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2016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模拟测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016.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24.《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这里的“共和”指的是
A.最高统治权由多人共同掌握 B.多位大臣共同辅佐君王
C.君主与大臣共同掌握政权 D.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
25.考古发现,秦代出土的陶俑,马腿都是粗短的,躯干也比较短,脖子也短,能吃苦耐劳,但是速度不快,基本适合于挽犁用。后来,在甘肃省出土一座东汉时代的青铜奔马,形象矫健俊美,是一匹适合作战的良马。东汉马匹品种改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汉朝以后牛耕盛行,马匹不再用于挽犁
B.汉高祖采用和亲政策,汉匈之间行茶马贸易
C.汉武帝时开通西域,从大宛引进优良马种
D.东汉时击败北匈奴,匈奴的战马贡献皇帝
26.唐安史之乱期间,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西京长安,但依靠地方的抵抗最终平定了叛乱;1127年,金兵长驱南下,都城东京很快失守,全国统治瓦解,北宋灭亡。据此可知[来源:Z,xx,k.Com]
A.相比唐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有所削弱
B. 唐朝“守外虚内”的兵力部署原则优于北宋的“守内虚外”
C.相比北宋,唐朝面临的外敌比较弱小
D.唐朝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资源
27.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C.英国社会动荡需要商人力量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28.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 “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29.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 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 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
30.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31.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中国进出口税率水准变化(从价%)
年份
1928
1929[来源:Z|xx|k.Com]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进口税率
3.9
8.5
10.4
14.1
14.5
19.7
25.3
27.7
27.0
出口税率
2.7
3.6
4.0
3.4
3.5
3.8
4.6
3.6
3.5
A.南京国民政府重视保护民族经济 B.中国收回关税主权实现关税自主
C.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中国逐步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
32.希腊智者克里底亚提出:“当人们还不会安排生活,只象野兽一样听任暴力的支配之时,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之时,我想人们才诉诸惩罚性法律,使公正的裁判主宰一切,抑止暴力并给罪犯以惩罚。”这说明
A . 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 . 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 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33.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庭审的作用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这反映18世纪的英国
第一部 大灾难的年代
第一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图5
A.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B.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加强
D.下院对本国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34.图5是某著作第一部的目录,根据前后章节的内容判断,第四章的标题可能是
A.迈向工业世界
B.第三世界与革命
C.黄金年代
D.自由主义的衰落
35.阅读下列表格:1913年和1999年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单位:占总额的百分比)
1913年
1999年
1913年
1999年
世界
100
100
拉丁美洲
8.3
4.5
欧洲
58.4
46.2
非洲
4.4
1.8
北美
14.1
18
大洋洲
2.7
3
亚洲
12.1
26.5
——上述材料引自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该表格表明( )
A.一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B.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
C.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权 D.20世纪亚洲经济一枝独秀
第II卷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 世纪,欧洲军事领域的一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一系列军事革命的发生,欧洲各国军队和舰队规模发生了急剧膨胀;为满足日益膨胀的军队所需要的枪炮、战舰以及其它军需品而进行的生产也日趋扩大。军事革命不仅促进了欧洲军事工业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欧洲的民用工业。军队规模的膨胀使军费不断攀升,对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挑战。在扩大财源和改善管理的双重压力下,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提高了政府控制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庞大的军需品运输对当时落后的道路交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当时欧洲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一起推动了欧洲各国对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另外,军事革命促进了欧洲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军队在陆地和海上的作战能力,便利了欧洲列强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扩张。
——摘编自许二斌《军事革命对近代早期欧洲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打击,清政府启动了军事变革的步伐,装备新式西洋武器,采用新军制,随后诞生的海军、新军继续完善军制改革,推动着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其中北洋海军实力一度居于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军事变革带来中国军事的重大转型,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可以说晚清军事变革带来的军事转型是比较剧烈的。军事变革也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军事领域的巨变带动着社会其它领域的转型。
——摘编自陈越《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军事变革对欧洲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期间军事变革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军事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系。(5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在宋代趋于完善。从太宗到真宗,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在参加考试的人数以及录取名额上,宋代大大超过了唐代。据《登科记》统计,两宋科举共录取五万人左右。宋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前后一直有变化。起初,北宋进士考诗赋、帖经、时务策和墨义,同唐代差不多。后来为求实用又加考律令,神宗时罢诗赋而改考经义,哲宗时既考诗赋又考经义。在考试程序和方法上,宋代有了严密的规定。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州试的试卷要报送礼部贡院,以备查核;省试时,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即先将卷面糊名,阅卷并复核无误后,方可拆封,真宗时又创立誊录制。总体上,宋代对科举出身者比较重视,虽然初任职务不高,但在考核、升迁中同其他仕途差别极大,从而保证官僚队伍中科举出身者占据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7月宪政编查馆奏定《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朝廷予以公布。其中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格如下:
(一)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
(二)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同等或中学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
