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16年高考信息题历史(二)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
A.孔孟的仁义之道 B.老子的辨证思想
C.韩非的重刑理论 D.墨子的非攻主张
25.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都城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6.《宋史·职官志》载:“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材料说明宋朝官制的特点是
A.重文轻武,官吏冗滥 B.二府三司,分权制衡
C.官与职殊,名与实分 D.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27.湖湘学统的代表人物王船山说:“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在这里,王船山
A.强调儒学与传统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
B.主张儒道互补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C.重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可撼动
D.借助传统宣扬托古改制的思想主张
28.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29.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流出上海
流入上海
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
123.9
182.8
+58.8
1930
109.2
142.5
+33.2
1931
111.7
166.7
+55.0
1932
160.9
19.8
-141.1
1933
103.9
26.2
-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据上表可知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30.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D.中国抗战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31.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
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32.当代政治学家乔•萨托利认为“民主”一词的“民”从词源学角度至少能归纳出6种解释:1.每一个人;2.庞大的许多人;3.较低的阶层;4.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5.绝对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6.有限多数原则所指的大多数人。据此分析,古希腊城邦公民的“民”应适用于
A.第1种解释 B.第3种解释 C.第5种解释 D.第6种解释
33.美国建国之父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表明他
A.主张扩大州政府的自冶权 B.认同权力制衡的立宪原则
C.肯定邦联制存在的合理性 D.警惕民主形成多数人暴政
34.1929年,斯大林认为集体农庄使“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对立将加速消除”。到1951年,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运动得到快速发展 B.集体农庄完全适合苏联的国情
C.农、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D.苏联的经济体制充满活力
35.1961年1月,肯尼迪总统第一次向参众两院做演讲时指出:“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的贸易赤字总额增加了将近110亿美元,国外美元持有者把它们转换成了黄金,数目如此之大,将导致我们近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流失。”这反映了
A.对欧援助导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处于劣势
C.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全面崩溃 D.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面前,先民们往往以不变应万变,消极地等待它们自生自灭。如在洪水面前只能祈求天神息怒,尽职的官员甚至跳入洪水,期望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天的怜悯。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先知先觉的人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找不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途径。特别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面前,生产更多的粮食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只能听之任之。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传统生存智慧与生态观》
材料二 狩猎是自古以来到处都存在的活动,而毛皮贸易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一项重要交易。但是,以往以生计为主的狩猎活动和毛皮交易市场的地方属性,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明显。近代以后,古老的狩猎活动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兽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给狩猎产品赋予了前殖民时代没有的新的经济价值”,而对野生动物制品的渴望驱使被称为“国际经济先驱”的商人和资本家们深入内陆,开拓边疆,对毛皮的追逐成为欧洲人在北美大陆四处扩张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毛皮贸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当地的狩猎者也被纳入殖民者的毛皮贸易网络之中。近代世界经济中的这项贸易具有典型的掠夺性,商人和捕猎者们在一个地方尽量捕猎,直到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为止,然后换一个地方。当19世纪的狩猎者开始使用对动物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装备以后,狩猎和毛皮
贸易对野生动物的掠夺性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猎人和商人们所考虑的是“最大数量的眼前收获,根本不去考虑怎样保存资源”。商业性的狩猎很快使相关的动物处于灭绝或濒危境地。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生态观的贡献与局限。(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然而越是集权,就越是糟糕。帝国历史的后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是丧权辱国,元是天怒人怨,明是萎靡不振,清是死气沉沉。所谓“康雍乾盛世”,不过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照,论气度,论胸襟,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因此这又是一个由强到弱、由盛到衰的过程。以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为标志,是“积强”。强到不能再强,崩溃。以澶渊之盟和辛丑条约为标志,是“积弱”。弱到不能再弱,瓦解。总之,帝国制度越是完善,越是成熟,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中关于帝国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请考生在45、46、47、48题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冬,清政府派罗振玉赴日本考察学务。罗振玉在日本参观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搜集了有关日本学校教育制度的各种章程和统计数字。清末还出现了不少翻译日本学制的刊物和书籍。1901年在上海诞生的《教育世界》,是我国近代刊行最早的专业教育杂志,其内容主要是翻译介绍外国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报道国内有关教育改革、新学制的建立等。由于大量日本学制资料在中国涌现,逐渐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早在1898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就向清廷建议:“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各量其力,皆立图书仪器馆。”
到了1902年,以模仿日本为主的新学制系统逐渐形成。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施行的全国统一的学制。“癸卯学制”在立学宗旨中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摘编自郭三娟《述评清末民初新学制对日本学制的模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学制模仿日本学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的学制改革。(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居正《中华革命党时代的回忆》
材料二 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以临吾民。试问政为何物?尚待于训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国民党人有何法宝,以善其后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机会,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训政之谬说,阻碍民治之进行。 ——《陈炯明集》下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关于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6分)
(2)指出材料一、二的分歧所在,并分析材料二的可取之处。(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原则的看法。(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蒋廷献《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工作”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肯定曾国藩有“伟大眼光”的用意及其历史观(7分)
永州市2016年高考信息题(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历史(文综)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C
A
D
C
B
C
D
B
A
D
40.(25分)
(1)贡献:先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理性的相对先进的生态观,有利于他们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局限: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这种生态观不可能上升到自觉的程度,因而不可避免存在消极的一面。(9分)
(2)早期的商人和殖民者所从事的掠夺活动;内陆探险活动的深入;工业革命产生的消极影响;商业性的狩猎活动频繁。(12分)
(3)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意识;进行全民环境保护安全的教育和宣传。(4分,言之有理即可)
41.(12分)
观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导致中国走向衰落。
评述:在政治上,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在经济上,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上,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45.(15分)
(1)落后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派人到日本实地考察;效法日本、改革教育、建立新学制的社会舆论的推动。(6分)
(2)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是有一定进步意义。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对于发展科学技术,适应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盲目地挪用外国经验,也使得清末民初学制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适应。(9分)
46.(15分)
(1)基本观点:以武力推翻专制统治;坚持主权在民;因民众民主素养的缺乏,需实施训政以过渡。(6分,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分歧:训政是否必要。(2分)可取之处:材料二主张的民主的实质在于民众自治,强调民众的政治素养和民主精神可以在具体的民主实践中得到培养,反对官僚和政治团体代治,这些都符合现代民主理念。(7分)
47.(15分)
(1)相同:都承认民族自决权;都主张贸易自由和公海航行自由;都主张国家间应自由平等;都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9分)
(2)看法:民族自决、自由平等、维护和平与自由贸易的主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世界人民的要求,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国际关系向健康方向发展。(6分)
48.(15分)
(1)特点:体现“中体西用”观;革新与守旧并举。(4分)
原因: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既主张接受西方文化,又希望恢复我国固有美德。(4分)
(2)用意: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对待中国文化。(4分)
历史观:历史是延续的,有传承,不能分割。(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