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2016届高三语文第四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达州2016届高三语文第四次适应性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川省达州中学高2016届第四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姓名、班级、考号与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2.客观题的作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3.主观题的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此区域外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 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1.B【解析】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B是“隐遁”的象征错,原文说“有隐遁之味”。选项B曲解文意。‎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2.B【解析】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B“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是对张孝祥和苏轼笔下意象的解读,而不是所有“扁舟”意象都有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选项混淆范围。‎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羁旅漂泊、摆脱束缚、仕途坎坷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3.A【解析】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A扁舟并没有“仕途坎坷”的象征意义,应是“失意隐居”。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谊,字子宜,一字宏父,平阳人。乾道八年进士,累官太常丞。孝宗临御久,事皆上决,执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惧顾望。谊谏曰:“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名乎?” 及论乐制,谊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上遽改容曰:“卿可谓不以官自惰矣。” 【徐谊,字子宜,又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多次升迁做到了太常丞。孝宗在位时间久,朝中事情都由皇帝决定,(朝臣)执政大多是奉旨行事,百官下属多半畏惧观望。徐谊进谏说:“像这样就是君主一天比一天圣明,臣下一天比一天愚蠢,陛下和谁共同创造功业声名呢?”等到谈论乐理制度,徐谊回答说:“宫调混乱就意味着荒淫,说明君主骄横;商调混乱就意味着倾险,说明臣僚败坏。”皇上立刻改换神情说:“你可以说是不因官职怠惰自己的人了。”】‎ 知徽州,陛辞,属光宗初受禅,谊奏:“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至郡,歙县有妻杀夫系狱,以五岁女为证,谊疑曰:“妇人能一掌致人死乎?”缓之未覆也。会郡究实税于庭,死者父母及弟在焉,乃言:“我子欠租久系,饥而大叫,役者批之,堕水死矣。”然后冤者得释,吏皆坐罪,阖郡以为神。【徐谊被委任为徽州知府,他向皇帝辞行,恰好光宗刚刚继位,徐谊上奏说:“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到郡上任,歙县上报有个人的妻子因杀夫被关在狱里,有年仅五岁的女儿作证。徐谊怀疑说:“妇女能一巴掌把人打死吗?”徐谊因此搁置此案未审查批复。适逢郡里在郡衙庭院究核实物税,死者的父母和弟弟都在,(父母)于是说:“我儿子因欠租被绑时间很久,饿得大叫,衙役打他的脸,掉在水里淹死了。”这之后蒙冤的人得到释放,相关官吏都判了罪。全郡的人都认为他神明。】‎ 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丞相留正不克用。【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丞相留正不能采纳徐谊建议。】‎ 孝宗崩,上不能丧。谊与少保吴琚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嘉王代祭。及将禫,正忧惧,仆于殿庭而去。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汝愚问策安出,谊曰:“此大事,非宪圣太后命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宪圣之戚也,同里蔡必胜与侂胄同在阁门,可因必胜招之。”侂胄至,汝愚以内禅议遣侂胄请于宪圣,侂胄因内侍达汝愚意,宪圣许之。【太上皇帝孝宗去世,光宗重病在身不能主持丧礼。徐谊和少保吴琚商议请太皇太后临朝,扶立嘉王代行祭礼。等到将要举行禫礼,留正忧虑恐惧,仆倒在宫廷而离开。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赵汝愚问有什么办法,徐谊说:“这是大事,非得到太皇太后的命令不可。而知阁门事韩侂胄是宪圣太后的亲戚,同乡蔡必胜和韩侂胄都在阁门任职,可以靠蔡必胜招致他。”韩侂胄来到,赵汝愚把內禅的建议派韩侂胄向宪圣请求,韩侂胄经由宦官传达了赵汝愚的意见,宪圣答应了他。】‎ 宁宗即位,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不听。【宁宗即位,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赵汝愚没接受他的意见。】‎ 汝愚雅器谊,除授建明多咨访,谊随事裨助,不避形迹,怨者始众。尝劝汝愚早退,汝愚亦自请。侂胄疑将排己,首谒谊,退束装,冀谊还谒,留之通殷勤,谊不往。【‎ 赵汝愚向来器重,授任官职提出建议时常常咨询他的意见,徐谊随时协助,(赵)不避讳显露形迹,怨恨的人开始增多。曾经劝赵汝愚早日抽身退步,赵汝愚自己也向皇上提出请求。韩侂胄怀疑自己将受排挤,,首先去拜见徐谊,回来之后整装等待,希望回访,好留下他表达深情厚谊,徐谊没有前往。】‎ 初,金攻庐、楚不下,留兵缀濠州以待和,时时钞掠,淮人大惊。谊昼夜拊循,益严备御。朝廷惧生事,移知隆兴府以卒,后谥忠文。【起初,金人没有攻下庐州、楚州,留住兵马在濠州等待议和,常常出来抢劫,淮州人大为惊恐。徐谊白天黑夜安抚他们,更加紧张备战准备抗击金人。朝廷害怕滋事,调任他为隆兴府知府而死,后谥号忠文。】‎ ‎(《宋史·列传一五六》)‎ ‎[注释] 觖:不满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4.D【解析】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5.A【解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 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伸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6.C【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选项时间错误。