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一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命题人: 霍保军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2小题共48分)
1.《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2.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反映出
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 B.家长制受到挑战
C.个体意识增强 D.中央集权的削弱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 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 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5.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6.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7.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这次盐铁会议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
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 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
8.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9.如下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10.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河南冶铁业发达
C.政府重视手工业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1.《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
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过学校试经入仕
12.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13.东晋南朝时期,与北方都市发展经历的起起落落相比,江南三吴地区的宣城、吴郡、东阳以及长江中游的襄阳、江陵、长沙等日益繁华,尤其是南海(今广州)周边“人竞商贩、不为田业”。这表明当时江南
A.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B.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C.政府商业政策松弛 D.弃农经商现象逐渐增多
14.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说“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非常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没有象国会之类或象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性质的制衡机构。”这说明
A.三省体制不利于提高中央集权制度的职能
B.三省体制不能真正地制约皇权
C.三省体制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明,权力不清
D.三省体制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5.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16.早在唐末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的诏令中就明文规定,“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
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作坊所生产的纸张、雕版印刷品(如日历等)也成为民间市场上的比较常见的商品,这种情况在唐代及其以前是很少见于记载。这说明
A.官府赋税来源多样化 B.民营手工业趋于衰落
C.商品经济的不断活跃 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17.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
A.门当户对的观念 B.士族门阀的衰落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儒家思想受冲击
18.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19.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困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 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20.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21.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2.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2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24
.近代徽州程家账簿显示,程家经济由长途贩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变为主要从事粮食和茶叶生产,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举办两三场娶亲、庆生等礼仪后的数次借债,无力偿清债务。这反映出
A.国际市场给小农经济造成灾难 B.长途贩运商贸活动日益萎缩
C.近代小农经济破产的基本走向 D.家庭决策影响小农生存境遇
25.《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26.明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日“请开市舶,易私贩(走私商)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这表明
A.封建经济已经具有开放性 B.“海禁”政策在当时已无积极意义
C.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 D.当时政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27.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格守其业,天之鉴也。”这反映出
A.儒家义利观制约晋商发展 B.商品经济催生出新的义利观
C.淡泊名利成就了晋商事业 D.儒家思想影响晋商经营理念
28.南宋遗民文天祥的爱国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忠君思想;而明代遗民顾炎武的爱国思想中,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决定这种不同的因素是
A.社会主流思想 B.社会分化的程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政治权力的变迁
29.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A.绅士权威的衰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30.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31.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 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
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 D.反映 “天朝上国”观念
32.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右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改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 “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
--改编自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9分);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6分)
34.(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图10、图11),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3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8分)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ABCB 6--10 BBADA 11--15 DCABB 16--20 CBDDA 21--25 ABDDD 26--30 DDCBB 31--32 CB
二.非选择题:
33.【答案】(1)特点:①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②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③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④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⑤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⑥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得10分)
(2)评析:①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
②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长安被迫迁都; 井水污染非常严重;
③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加快引汉济渭工程。(9分)
意义:①增强国人生态环保意识;②对今天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进行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③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分)
34.【答案】评分标准:第一等:(10~12分)
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7~9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4~6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3分及下)
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注: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9分;若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最高计6分)
示例:《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5.【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7分)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