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大附中2016年高考生物七模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西北工大附中2016年高考生物七模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陕西省西北工大附中高考生物七模试卷 ‎ ‎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 ‎1.以下关于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较大的膜面积,有利于代谢高效进行 B.都需要以水作为代谢的原料 C.都含有DNA和RNA D.都能生成ATP并为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2.人体细胞某基因活化后能导致细胞凋亡,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该基因是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 B.该基因活化后其细胞周期缩短 C.该细胞一定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 D.细胞发生凋亡是有积极意义的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 B.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4.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随机交配,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与原物种相比已经进化成新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1990年,a基因的频率大幅下降导致该物种的丰富度减小 ‎5.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动物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碳(暗)反应 ‎6.菠萝蜜果实采后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峰值早于乙烯释放速率峰值 B.菠萝蜜果实细胞呼吸速率变化与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C.果实呼吸速率、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内源乙烯形成相关 D.图2说明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完全来源于淀粉水解 ‎ ‎ 二、非选择题:‎ ‎7.科学家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物质种类/膜的类别 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 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线粒体内膜 ‎76‎ ‎24‎ ‎0‎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0‎ ‎(1)生物膜系统是      .若要获取较为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      作为材料.‎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膜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      ,主要区别有:      .科学家将变形虫的细胞与小鼠肝细胞分别放入0.15%的K+溶液中相同时间后,再次测定K+浓度,发现放有小鼠肝细胞的 K+溶液浓度较高,从两种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考虑,原因是      .‎ ‎(3)对人体其他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糖类的含量基本接近8%,偶尔有个别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类大约只有2%,该细胞最有可能发生了      ,引起因素有      .‎ ‎(4)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 ‎8.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      (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      、      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      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      .‎ ‎9.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      .‎ ‎10.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及所在的团队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中实线方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如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mRNA通过      进入细胞质,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      、      、      等物质或结构的参与.‎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            和      基因.‎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      .‎ ‎(4)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占所比例为      .‎ ‎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食盐用量和      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 ‎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以下是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模式简图.‎ ‎(1)上图中过程①的完成采用的方法有:      ,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 ‎(2)过程④要用到的酶有      ,过程⑥采用的方法叫      .‎ 上图中的质粒本身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M、N两种限制酶(两种酶切割序列完全不同)切割位点.若用限制酶M和N切割,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得如下表.‎ 分子量(kb)‎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酶M ‎+‎ ‎+‎ ‎+‎ 酶N ‎+‎ ‎+‎ 酶M+酶N ‎+‎ ‎+‎ ‎+‎ ‎+‎ ‎+‎ 凝胶电泳结果(1kb=1000对碱基,+表示检测到该片段的存在 ‎(3)该质粒长度为      kb,在该质粒中,M酶与N酶的切割点分别有      、      个.‎ ‎(4)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 ‎(5)在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Ⅵ基因的      .‎ ‎ ‎ ‎2016年陕西省西北工大附中高考生物七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 ‎1.以下关于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较大的膜面积,有利于代谢高效进行 B.都需要以水作为代谢的原料 C.都含有DNA和RNA D.都能生成ATP并为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的内膜向内凹陷折叠扩大膜面积,叶绿体的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和RNA,是能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二者的反应都需要水参与;线粒体产生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产生的ATP用于光合作用.‎ ‎【解答】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较大的膜内面积,有利于提高代谢效率,A正确;‎ B、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都需要水分子参与,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和RNA,C正确;‎ D、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错误.‎ 故选:D.‎ ‎ ‎ ‎2.人体细胞某基因活化后能导致细胞凋亡,相关推测最合理的是(  )‎ A.该基因是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 B.该基因活化后其细胞周期缩短 C.该细胞一定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 D.细胞发生凋亡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解答】解:A、该基因是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A错误;‎ B、凋亡的细胞不再分裂,无细胞周期,B错误;‎ C、该细胞可能为生理性死亡的细胞等,不一定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C错误;‎ D、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发生凋亡是有积极意义的,D正确.‎ 故选:D.‎ ‎ ‎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 B.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后代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D.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A正确;‎ B、在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能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或YY的精子,因此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YY或XXX的后代,B错误;‎ 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所含染色体数目应该是4的整倍数,若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10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 D、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若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Y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B.