反映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在于( )
A.尽快结束党争,争取国内和平 B.推翻蒋介石集团
C.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D.平息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
25、毛泽东某年讲话:“我军……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下列行动体现了其作战意图的是( )
A. B.
C. D.
卷II(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中西历史上政治变革时有发生,对比阅读,常有新得。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材料二 唐初,战功是选拔丞相的主要途径,从武则天统治直到终唐之世,科举制度,特别是进士科逐步成为主要途径。通过科举取士,经过吏治考试任官,再历经州、县,台省任职的锻炼考验,具备决断军国大事的才能和智慧,方可寻用为相。入相之后,皇帝定期亲判其考课,评有等第。
材料三 于是两个奥古尔尼提出议案:认为鉴于当时只有四名占卜官和四名大祭司,希望增加祭司人员,增选四名大祭司五名占卜官,全部自平民中增选。…这增选平民祭司的建议,在贵族中造成的恼怒几乎和当初他们看到执政官职位被开放时一样。然而他们的反对并不很强烈。因为他们在这种斗争中已习惯于败北,并且看到他们的对手在力求达到这最高荣誉时,已不像以前,对获胜很没把握了。
——《奥古尔尼法案》(公元前300年),引自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析当时授爵选相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变化。(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罗马贵族“反对并不很强烈”?(4分)
(3)三则材料反映了中西方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什么共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予以说明。(4分)
27、完善法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历史上的修法给我们现实无疑有重大借鉴意义。读下述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1690年3-4月,英国议会的《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694年的《三年法案》限制了国王召集、解散议会的随意性;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资产阶级对王权的控制。同时又规定,国王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无权赦免议会弹劾的案件,这就意味着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即司法独立。
材料二 关于总统的任期,美国宪法只规定“任期四年”(第二条第一款),至于可否连任则只字未提。实际上为总统终身制留下了余地。独立之初,华盛顿威望极高,甚至有被神化的倾向。1789年,他以全票当选合众国第一任总统,4年后再次当选。1796年9月17日,在第二届任满前5个多月,华盛顿发表了《告别词》,申明不再寻求第三届总统连任的决心,从而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确立了总统任职不超过两届的先例,并成为传统,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40年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打破。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章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第七章“附则”,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通过的系列法案对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有何意义。(6分)
(2)读材料二,谈谈你对华盛顿拒绝三连任的看法。(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初年的参议院与美国有何不同。(4分)
(4)综合三则材料在民主建设方面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4分)
28、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经意间,历史常会照进现实。读网络资讯,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9月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十次一年一度“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东京发布。调查结果显示:中日双方相互好感度有升有降,总体难言乐观:两国民众看重民间对话和交流对改善中日关系作用。
材料二 “日本人民提到1945年的时候,往往说是战争结束了,而不是我们战败了。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已经忘了当年日本战败的事情。”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本泽二郎如是说。
——《专家访谈:“终战”面纱遮不住“战败”事实》,2014年9月3日,新华网
材料三 《刘亚洲谈甲午战争:是民族之哀同时还是民族之幸》:甲午战争中国败了,却是凤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辉煌;日本胜了,却在胜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2014年4月14日,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中日关系“总体难言乐观”的原因?(4分)
(2)请对材料三中刘将军观点予以说明。(10分)
答案与解析:
1、 B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此王法必诛也”“借此告诫后人不可不谨守纲常名分”,说明胡三省认为,杜绝三家分晋的重演,最好的做法就是要谨守周礼,故选B项。容易错选C项(让周王室强大),并非材料主旨所在,排除。
2、A
3、A 否定式选择题,变为肯定式选择求解。根据材料信息,B、C、D三项是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主要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故A项(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读错误,符合题意,入选。
4、B 解读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唐太宗希望中书、门下等中枢机构官员积极建言献策,而非简单顺从。可见唐太宗乐见大臣协理朝政,故选B 项。A项错在“制衡”, C项不符题意,D项与实不符,排除。
5、C 材料主要涉及北宋初年兵制改革。A项错在“根除”,B、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指出北宋兵制改革,中书、枢密院、管军将帅、三司等诸多部门参与其中,造成各种弊端,均与中央权力过度分散有关,故选C项。
6、B 明朝其所以出现宦官专权的严重局面,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密切相关。君主专制的本质在于皇权至高无上、皇权独揽,缺乏正常权力运作模式,造成宦官专权等各种政治腐败,故选B项。
7、D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可以被继承,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混合政体为最好最稳定的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行,民主政体的自由。这些信息表明柏拉图最欣赏的政体是后来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故选D项。柏拉图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排除A项。“君主政体”与美国式民主政体不符,排除容易错选的B项。
8、D
9、A 题干强调根本目的,运用阶级分析法求解。《十二铜表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A项。《十二铜表法》第一表内容为“传唤”,第二表内容为“审理”,第三表内容为“执行”……第一表内容