‎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谯”“济” “未之有”各1分,大意2分)‎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从不满变成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以”“望”“饱” 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赏析】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擅长于在秋天抒发自己的愁绪,即所谓的悲秋。这首词的作者亦不例外,他孤身一人于“东昌道中”,目睹的是秋景萧瑟,北雁南飞更使心情不佳,于是写下了这首《渔家傲》。   词作开首二句描绘的是远近之景:近处,一阵秋雨过后,萋萋的野草又呈现出一片碧青色;抬眼远望,但见远山一片青翠,山顶正积着一层如棉絮般的白色晴云。这是由苏轼的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新城道中》)衍化而来。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和感情。《新城道中》写的是春天久雨后的晴朗,透露了欢快情绪;本词写的却是秋雨后的凄清,流露的是凄苦之情。“午睡觉来愁似织”,表明前两句是作者午睡醒来可见之景,“愁”,固然是由景色之凄清而引起,然而“愁”到“似织”,总是另有原因吧。“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点明题目中的“道中”是水路。东昌,是清东昌府,在今山东聊城县境内,地处大运河中段。作者此时正孤身乘船在大运河上,又从词的下片得知,船正向北驶去。“帆直”,表明是顺风,船行甚速。作者是江南人,却孤身在北方,而且船还载着他继续北行,可见他是位羁旅行役者,官身不自主,“如织”的是思乡之愁。也许刚才在午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家乡,然而要真的使梦境成为现实,却似轻飘的游丝一般,欲飞无力。   下片开首二句继续描述两岸的所见景致,透过苍茫的烟水,依稀可辨的是古渡头和村落人家,陌上垂杨早已衰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一切更加撩拨着作者心中的思乡愁绪。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相似之处,不同是一写水路,一写陆路。他们都写出了“在天涯”“断肠人”的愁苦之情,恰在此时,一行雁阵向南飞去。本来这是天空中出现的自然情景,作者却有意将“雁南”“人北”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且连用两个“自”字,加强了语气,突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和面对此情此景时的难堪情态。这词以景作结:时间已是傍晚,萧瑟秋风阵阵吹过,飘落的荻花,铺满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江上浩浩渺渺,更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作者满腔愁绪与心事,都融于这萧瑟茫茫之中了。   “东昌道中”写的是从一天的中午到傍晚,乘船沿途所见所感,虽说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已不足新鲜,但皆出自真情实感,又能做到情景交融,亦不失为成功之作。‎ ‎8.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5分)‎ ‎8.“织”。(1分)“织”字化虚为实,用比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 ‎ 2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2分)‎ ‎9.词人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6分)‎ ‎9.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每点3分,答出两点并且有分析即可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2)《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 ”。‎ ‎(3)《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10.(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不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千叶瓶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懊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小说月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2)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后悔,懊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梳理,分清不同的时段,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有时没有关键的词语,要注意自己总结。如此题的时段为:“开始”“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最后”,关键的词语有“后悔”“懊悔”“他的脾气好多了”。‎ ‎(3)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分)‎ ‎(3)①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②如小说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与“他”的“大急”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③第⑥段通过妻子女儿的对话侧面表现“他”对“画叶子”一事的投入专注和“他”性格的改变,突出了反思之后“他”内心获得的平静、满足。( “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即可;“具体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语言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透过语言看人物的心理,注意分清人物的主次,如是主要人物就直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是次要人物,还要注意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此题“妻子”就是文中的次要人物,注意对主人公的侧面烘托作用。‎ ‎(4)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思想主题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对这篇小说进行赏析。(8分)‎ ‎(4)示例一: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专心画瓶→“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生活,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常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主人公的专注、投入。