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许侯墓盆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上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文献与文物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5.据《明史》 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下变化表明
A.内成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26.《朱子大全》指出:“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27.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28.史载:公元前6世纪中叶,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将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分为4个城区部落和15(或16)个乡村部落,规定凡在地域部落登记入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一改革
A.汲取了雅典梭伦改革的精性 B.增强了罗马国家公民的力量
C.是罗马国家法制建设的开端 D.刺激了罗马国家的对外扩张
29.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欧洲宗教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英国光荣革命 D.法国启蒙运动
30. 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狱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A.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B.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31. 下面是芜湖1877年正式开关后历年贸易额的统计情况表(单位:海关两)。从中可以反这一反映出时期的芜湖
年份
输入额
输出额
总额
指数
1877年
1221013
365669
1586682
100
1878年
2624531
594945
3219476
203
1882年
2394364
1313150
3707514
240
1887年
3831213
2000027
5831240
369
1891年
4985648
5267405
10253053
646
1894年
5068450
5156030
10224480
641
1899年
9710544
10608352
20318896
1279
A.日益被卷入资木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C.进出口贸易额总体增长较缓慢 D.对外贸易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
32. 1913年,宋教仁在国民党宴会上说:“就吾党与民国政治之关系而言,不过昔日在海外呼号,今日能在国内活动,昔日专用激烈手段谋破坏,今日则用平和手段谋建设。”两天后,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身亡。这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党
A.从革命斗争向政治建设转型艰辛 B.倾向改组为四大阶级的革命联盟
C.仍属于进行“破坏”的革命政党 D.尝试用政治手段逼袁世凯退总统位
33. 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券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捉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奖教扼杀女性独立
34.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35. 1979年撤切尔夫人下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丛本税率从33%降到30%。 1981 -1987年,英国政府将l/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40. (25分)阅读材料,究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
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经济发展的区城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语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劝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某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未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
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钱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成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
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6分)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后,其在士大夫阶层中渐次流传开来.持有 此说的士大夫认为,西方学术文化虽有可取之处,但穷究其根源都是来自中国。出使欧洲四 国的薛福成在日记中依旧相信西学源于中国:“ 昔者宇宙尚无制作,中国圣人仰视俯察,而西 人渐效之。今者西人因中国圣人之制作而踵事增华,中国又何尝不可因之?” ⋯⋯洋务运动 邠 初期,冯桂芬在《校 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的论 断。从那时起,“ 中体西用” 思想的基本构架已经成型。
--摘编自季荣臣《论洋务派的“ 西学中源” 文化观》
材料二 洋务后期,一批通过亲身经历或各种媒介手段而较为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状况的新型知 识分子,逐步在洋务派中培育出来。以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钟天纬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人 士,在思想见解上已经开始明白办洋务的路数之不可恃,开始议论如何才能突破摹习西方器 物技艺框架、谋求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救国新方案。在文化观上,他们口口声声维护着“ 中 体”,实际上却把注意力投放到如何才能学习那个一向以为绝无可取之处的“ 西体” 上去。
--丁伟志《“ 中体西用” 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
(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中源”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薛福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对“西学”关注 点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6 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华盛顿会议中的“限制军备”问题,由美、英、日、法、意五个大国的代表组成全体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争论.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仅仅就海军中的主力舰一项,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例为5:5:3:1.75:1.75。1926年8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致函北京政府外交部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为“改革苛约”提供了“根据”,北京政府应于旧约期满时“声明作废”,“改订新约时”应根据“华府会议精神”“坚持平等原则”以“郑重国权”,“以刷新外交”。……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约定各国不在中国实行武力扩张,以武力威胁中国承认特权,美国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由于美国的牵制加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和日本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日本不敢疯狂地推行其大陆政策.
——摘编自曹学恩《民国外交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果。(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历时三个月,麦迪逊是带着一套宏大的制宪方案前来与会的……他草拟的“弗吉尼亚方案”成为会议上制定的新宪法的理论依据。他不同意汉密尔顿等极端联邦派的主张,而是主张建立一个能在中央与各州之间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确立司法部门的独立地位,并提出应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会议期间,麦迪逊对会议过程做了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为后人了解这次秘密会议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联邦宪法》于9月17日正式签署公布。
材料二 为了使新宪法在弗吉尼亚得到批准,应华盛顿的强烈要求,麦迪逊又参与了争取新宪法得到批准的运动,因为华盛顿看到,在弗吉尼亚反对宪法的势力相当强大。通过竞选,麦迪逊进入了弗吉尼亚州的批准会议,他不仅成了赞成批准一派的领袖,而且指导了会议辩论。经过极其激烈的斗争,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涛《隐蔽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麦迪逊成为美国“宪法之父”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辩论中麦迪逊为了让“宪法在弗吉尼亚得以批准”可能阐明的观点。(6分)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D
C
A
B
D
B
A
A
C
C
A
40.(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8分,每点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一点3分,两点5分)
41. 观点一:1 6至18世纪,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东亚(主要是中国),而非西欧。(4分)
赞同:①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这一时期西欧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西欧内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8分)
反对:①尽管中国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②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8分)
观点二: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中心是欧美地区。(4分)
赞同: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殖民扩张及科技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美先后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②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8分)
观点三:二战后至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欧美转向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4分)
赞同:①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滞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日益解体;②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8分)
反对:①二战后欧美经济尽管出现曲折发展,但欧美尤其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未丧失。欧美国家仍然主导着世界金融与贸易体系。②由于经济基础等历史原因,中、日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彻底改变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8分)
45.(1)设立村治学院,实行乡村自治;建立合作社;开展农村教育(一点2分,共6分)
(2)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建设;有利于中国农村的近代化。但相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背景和普遍贫穷的广大农村,不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本之路。(一点2分,四点8分,能一分为二认识加1分,共9分)
46.(1)内涵:西方先进的学术文化根源于中国。(3分)
影响:“西学中源”说可以减少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压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西学中源”说反映了晚清士人的民族文化自大心态,不利于思想界接受真正的西学。(6分)(2)变化:由关注西方的先进科技转向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原因:西方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薛福成等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局限性。(4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47.(15分)(1)成果:通过《五国海军条约》 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建造海军主力舰的权利,从而结束了英国海上霸主时代;通过《四国协定》 和《九国公约》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6 分)
(2)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热情和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急于武装霸占中国的侵略计划。(6分)
消极影响:使中国回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共同宰割的局面。(3分)
48.(1)原因:麦迪逊的制宪方案为制定新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麦迪逊反对极端主义,倡导理性主义,使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认同;麦迪逊是制宪会议的主要记录者;麦迪逊的努力使得《联邦宪法》得以正式签署公布。(9分,答出3点即可)
(2)观点:新宪法中联邦制优于邦联制,并且中央与各州之间存在一个层层分权的联邦体系;新宪法将会给国家带来安全、稳定和繁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