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校2016届九年级化学最后一卷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十校2016届九年级化学最后一卷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安徽中考“合肥十校”大联考(最后一卷)化学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6小题,满分6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12 O~16‎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 A.铁器生锈 B.汽油挥发 C.燃放烟花 D.葡萄酿酒 ‎2.安徽的特色小吃品种繁多,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下面几个地市的著名特色小吃中所含 营养物质维生素较多的是 ( ) ‎ ‎ A.符离集的烧鸡 B.阜阳枕头馍 c.庄墓荠菜圆子 D.八公山豆腐 ‎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C15H22O5)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她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 C.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D.属于有机化合物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5.最新研究资料表明:锶有预防“三高”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锶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币确的是 ( ) ‎ A.图1图2都表示锶元素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38‎ C.锶在反应中通常显一2价 D。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6.‎2016年3月22日是第24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29届“中国水周”。我国的活动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 B.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 C.为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7.图4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5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6所示关系的是 ( )‎ 9‎ ‎ ‎ A.X:单质;Y:纯净物; Z:混合物 B.X:悬浊液;Y:乳浊液;Z:溶液 C.X:氧化物;Y:酸碱盐;Z:化合物 D.x:饱和溶液;Y:不饱和溶液;Z:浓溶液 ‎8.如图7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甲表示反应前的状态,乙表示反应后的状态。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 C.乙比甲原子总数减少 D.甲、乙分子总数不变 ‎9.化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于化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以下归纳和推理正确的是 ( )‎ ‎ A.某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 C.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D.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8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4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 ‎ 液均为饱和溶液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6分)近日国产某品牌压力IH电饭煲,在硬件性能上打破了日本电饭煲在高端市场的垄断,使国人爱上中国造。图9为该品牌电饭煲实物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 (填一种序号即可,下同);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 ‎(2)塑料防堵罩应使用_______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较好 ‎ 的塑料。‎ ‎(3)清洗铝合金内盖时,不能用金属清洁球擦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煮好米饭,打开锅盖,内盖上的水________ (填“是”或“不是”)软水,生活中区分软水与硬水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 ‎12.(7分)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 2Na2O2+‎2C02=2Na‎2C0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 ‎ 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 ‎ (1)图E是实验室制取C02装置,仪器①名称是______。‎ ‎ (2)设计A、B装置的目的是导人纯净且干燥的 9‎ C02,B装置瓶内液体应是______。‎ ‎ (3)表明二氧化碳已经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______。‎ ‎ (4)为了确定C02跟Na202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最后还要采用的验证实验操作是______‎ ‎ (5)若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应将a与______ (填“m”或“n”)连接起来。‎ ‎ (6)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13.(7分)镁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主要含NaCl和MgCl2等)‎ ‎ 中提取的,主要步骤如图11所示:‎ ‎ (1)上述步骤中试剂①应过量,理由是______。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______。‎ ‎ (2)加入试剂①后,能够分离得到氢氧化镁沉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 (3)试剂②可以选用______。‎ ‎ (4)无水MgCl2在熔融状态下通电,发生分解反应产生Mg和Cl2,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14.(7分)食品包装袋中常用脱氧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将脱氧剂封口打开,将其倒在滤纸上,观 ‎ 察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粉末,其中还夹杂着少量红色和白色粉末。‎ ‎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 【收集资料】‎ a.铁系脱氧剂是以铁粉为主,活性炭及少量氯化钠等为辅的化学成分,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粉与空气接触而生锈;‎ b.正常条件下,氯化钠与铁粉不反应,它能加速铁粉吸氧。‎ ‎ 【作出猜想】‎ ‎①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②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红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铁;‎ ‎ 小莉认为猜想①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 ‎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脱氧剂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 粉末几乎全部溶解,只有少量黑色粉末未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黄色 ‎②‎ 取实验①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9‎ ‎(1)由实验①②可知,脱氧剂中黑色粉末肯定含__________。[‎ ‎(2)脱氧剂中的红色粉末是__________,写出试验①中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拓展延伸】‎ ‎ 小明认为铁生锈时会消耗氧气,因此可用此脱氧剂(实验时可滴入几滴水)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12所示。集气瓶的实际容积是150mL,量筒内盛100mL的水。当量筒内水面不再变化,且温度恢复至室温时,读出水面在73mL刻度处。由上述实验数据可以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本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不一致,原因可能是________‎ ‎15.