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说”2分;“分述”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 “手法”2分;“赏析”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示例三:①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 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答出一点给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解析】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可以分析开头、结尾的特征,行文或组织材料的特征等。艺术手法可以从对比、烘托、象征等角度分析。思想主题可以从深刻性和广泛性和讽诫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明确特征,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传记,完成(1)—(4)题(25分)‎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初中生,是他让其在清华算学系任职,又送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尽”。‎ 那是战乱烽火时代,但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 ‎——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他生在上海,父亲是旧式文人,让他从小读经史子集。他幼年已经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对跟朋友之间“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写在笔下:“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 ‎ 他讷于言,但一生都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1915年,他在清华上学的时候,成立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 ‎1918,他留学美国,后来在哈佛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实验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一年他23岁。‎ 他27岁回国,于清华执教,执教之严也是出名的,他的课给李政道的分数只是83。他允许这学生不听自己的课“因为你看的参考书比我的更高明”,但是“你的实验做的不认真,要扣去25分”‎ 他去世后多年,亲人发现他一直留着当年的那三张答卷,写在泛黄的昆明土纸上。‎ 他是清华物理系主任,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相当于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来作行政的工作。因为他把聘任第一流学者到清华任教列为头等大事。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 吴有训还只不过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资历年纪都不如他,他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1934年,他引荐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四年后,他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那时他正当盛年。‎ 冯秉铨毕业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的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他在1929年又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 他说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 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第一次有了这滚热得烫手的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 ‎1929年,他在一篇叫《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章里说“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宜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他终身未娶,唯与学生亲厚,当中有一人叫熊大缜。‎ ‎1938年,熊突然对他说要去冀中抗日。‎ 他明知这学生在河北没有依靠相熟的人,又没有政治经验,但是国难当头,他只能送他去,熊走后,他曾“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 他唯一能安慰的一点,是他能够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 看这书时,我才知道,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是来自熊所在的“技术研究社”的制造,而不是我们小时看的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 建国后他仍然当过一段时间清华的一把手,一直到1951年。‎ 八十年过去了,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让我这样的后代得以生活在一个浓荫蔽头的世界上,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 ‎(摘编自柴静《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相关链接]‎ ‎①1992年5月,叶企孙的老学生和老同事185人捐赠了几万元,成立“叶企孙奖”基金,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 ‎②晚年,叶企孙还作了许多科学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企孙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学习经史子集,以君子“慎独”之道要求自己,修身自省,始终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B.在那战乱烽火时代,叶企孙先生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他独到的眼光与开阔的胸襟。‎ C. 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期间,叶企孙先生把刚到校教书,资历年纪都不如他的普通教师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还高,后来又力主吴有训接替自己的理学院院长一职,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 D.