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松江区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2016.5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他们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封建制度 B.种姓制度 C.门阀制度 D.奴隶制度
2.30岁的商人希米奥在“公民大会”上参与了重要事务的表决,会议结束后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希腊“古典时代” D. 希腊“古风时代”
3. 希罗多德在《历史》声明,他在处理各种演说词时“一方面尽量保持实际上所用词句的一般意义;同时使演说者说出我认为每个场合所要求他们说出的话来。”这说明
A《历史》中存在合乎情理的虚构 B 希罗多德在虚构写作《历史》
C《历史》中的演说是客观史料 D希罗多德不注重调查研究
4. 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我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欧洲一些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5. 河北古称燕赵大地,山东称齐鲁大地,浙江为吴越文化,这种称法源于
A.传说时期的禅让制 B.夏代的王位世袭制
C.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D.商代的内外服制
6.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
A.百家争鸣 B.商业繁荣
C.士的兴起 D.七国纷争
7.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形式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8.公元前后,在下图中这条要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
A.西汉帝国和古希腊 B.唐朝和天竺 C.西汉和古罗马帝国 D.元朝和意大利
9. 某校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10.“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汉武帝在巩固边疆方面的贡献是
A.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B.反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C.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管辖 D.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11.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遂达臻全盛。”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冶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这种情况凸现于
A.两汉 B.唐朝 C.宋代 D.明代
1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
A.秦汉 隋唐 B.秦汉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14.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衰机”指的是
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断了与世界的交流
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丧失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15.右图中的“?”应填
A. 孔孟之道
B. 两汉经学
C. 程朱理学
D. 托古改制
16.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16世纪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17. “春秋笔法”是作者往往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光荣革命 B.柏林墙 C.斯大林模式 D.十月革命
18.战争中诞生的美国,又不断通过战争“受益”,有一次战争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19.某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0.《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三大改造
21.“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据此理解戊戌变法的作用是
A. 促进思想启蒙 B.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挽救民族危亡 D.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22.这是一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A.反映了魏源抵学习西方,御外侮的决心
B.反映了曾国藩捍卫祖国领土的斗志
C.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23.服饰的变化往往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由图一到图二服饰的变化,反映了近代的中国社会
图一 三寸金莲 图二 近代新式旗袍
A. 日趋保守,缺乏活力 B. 禁锢人性,理学盛行
C. 日益自由,文明开化 D. 思想僵化,缺乏生机
24.“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毛泽东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5. “二战”期间,盟国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中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6.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世界相对的和平。这场特殊战争是指
A.南北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冷战
美国
27. 右面的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欧洲联盟的建立
28.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29. 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关贸总协定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亚太经合组织
30.中国政府承诺:“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4%降低到2005年的约10%,其中工业品由13%降至约9.3%。”这一承诺出现的背景是
A.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公元前594年,梭伦通过立法实施改革。他废除了以公民人身作抵押的债务,恢复其自由,推行以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奖励公民从事手工业、商业,以优惠条件吸引外籍工匠。他这样做
A.冲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血缘门第界限 B.提高中下层公民地位,推动工商业发展
C.外籍工匠有更多机会获得雅典公民身份 D.奠定日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
32. 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英国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美术品等。这两份不同礼物反映出中英两国最本质的差异是
A.英国的天文航海军事技术领先于中国 B.中国的传统丝织工艺品依然领先英国
C.资本主义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差异 D.中英两国在外交上已经建立密切联系
33. 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对此社会现象今人解读最为深刻的是
A.新式婚礼教堂举办,牧师主持,西式特点明显
B.新式婚礼废除了以往旧式婚礼的繁文缛节,更简单
C.婚礼仍未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束缚的倾向
D.西学东渐深入背景下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
34.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这一制度的特征?