(三)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
(四)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
(五)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六)凡非本省籍贯之男子,年满二十五岁,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七)凡属本省籍贯,或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之男子,年满三十岁以上者。
——据1908年《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咨议局议员产生办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的历史影响。(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法显(334-420年),晋平阳郡武阳人,3岁度为沙弥,20岁受具足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他常慨叹中国流传的佛教经典残缺不全,誓志寻求,遂于399年前往天竺求法。60余岁的法显大师与同学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境,辗转到达天竺(今印度)境,遍访圣迹,寻求律藏。前后凡14年,游30余古国,取得了佛经12部60余卷。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历经艰难取海路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单身回国,于公元412年在青州(今青岛崂山)上岸,至建康(今南京)道场寺翻译佛经百万余言,后至荆州辛寺撰写历游天竺的全部行程及其见闻,即《佛国记》(又名《高僧法显传》,86岁圆寂。梁启超评价法显西行使中国佛教界掀起长达1000多年西行求法“留学运动”,到了唐朝,就有玄奘高僧西行取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法显西行求取佛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显西行的意义。(9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D
D
A
C
A
A
D
D
D
C
40、(1)对军火等军需品的需求刺激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欧洲各国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带动交通设施的改善,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优势,推动早期殖民扩张,加快资本原始积累。(8分)
(2)推动军事近代化进程,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自强”“求富”,相继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启动;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近代教育也开始转型;湘军、淮军、北洋新军的诞生,培养了新的军事实权集团,弱化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政治权力结构。(12分)
(3
)首先,军事变革会带动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转型,近代欧洲和中国的历史都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军事变革只是社会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军事变革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其他因素发生变革,单纯的军事变革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洋务运动的失败就证明这一点。(5分)
41、【考点】环境保护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根据题目提示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以从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进行论述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观点,简单明了;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陈述(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第三部分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如,观点一: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图腾崇拜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依赖到有限利用到无限利用到合理利用)。观点二;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崇拜到利用到保护),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观点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辩证的(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也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并行。逻辑要清晰。
【答案】示例1: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2分)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1分)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2分)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来源:学.科.网Z.X.X.K]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1分)
示例3: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分)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分)
(可以多角度提炼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5、(1)政府重视,考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内容兼顾实用性;为防止作弊,考试过程规范严格。(8分)
(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皇权。(7分)
46.【答案】(1)特点:通过选举产生;(2分)对议员资格的认定不仅从教育背景、从政经历、财产、地域、性别等方面,做了严格的限制;而且还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4分)
(2)影响:《章程》的颁布,推动了地方咨议局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地方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高涨;启迪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每点3分,任答两点6分)维护了社会上层的利益;由于预备立宪的破产,其实际影响有限。(3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解析】(1)本小问特点,据材料“其中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格如下”可知通过选举产生,据材料“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同等或中学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和“凡属本省籍贯,或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之男子,年满三十岁以上者”可知对议员资格的认定不仅从教育背景、从政经历、财产、地域、性别等方面,做了严格的限制,而且还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2)本小问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据材料“1908年7月宪政编查馆奏定《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和“其中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格如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积极影响,推动了地方咨议局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地方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高涨,启迪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据材料“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和“凡非本省籍贯之男子,年满二十五岁,寄居本省满十年以上,在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极影响为维护了社会上层的利益,由于预备立宪的破产,其实际影响有限。
48、(1)佛教在当时中国已广为传播,但佛教经典残缺不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法显有坚贞的佛教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2)带回的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开启了中国西行印度求取佛法的潮流;《佛国记》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中亚、南亚等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是了解当地历史的重要史料;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为今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