抗战期间自己的得意门生熊大缜投身革命队伍,叶企孙先生积极支持他报效祖国的行动。他还想方设法在后方搜购军用物资,师生同心协力为反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 E.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中间部分又说到“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最后写到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叶企孙先生的存在”,旨在体现叶企孙先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1)(5分)DB (选D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E不得分。)‎ ‎【解析】A项,材料只说他父亲是旧式文人,看不出是“书香世家”,选项是妄加猜度;C 项,“这对他自己来说其实是一种牺牲”,曲解文意;E项,引文三句重点强调“我”以前不知道他的遗憾,以及对先生不为人知原因的反思。‎ ‎(2)文章记述的是叶企孙先生,作者却从李政道、华罗庚说起,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2)(6分)①李政道、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而他们的恩师叶企孙先生却不为人知,设置悬念,由此引出下文,启人思考;(2分)②突出体现了作为教育家的叶企孙先生的眼光及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2分)③李政道、华罗庚深情的话语既表明了先生善于培养人才,也表达了学生对先生的敬仰。(2分)‎ ‎【解析】这类题目考生往往会丢三落四,一般只想到结构上的作用,而忽略了内容的作用。比如本题,可能学生都能答到“引出下文”,却答不出引出下文的什么;更多的同学不会结合具体的内容体会段落的作用,不知道到文中找出写李政道和华罗庚的内容,在具体分析这些内容和下文的关系。遇到这样类型的题目,考生一定要耐下心来,回归文本找到内容,再概括内容,先看写了什么内容,再看内容本身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3)叶企孙先生的铜像终于矗立在清华校园里,表明后人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请结合材料,谈谈先生为人有哪些值得敬仰和纪念的珍贵品质。(6分)‎ ‎(3)(6分)①献身科学,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多年。晚年研究科学史,一些科学史研究论文迄今还是研究科学史的样板;②虚怀若谷,无私奉献,团结同事,聘请了一批优秀学者到清华物理系任教;③关爱学生,悉心教导,鼓励帮助,为学生成才铺路;④热爱祖国,在国难期间,用实际行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考生应先根据题干中的具体要求(比如是关于哪个方面的、哪个时期的)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再看有否作者或他人直接作出评价的词语,这样词语是可以拿来使用的,最后依据找到的内容进行概括。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注意分条陈述,陈述的时候要注意采取总分的形式。‎ ‎(4)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先生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4)(8分)①这是先生对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审视之后的觉悟。叶企孙先生生活的时代中国可谓内忧外患:外有列强侵略,遍地烽火;内则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先生痛感科学不兴,国家不强,民族难立。故有此深刻的认识。②这也是先生对中国科学界之同仁的激励与鞭策。在有人对我们民族研究科学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之时,先生并未轻言放弃,而是希望同仁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华民族是有无穷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这更是先生及几代科学家科学强国的美好愿景。在完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科学强国,实干兴邦已成共识。(答出前两点各得3分,答出第三点得2分)‎ ‎【解析】本题是考查句子的含义。此类题目的解决方法有: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对于本题中的这个句子,主要应采取语境分析法。考生一定要牢记一句话“以文解文”,文本是答案的来源。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再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的租赁模式下,也要警惕少数企业 ,打着租赁的旗号“自售自租”、通过低成本的制造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率利。‎ ‎②在中国奶业全面陷入危机的时候,贝因美董事长频繁发文,明指暗攻,赢得全国网民一片支持,这似乎有 的嫌疑。‎ ‎③近日,长春某门市房发生火灾,当消防人员正灭火时,一女子竟然 ,最后因行窃被警方带走调查。‎ A.顺手牵羊 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B. 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C.浑水摸鱼 趁火打劫 顺手牵羊 D. 趁火打劫 浑水摸鱼 顺手牵羊 ‎13.C 【解析】“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浑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顺手牵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 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都含有“趁混乱时机捞一把”的意义。但趁火打劫语义重;含有“乘人之危”的意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然而,PM2.5纳入标准并不意味万事大吉,从此民众不受微尘污染之害。“凶手”露出真容只是第一步,如何“缉凶”才是最关键的。‎ C.每年夏天,母亲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是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D.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正处在“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阶段,压力过大是容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14.B【解析】A“至少有……以上”矛盾;C暗换主语,后一句的主语应是“这道菜”;D成分赘余。