‎ ‎ ‎ ‎4.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随机交配,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1950﹣1980年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1990年该生物与原物种相比已经进化成新物种 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1990年,a基因的频率大幅下降导致该物种的丰富度减小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由题图曲线可知,1960﹣198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发生变化,因此该种群发生进化,A错误;‎ B、1990年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产生新物种,B错误;‎ C、由题图可知,1960年,A的基因频率是0.4,a的基因频率是0.6,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4×0.6=48%,C正确;‎ D、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1990年.a基因频率很低,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因此物种丰富度不一定变化,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动物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碳(暗)反应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要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出发,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是叶绿体的类囊体上产生的,故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内,氧气仍可继续产生,A 错误;‎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秋天叶子变黄了,说明叶绿素分解,叶黄素没有分解,比例明显改变了,B 错误;‎ C、光合速率=有机物产量/光照时间.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光照时间短影响的不是光合速率.光合产量才与时间有关,C 错误;‎ D、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就只是ATP和NADPH.适宜条件下,因此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只要保证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和酶,也可完成碳反应,D 正确.‎ 故选:D.‎ ‎ ‎ ‎6.菠萝蜜果实采后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峰值早于乙烯释放速率峰值 B.菠萝蜜果实细胞呼吸速率变化与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C.果实呼吸速率、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内源乙烯形成相关 D.图2说明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完全来源于淀粉水解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可知: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峰值晚于乙烯释放速率峰值;分析图2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下降,据此答题.‎ ‎【解答】解:A、分析图1可知: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峰值晚于乙烯释放速率峰值,A错误;‎ B、分析图1可知:在采摘后的2﹣3天,呼吸速率逐渐上升,乙烯释放速率逐渐下降,B错误;‎ C、激素可以调节细胞代谢,果实呼吸速率、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内源乙烯形成相关,C正确;‎ D、分析图2: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先上升,后下降,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 ‎7.科学家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 物质种类/膜的类别 蛋白质(%)‎ 脂质(%)(主要是磷脂)‎ 糖类(%)‎ 变形虫细胞膜 ‎54‎ ‎42‎ ‎4‎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线粒体内膜 ‎76‎ ‎24‎ ‎0‎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0‎ ‎(1)生物膜系统是 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的总称 .若要获取较为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用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人红细胞 作为材料.‎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膜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 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磷脂) ,主要区别有: 细胞膜含有少量的糖类,而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没有糖类 .科学家将变形虫的细胞与小鼠肝细胞分别放入0.15%的K+溶液中相同时间后,再次测定K+浓度,发现放有小鼠肝细胞的 K+溶液浓度较高,从两种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考虑,原因是 小鼠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小于变形虫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 .‎ ‎(3)对人体其他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糖类的含量基本接近8%,偶尔有个别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类大约只有2%,该细胞最有可能发生了 癌变 ,引起因素有 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素 .‎ ‎(4)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原因是: 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和细胞膜的制备,梳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的总称,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用哺乳动物获取的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成分单一,因此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做实验材料.‎ ‎(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膜在化学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磷脂),主要区别有:细胞膜含有少量的糖类,而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没有糖类,细胞膜上有运输矿质离子的载体,将变形虫的细胞与小鼠肝细胞分别放入0.15%的K+溶液中相同时间后,再 次测定K+浓度,发现放有小鼠肝细胞的K+溶液浓度较高,从两种细胞的细胞膜成分考虑,原因是小鼠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小于变形虫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 ‎(3)癌变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引起癌变的因素有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素.‎ ‎(4)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故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含量较高.‎ 故答案为:‎ ‎(1)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的总称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人红细胞 ‎(2)都含有蛋白质和脂质(磷脂) 细胞膜含有少量的糖类,而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没有糖类 小鼠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小于变形虫细胞膜上运输K+的载体数量 ‎(3)癌变 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素 ‎(4)含有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 ‎ ‎8.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 不会 (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 HPO42﹣ 、 HCO3﹣ 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7.35﹣7.45 ;‎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 内流 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 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1)0.9%的NaCl溶液是成熟红细胞的等渗溶液,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形态不会改变.‎ ‎(2)Na+可与HPO42﹣、HCO3﹣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内流,产生兴奋.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故答案为:‎ ‎(1)不会 ‎(2)HPO42﹣ HCO3﹣ 7.35﹣7.45‎ ‎(3)内流 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 ‎ ‎9.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 食物链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减少 ,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增加 .