(7分)小明在实验室里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 ‎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 【实验探究】‎ ‎ (1)甲同学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人1~2滴酚酞试剂,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上述实验现象证明:随着稀盐酸的滴人,溶液碱性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由此证明,上述实验过程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2)老师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pH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3所示。‎ 乙同学认为根据图像也能判断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乙同学的依据是________;请你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________秒时二者恰好发生反应。‎ ‎ [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 【实验反思】‎ ‎ 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 ‎ —————————。‎ ‎【实验拓展】‎ ‎ 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变化,可以通过验证反应物消失、新物质生成、监测温度、pH变化等来“造出现象”,使反应现象明显,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 请再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确实发生反生了化学反应。——————————————————————————‎ 三、本大题共6分。‎ ‎16.(6分)某校化学实验室要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设计实验如图14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9‎ ‎(2)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9‎ ‎2016年安徽中考“合肥十校”大联考最后一卷化学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D A C C A B D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 A.铁生锈的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燃放烟花能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葡萄酿酒过程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A.符离集的烧鸡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A错误; B.阜阳枕头馍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B错误; C.庄墓荠菜圆子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C正确; D.八公山豆腐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D错误.‎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意义和相关计算以及物质分类等知识.‎ A.根据化学式可知青蒿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式意义可知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每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故B提法错误;‎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15+22+16×5=282.故C正确;‎ D.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而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D正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点是实验基本操作 A.蒸发操作过程需要玻璃棒搅拌散热.故A错;‎ B.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B错;‎ C. 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验中,会污染试液.故C错;‎ D.检查装置气密性应装置密闭,推拉注射器会引起装置内外压强差,通过观察长颈漏斗中是否形成稳定水柱或下端口是否有气泡可判断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故D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与结构图的关系,周期表中单元格的意义等知识.‎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图1图2的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相同.故A正确;‎ B.由图3知锶原子的质子数为38,故B错;‎ C. 由1知由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故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故C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且省略不写.故D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保护.‎ A.水是我们的共同财富,设置世界水日的目的是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故A正确;‎ B.为节约水资源,工业用水是应该循环利用的.故B正确;‎ C.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重要作用,禁止使用农药 9‎ 和化肥是不可能的,可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发低毒农药.故C错误;‎ D.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故D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简单分类;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A.单质和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选项A错误;‎ B.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故选项B错误;‎ C.氧化物和酸碱盐都属于化合物.故选项C正确;‎ D.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项D错误.‎ ‎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等.‎ ‎ A.将反应前后都在的多余的分子约去,可见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 B.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总数都不变,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故B错误; ‎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甲中有6个分子,反应后乙中有5个分子,因此分子数减少,故D错误.‎ ‎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物质的构成. A.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是盐,其水溶液也显碱性,故A错;‎ B. 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就是氧化物,例如NaOH不是氧化物,故B错;‎ C.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错;‎ D.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错.‎ 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 ‎ A.没有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错误; ‎ B.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曲线呈陡峭上升型,随温度变化较大.故B错误; C.t‎2℃‎时,没有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比较甲乙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故C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40g.故D正确;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 ‎11.