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反腐战役中,已有超过18位省部级高官被处分,更有数目可观的司局级以上高管被查处严惩。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林的过往功臣, 。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A.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B.一旦涉足或正在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C.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老账新账一起算”‎ D.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 ‎15.D【解析】前文“退居山林的过往功臣”是曾经的腐败,排除A、B;再注意“新账老账”照应“正在或者曾经”,排除C,因此选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 ① 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 ② ,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 ③ 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16.①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②重在表现神似 ③夸张和变形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的前面是说“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所以第一处应该围绕着对生活的感悟来写;第②处,抓住后面的“而不是表现形似”这个句子,所以第二处应该从“而不是表现形似”的反面来论述;第③处,抓住前面的论述,重点抓“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这句话,这句话主要是说剪纸中最常用的手法,所第三处应该填手法。 ‎ ‎17. 阅读下面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6分)‎ ‎(1)根据图表内容,概括出一条结论。(不超过25字)(2分)‎ ‎ ‎ ‎(2)针对自主招生的现状,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每点不超过20字)(4分)‎ ‎① ‎ ‎② ‎ 参考答案:(1)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的“寒门学子”处于劣势。(意思基本符合即可)(2分)‎ ‎(2)示例:①要尽量增加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中的名额。②对农村的“寒门学子”可适当降分录取。③有必要采取多元的录取方式。(每点2 分,只需答2点,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的可酌情扣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企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小云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创意主题和设计方案,并邀请小宏、小腾两位同学参与相关事务。最终,小云领衔设计的参赛作品荣获了特等奖,获得3万元高额奖金。‎ 某报记者就奖金分配问题采访了他们。小云认为荣誉是三人集体合作的结果,表示要一起协商,合理分配奖金;小宏已决定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帮助小腾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小腾则建议大家把奖金都拿出来,设立创新驱动基金,以便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创新活动。‎ 对于三人的不同想法,如果你是老师、企业家或家长,你倾向于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小云的想法:小云认为荣誉是三人集体合作的结果,表示要一起协商,合理分配奖金。考生如果认同小云的方案,即“合理分配奖金”。这句话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所谓的“合理分配”是在三人内部合理分配;二是“合理分配”的基础是“集体成果”;三是“合理分配”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据贡献大小进行公平分配,这也是“公正”的内在要求。考生选择了这个点,应该在“集体协作”“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2.小宏的想法:小宏已决定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帮助小腾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是一种人性温暖的折射。值得注意的是,小宏仅仅是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从原则上讲,他并没有支配他人奖金的权利。如果考生选择了这个点,那就应该在“友善”“帮助”“爱心”这个原因上进行阐发。‎ ‎3.小腾的想法:小腾建议大家把奖金都拿出来,设立创新驱动基金,以便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创新活动。应该说,从社会意义上讲,小腾的方案更有价值。如果考生选择了这个点,那就应该在“鼓励创新”这个原因上进行阐发。‎ ‎4.“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把握写作核心对象。本材料的核心对象是“三人的不同想法”,所谓的“不同想法”,是“奖金分配问题”方面的不同想法。也就是说,核心话题是“奖金分配方案”,而集体协作、团队精神、友善、创新是“奖金分配方案”的原因层面的东西。如果考生不能就事(“分配”)来论述,只谈创新或协作,那就算是偏离题意了。‎ ‎5.身份驱动。不同的身份,代表着不同的视角,也代表着不同论证角度,狼卷提供了三个身份选择,就是驱动学生转换角色,懂得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就大大削弱了“泛泛而谈”“宿构套作”的可能性,考生必须结合具体身份来思辨和论述。如果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老师、企业家或家长),只是泛泛而谈,也属于偏离题意。‎ ‎6.“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材料中没有说“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少了常见的“更”字,考生只要能作出选择,写出自己的思考,就符合要求,并不一定要求要“权衡和对比”。‎ ‎1.预测理由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预测理由二:“创新”与“互联网+”的重大主题 ‎3.预测理由三:符合高考作文命制策略 ‎4.预测理由四: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