A.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B.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以防止专制独裁
C.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制定的法律可以违背联邦的宪法和法律
D.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分权而治,州政府有相对的独立性
35. 据资料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实现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C.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已经在我国实现了基本的成功
D.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他们”
他们中有面包师、啤酒酿造者、裁缝、洗衣妇、鞋匠、厨师和各类代理商。他们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也有经营器材。他们拥有自己的小作坊,生产规模小,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身为中心独立从事经济活动,追求交换价值。由于劳动力人数有限,小作坊内部不具备分工的物质条件,他们大多数只能从事专一工序的劳动。当时的生产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传授、学习技艺的手段也十分落后,当时精通一门手艺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一旦学成便以此谋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手艺。
问题:(12分)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层的产生给当时历史带来的影响。(4分)
37.盛世外交
问题:(12分)
(1) 唐和清乾隆时期,当时西欧分别处于怎样的形势?(4分)
(2) 根据材料分析,从唐到清,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怎样的逆转?(8分)
38. 法德关系与欧洲稳定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以来,德法关系与欧洲大陆的稳定与否有着紧密的关系。结合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法德历史,论证这一观点。(12分)
39.一份调查问卷
1927年6月,潘光旦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问题: (14分)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40.竹枝词里的北京
1909
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写过《京华百二竹枝词》,用咏叹画出了首善之区的社会面面观。
其咏女学生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其咏报馆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注:《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
其咏刑场曰:当年弃市任观刑,今日行刑场筑成。新旧两般都有意,一教警众一文明。
其咏银行曰:但于国计民生便,善法何嫌仿外洋。储蓄交通均有益,巍然开设几银行。
其咏纸烟曰:贫富人人抽纸烟,每天至少几铜元。兰花潮味香无比,冷落当年万宝全。
其咏打球房曰:韩家潭里好排场,谁说高楼让外洋。请向报端看广告,北京初创打球房。
其咏前门外陕西巷饭店曰:莱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其咏马路曰: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
其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问题:(25分)
(1)该竹枝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如何?(4分)
(2)材料所述的竹枝词中,描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变化?(6分)
(3)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的?(15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D
C
A
C
C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A
A
C
D
A
B
A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C
B
C
D
B
A
C
B
3分
1分
1分
0分
31
D
A
B
C
32
C
A
B
D
33
D
A
B
C
34
D
A
B
C
35
B
A
D
C
36.(1)
水平1:基于材料的信息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8分)
·市民,他们中有“面包师、啤酒酿造者、裁缝、洗衣妇、鞋匠、厨师和各类代理商”,说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他们“独立从事经济活动,追求交换价值”,说明他们的经济活动以追求交换为目标,属于商品经济的属性;他们“大多数只能从事专一工序的劳动”,说明他们以某种技艺为谋生的手段。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判断理由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
水平1: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完整的说明。(4分)
·经济上,促进了手工业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利益诉求受到重视,开始参加等级代表会议,参与政治,促进了等级君主制的出现;文化上,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渴望世俗教育,推动了大学的产生。
水平2:做出的说明角度相对单一,只涉及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7. (1)答案1:清晰地表达出西欧的整体状况,4分
·唐时: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2分
·清乾隆时期:西欧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2分
答案2:只写出具体史实,得1分
·唐时:采邑改革、教权与王权二元政治、庄园制、封建等级制、基督教神学笼罩
·清乾隆时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启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德意志四分五裂
答案3:其他答案。(0分)
(2)答案l:归纳出逆转并根据材料分析。(8分)
·逆转:由宽容、开放走向保守、封闭。2分
·分析:其一,文化上,唐时文化开放,“允许外国人自由传教”,清朝不许“购买中国书籍”。其二,政治上,唐时允许外国人参与政治,法律地位平等,清朝推行防夷政策。其三,社会生活上,唐时对外国人宽容宽松,允许居住、通婚,清时对外国人严加限制,排斥的心态。(6分)
答案2:能够归纳出逆转,但表述不完整。(1分)
·逆转:唐时实行开放政策;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分
·分析:没有角度,只罗列简单史实。(3分)
答案3:·逆转:未能归纳出逆转。0分
·分析:有分析,但只罗列简单史实。(2—3分)
38.水平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10分)