(1)①(或③);②(或④)‎ ‎(2)热固性(3)容易破坏铝合金表面的氧化铝薄膜。(4)是;肥皂水.‎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金属材料及有机合成材料的辨别,塑料的分类,金属的防锈,软硬水的鉴别等。 (1)铝合金内盖和灰铸铁内胆都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因此图中橡胶密封圈和塑料防堵罩都是有机合成材料。用于锅内盖上的塑料为防止受热熔化,应该具有热固性。(3)铝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铝薄膜能阻止内部的铝被进一步氧化,金属清洁球容易破坏该薄膜,因此,不能用清洁球擦拭。(4)煮饭过程锅内盖上的水应该是蒸馏水,蒸馏水属于软水,鉴别软硬水应该用肥皂水。‎ ‎12. (1)锥形瓶; (2)浓硫酸 (3)澄清石灰水不浑浊 (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 (5)m ‎ ‎ (6)2Na2O2+2H2O═4NaOH+O2↑‎ ‎【解析】本题考查气体制备、检验、除杂、收集装置的选择及信息给与型化学方程式的 9‎ 书写。(1)根据仪器形状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2)A装置内的碳酸氢钠用于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B装置用于干燥气体,所以应装浓硫酸;(3)若二氧化碳被C处过氧化钠完全吸收,则D处的澄清石灰水就不会变浑浊;(4)氧气的检验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5)F装置是个多功能瓶,装满水时收集氧气应短进长出,所以a应连接m;(6)由题知反应物是水和过氧化钠,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氧化钠,依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 ‎13.(1)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取滤液滴入NaOH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已完全转化。‎ ‎(2)过滤;引流 (3)过量稀盐酸。 (4)MgCl2Mg+Cl2↑。‎ ‎【解析】(1)氯化镁转化为氢氧化镁需要加入碱液以提供氢氧根,为了使MgCl2完全转化为沉淀,要加入过量的碱液,验证MgCl2已完全转化为Mg(OH)2的方法是取滤液滴入NaOH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溶液中无镁离子,则已完全转化。‎ ‎(2)要将氢氧化镁固体与溶液分离,应选用过滤的方法,实验室中过滤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液滴飞溅。‎ ‎(3)把氢氧化镁转化成氯化镁需加入盐酸进行中和反应.故答案为:过量的稀盐酸, (4)由题中可知反应产物,再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方程式.‎ ‎14. 【作出猜想】脱氧剂成分中没有含铜元素的物质(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得出结论】(1)铁粉、碳粉(全对1分);(2)氧化铁; Fe+ H2SO4 = FeSO4+ H2↑‎ ‎ 或 Fe2O3+ 3H2SO4 = Fe2(SO4)3+ 3H2O ‎ ‎【拓展延伸】18% ;脱氧剂不足(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推断,质量守恒,空气中O2含量的测定,酸、金属及碳单 质的化学性质等。【作出猜想】根据收集资料中提到的有关脱氧剂成分可知,脱氧剂中没有铜,猜想①错误,【得出结论】黑色粉末中碳粉不与硫酸反应,铁粉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浅绿色的硫酸亚铁,红色的氧化铁粉末与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的硫酸铁。实验①取脱氧剂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粉末几乎全部溶解,只有少量黑色粉末未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黄色,说明粉末中有铁粉、氧化铁,实验②说明留下的黑色粉末肯定有碳粉。综上黑色粉末肯定有铁粉和碳粉;红色粉末一定含氧化铁;该涉及的反应有铁和稀硫酸的反应以及氧化铁与硫酸的反应;【拓展延伸】利用脱氧剂除去空气中氧气,瓶内气压减小水进入,氧气消耗的量就是水进入的量,因此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7ml/150ml×100%=18%;可能是氧气未被全部消耗,或者装置漏气气密性不好等。‎ ‎15. 【实验探究】‎ ‎⑴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减弱;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被消耗;HCl+NaOH=NaCl+H2O.‎ ‎⑵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填45~55都对 ‎【实验反思】分别用等量的水替代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原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变化。若温度无明显变化,则说明溶液温度升高是二者反应产生的。‎ ‎【实验拓展】(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方案一: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然后加入硫酸铜,无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被盐酸消耗。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方案二:向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根打磨过的铁钉,无气泡产生,再逐滴加入稀盐 9‎ 酸,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产生,说明开始滴入的盐酸被氢氧化钠消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及分析计能力、转化的思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使酚酞变红,所以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后会观察到溶液变红,而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呈无色,所以当向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会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减弱,最终会变成无色;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可以知道,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碱性逐渐减弱.这是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由图像可见随着盐酸的滴入,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溶液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且该反应是个放热反应.据图可知,当溶液pH=7和温度达最高值时,对应的时间大约为50秒.‎ ‎【实验反思】‎ 分别用水稀释原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温度传感器监测温度变化。可分别排除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稀释放热的可能。使原实验更具说服力。‎ ‎【实验拓展】‎ 氢氧化钠具有碱性,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可以加入硫酸铜,无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无氢氧化钠存在,即可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盐酸具有酸性可以和氢前金属、碳酸盐等反应产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铁钉,开始加入稀盐酸不产气,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被消耗,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三、本大题共6分 ‎16.答案:(1) ‎0.8g (2)3.4%‎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减少的质量为生成的氧 气的质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氧气的质量可求出过氧化氢中溶质的质量.‎ ‎⑴氧气的质量为:‎3g+‎50g-52.2g=‎0.8g …………1分 ‎ ‎⑵解: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2H2O2 2H2O + O2↑ …………1分 ‎ ‎ 68 32‎ ‎ x ‎0.8g …………1分 ‎ ; x=‎1.7g …………2分 ‎ 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分 ‎ 答:略. ‎ 9‎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