无法表达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限制贵族的司法特权,排除容易错选的B、C两项。
10、C
11、C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C项以法官身份出任司法部长,不符合这一原则,符合题意,故选C项。
12、B
13、D 题干要求解答“性质不同”,涉及判定的标准问题(由革命的任务或者对象判定而非其他)。A、B、C三项共同点为反封建,故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反对资产阶级统治,故为社会主义革命,明显不同于前面三个选项,故选D项。
14、A
15、B “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指传统的农民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所以面对反封建反侵略的特殊任务;“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指太平天国运动学习西方(《资政新篇》),却与农民运动的实践没有渊源关系,故选B项。不了解历史事件的整个背景与过程,容易错选A项。
16、D
17、A 材料所及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引文意思是,列强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墓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清朝政府支付修建费用,借此打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行为,削弱中国人民的反帝意志,故选A项。容易错选D项(追究清政府的战争责任),材料没有涉及如何处罚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清朝官员的问题,排除D项。
18、B 题干要求正确解读学者的观点。A项错在“无意发展”,C项错在“根本目的”,D项错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判断。材料反映孙中山看到西方政治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及其态度(提出“民生主义”对策),故选B项。
19、A 材料讲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时“东南互保”,辛亥革命时各省宣布独立,不听中央节制,表明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受到严重冲击,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或不符题旨,排除。
20、D 材料信息“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青年的学生界”“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 胡适既看到学生民主运动发生的原因,也对学生运动的谨慎态度,故选D项。容易错选C项(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C项不是胡适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21、B 题干要求解答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大革命的失败与中共重视基层民众革命、但是轻视甚至放弃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有关,故选B项。
22、D 题干“公元前后”“失败与成功”的信息说明长征在民主革命中的转折意义,符合题旨的选项为D项。容易错选B项(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B项只是遵义会议的意义,也不符合题目的主旨,排除。
23、C 简单的判别方式为1937.7+15=1938.10,与武汉会战时间接近,故选C项。其他选项在时间上不符合这一基本特征,排除。
24、A
25、C
26、(1)由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再到通过科举考试选相。(4分)战国时期与唐初,战争频繁,国家需要优秀的军事人才,故而重视军功;而到武则天之后随着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综合素质高的官员就成国家所需,故而倚重科举选相;军功授爵与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垄断,有利平民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将选官用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每小点 2分,答任意三点给 6 分)
(2)罗马共和国公元前 5 世纪的斗争中,贵族不得不向平民让步,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此后贵族们已经习惯于失败;(2分)而从本质上来讲,让平民更多地参与政权,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分)
(3)共同现象: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平民阶层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国家政权日益开放。(2 分)这一做法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的长治久安;为了更好的维系统治,制度应适时调整。(任一点即可得 2 分,最多也只能得 2 分,其他合理答案同样给分)
27、(1)议会通过系列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逐步实现了立法、行政与司法的独立(2分);国王日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政体确立起来,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2 分);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 分)
(2)华盛顿拒绝三连任,确立了总统不得连任两届以上的惯例,为美国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其思想基础;惯例要得到真正的遵守还须经由立法予以明确化。(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3)美国参议院与众议院一起组成国会,执掌最高立法权,通过的法律长期有效(2分),而民国初年的参议院是非正式立法机构,在正式国会产生之前暂时代替国会掌握立法权,所通过的法案只能临时适用(2分)。
(4)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果须经由法制轨道得以确立巩固之;(2分)而法制的不断完善同样有助于民主进程。(2分)
28、(1)原因: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九一八事变与 1937 年的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 分)战后日本人缺乏对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拒不承认侵略历史,极力回避承担战争责任,引起了中国人民在内的广大受害亚洲国家和人民的不满。(2 分)
(2)甲午战争虽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但国人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先进的中国人展开了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最后选择以俄为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此走上了民族重新崛起之路,可谓是凤凰涅槃,本是战败的民族之哀,却变成重新崛起的起点(史实与论点相结合得 5 分,无相应史实得3分);而日本却因甲午战胜,牺牲中国利益,加快了近代崛起,初尝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将对外侵略扩张作为
基本国策,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最终陷入到了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深渊,成为世界公敌,二战中被反法西斯同盟击败,甲午胜利的幸事,变成了民族的失败之哀。(紧扣胜败转换进行论述,得5分,只有史实而没有论述,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