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德法关系的历史史实来看,德法关系与欧洲大陆的稳定与否的确有着紧密的关系。德法关系和解之时,欧洲和平稳定。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德法关系紧张之时,欧洲笼罩在动荡战争的阴影之中。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因为法国的干涉引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就此德法矛盾埋下祸根。20世纪初,两国分别属于不同阵营,参与一战。一战结束后,法国主张严惩德国,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并最终引发了二战的爆发,直至法国沦陷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法关系和解之时,欧洲和平稳定。1950年舒曼计划公布,1951年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罗马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上述三机构合并,成立欧共体;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政治一体化取得历史性突破,决定成立欧盟,并发行欧元。这一切都与法德两国关系调整有关,有利于欧洲政治与经济的稳定。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较连贯(1分)
水平3:罗列史实(0分)
39.(1)
水平1:能从材料中分角度获取信息,并归纳准确。(8分)
从职业分布可知,受访者大部分为受过教育的知识人群;
从家庭观念来看,以宗族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受到冲击,强调个人自由的家庭观念兴起;
从婚姻观念来看,主张婚姻自主;
从妇女权利来看,男女平等观念日益被受访者接受。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或归纳不准确(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
水平1:能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分角度分析原因。(6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知识人群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
20世纪20年代又经过新文化五四运动的洗礼,思想解放
近代上海开风气之先的有利条件
水平2: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40.(1)
水平1:能从世界视角和中国视角准确地回答问题。(4分)
·从世界来看,20世纪初,工业文明实现了全球意义上的真正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影响中国社会;
从中国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实现王朝自救,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
水平2:仅罗列相关史实(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2)
水平1:能全面地不同角度,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完整。(任意三个角度,6分)
经济上,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产生,经济现代化开展;
政治(司法)上,由闹市砍头示众改为封闭刑场处决,行刑方式更趋文明化,革除陋俗,文明开化;
文化教育上,女子也可入学读书,报纸创办,开启民智,更加趋向平等自由化;
社会生活上,洋车、马路交通工具多样,服饰趋洋,娱乐方式多样,抽烟、打球、饮食等活动开展,趋于现代化。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充分,归纳不完整(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3)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4分)
水平1:能够从北京的社会变化中提出观点。(4分)
·“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是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缩影。
水平2:能依据材料仅就部分变化提出观点。(2分)
·北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
·北京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
评分项二:史实(4分)
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处的背景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
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
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
附:参考论文
“竹枝词里的北京社会”是近代中国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被迫融入现代化进程的结果。伴随着欧风美雨驰而东,西方的文明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然而,这样的现代化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变革的结果,究其本质,不过是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社会,清末新政羸弱的抗争带来的幻影,中国的现代化有待于政治制度、思想层面的深刻变革。
20世纪初,工业文明实现了全球意义上的真正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方工业社会的文明深刻影响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实现王朝自救,清政府实行清末新政,这一切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产生,经济现代化开展;政治(司法)上,由闹市砍头示众改为封闭刑场处决,行刑方式更趋文明化,革除陋俗,文明开化;文化教育上,女子也可入学读书,报纸创办,开启民智,更加趋向平等自由化;社会生活上,洋车、马路交通工具多样,服饰趋洋,娱乐方式多样,抽烟、打球、饮食等活动开展,趋于现代化。此时的北京社会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化的雏形。
然而,究其本质,作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这样的现代化仅仅浮于表面,并没有从深层次上展开。在政治上,传统的专制势力仍然强大,清末新政从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在思想上,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国内的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共和革命的思潮不断涌动,预示着更大的社会风暴即将到来。
综上所述,传统中国在20世纪初藩篱既失之后风雨难蔽难挡,外来的东西从四面八方源源而入。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等急速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富有传统色彩和国粹意味的北京社会在欧风美雨冲刷下更深刻地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