‎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吸收营养物质 、 竞争光照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表格可知天然湖泊改为人工鱼塘后,只有浮游藻类植物种类增多,其它种类均减少;而养殖前的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养殖后鱼类的生物量最高.‎ 解决本题需从食物链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思考解决.‎ ‎【解答】解:(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改为人工鱼塘后,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食性鱼类,则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2)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从种间关系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与养殖植食性鱼类有关,另一方面与浮游藻类争夺阳光、养料有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生物量明显多于2007年生物量,主要原因与人工投饵输入大量的能量.‎ ‎(4)能量的传递是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类,与肉食性鱼类可以摄食鱼饵相比较,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来源减少,与植食性鱼类竞争减弱,植食性鱼类相对增多.‎ ‎(5)若是对湖泊进行生态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够吸收营养物质,并能与藻类竞争光照,因此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 ‎ ‎10.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及所在的团队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中实线 方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如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 ‎(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mRNA通过 核孔 进入细胞质,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 氨基酸 、 ATP 、 tRNA 等物质或结构的参与.‎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 ADS酶  基因 和 CYP71AV1酶 基因.‎ ‎(3)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 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固醇 .‎ ‎(4)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9 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AaBb×aaBb或AaBb×Aabb ,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占所比例为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实线方框中表示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青蒿素的合成需要FPP合成酶、ADS酶和CYP71AV1酶.虚线方框表示酵母细胞合成FPP合成酶及固醇的过程,酵母细胞只能合成FPP合成酶,不能合成ADS酶和CYP71AV1酶,因此其不能合成青蒿素.‎ ‎【解答】解:(1)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产生的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②是翻译过程,该过程需要的条件有: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tRNA、核糖体(场所)、酶等.‎ ‎(2)由图可知,酵母细胞能合成FPP合成酶,但不能合成ADS酶和CYP71AV1酶,即酵母细胞缺乏ADS酶基因和CYP71AV1酶基因.因此,要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ADS酶基因、CYP71AV1酶基因.(3)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了固醇,因此将相关基因导入酵母菌后,即使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 ‎(4)野生型青蒿白青秆(A)对紫红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3×3=9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即或,说明亲本的两对基因中,一对均为杂合子,另一对属于测交类型,因此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AaBb×Aabb;该F1代中紫红秆、分裂叶植株(aabb)占所比例为.‎ 故答案为:‎ ‎(1)核孔 氨基酸 ATP tRNA 核糖体 (三者中任填2个)‎ ‎(2)ADS酶基因 CYP71AV1酶基因 ‎(3)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固醇 ‎(4)9 AaBb×aaBb或AaBb×Aabb ‎ ‎ ‎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消毒杀菌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 .‎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无氧呼吸 的过程.‎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 、食盐用量和 腌制时间 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乳酸菌先增后减,其他杂菌逐渐减少 .‎ ‎【考点】制作泡莱.‎ ‎【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解答】解:(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要煮沸,其目的是消毒杀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 ‎(2)乳酸菌是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和腌制时间等.‎ ‎(4)泡菜制作过程中,由于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泡菜液逐渐变酸,随乳酸菌的数量增加,泡菜液的酸性增强,不耐酸的杂菌数量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消毒杀菌 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 ‎(2)无氧呼吸 ‎(3)温度 腌制时间 ‎(4)乳酸菌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 ‎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以下是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模式简图.‎ ‎(1)上图中过程①的完成采用的方法有: 用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 ,依据的生物学原理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2)过程④要用到的酶有 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过程⑥采用的方法叫 农杆菌转化法 .‎ 上图中的质粒本身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M、N两种限制酶(两种酶切割序列完全不同)切割位点.若用限制酶M和N切割,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得如下表.‎ 分子量(kb)‎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酶M ‎+‎ ‎+‎ ‎+‎ 酶N ‎+‎ ‎+‎ 酶M+酶N ‎+‎ ‎+‎ ‎+‎ ‎+‎ ‎+‎ 凝胶电泳结果(1kb=1000对碱基,+表示检测到该片段的存在 ‎(3)该质粒长度为 16 kb,在该质粒中,M酶与N酶的切割点分别有 3 、 2 个.‎ ‎(4)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 ‎(5)在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 RNA聚合酶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Ⅵ基因的 转录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Y表示杂交瘤细胞,结构甲表示基因表达载体,①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②过程表示杂交瘤细胞的培养,③过程表示提取信使RNA,④过程表示逆转录,⑤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⑥表示导入受体细胞.‎ ‎2、分析表格和审清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题干中提出,mtDNA是存在于人类细胞线粒体中双链闭合环状的DNA分子,因此限制酶在切割时,用酶M得到3个片段,则有3个切点,用酶N得到2个片段,则有2个切点.‎ ‎【解答】解:(1)上图中过程①过程表示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的方法有:用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依据的生物学原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过程④表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过程⑥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的方法叫农杆菌转化法.‎ ‎(3)该mtDNA为环状DNA,用酶M得到3个片段,则有3个切点,用酶N得到2个片段,则有2个切点.用酶N切割得到2个片段的长度分别为7和9,则该mtDNA的长度为16Kb.‎ ‎(4)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5)在表达载体中,启动子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Ⅵ基因的转录.‎ 故答案为:‎ ‎(1)①用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 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③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④农杆菌转化法 ‎(3)⑤16 ⑥3 ⑦2‎ ‎(4)⑧作为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5)⑨RNA聚合酶 ⑩转录 ‎ ‎ ‎2016年5月31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