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师大附中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辽师大附中2015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4-2015学年辽宁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期末试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题分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国家统一的完成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2.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中有“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 ‎5.中国古代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A.战国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7.与唐朝相比,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是 A.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 C.出现了大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 D.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8.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苏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湖广熟,天下足”‎ C.玉米、甘薯传入我国 D.京剧开始形成 ‎9.清统治者认为:“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海禁政策 C.农商皆本 D.重视商业 ‎10.1487年,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的葡萄牙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1.很多史学家把公元1500年前后作为全球一体化的开端,这可能是因为公元1500年前后 A.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欧洲同其他地区开始经济文化交流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2.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当时反对该条例最强烈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法国 D.荷兰 ‎13.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1/2。下列各项中对这一变化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15.与下列史实最吻合的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②最早出现了一批民族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④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冠上了它的名字 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宁波 ‎1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17.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该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 D.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18.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9.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 C.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20.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时代特有的风貌。20世纪30年代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手持报纸的报童在大街上叫卖 D.人们用移动电话问候 ‎2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22.苏联笑话:农夫伊万钓了一条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柴。”伊万气得将鱼扔回河中,那鱼在水中划了个半圆,高举右鳍说:“斯大林万岁!”该笑话说明 A.新经济政策使经济恢复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利益 C.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农民生活 D.美苏争霸使经济受到影响 ‎23.罗斯福新政推行期间,很多大企业集团和保守派对新政持敌视态度,他们对“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极为不满,成立了“美国自由联盟”,号召民众反对新政。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受到“敌视”的原因是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违背了工人的利益 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D.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下列组织或协定,属于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世界银行 ③关贸总协定 ④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货币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图徽是 A. B.‎ C. D.‎ ‎26.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调查:到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统计数据分布如下表。这一统计结果说明 到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6年 ‎6个 ‎6个 ‎20个 ‎69个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减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 C.世界经济发展以七大洲为单位 D.各大洲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 ‎27.一部iPhone 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世界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文化多元化 C.政治格局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2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其主旨是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 C.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D.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9.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 ‎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共3题 ‎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的新发展。‎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的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32.不同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曾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回答下列问题。‎ ‎(1)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认为:“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1933年,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典礼上宣称:“只要国家仍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罗斯福所说的“危机存亡的关头”是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罗斯福对美国经济体制所做的调整。‎ ‎(2)20世纪30年代,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苏联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实行了何种经济体制?观察下图(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说说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和图中所示的现象有何关系?‎ ‎(3)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并联系现实,谈谈经济体制改革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的变化。‎ ‎33.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间的联系和依赖空前增强,这种趋势在经济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分工情况简表 分工 原料来源 半成品加工 假发制造 包装材料提供 成品组装 地点 中东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印尼 材料二 “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如果说美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那么它就像一把大火烧向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感受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海啸的震撼。‎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这种趋势下存在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面对这种趋势的挑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落后,中国古代农业采取集体协作的耕作方式;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发展,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取代了集体耕作,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要求。‎ ‎ ‎ ‎ ‎ ‎2.A ‎【解析】本题考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由材料“耕田”“织布”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故选A。农业灌溉方式主要指水利的兴修,B项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排除C;D项与本题无关。‎ ‎ ‎ ‎ ‎ ‎3.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地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在整个封建社会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问题十分严重,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微弱。故选B,排除D。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均田制虽出现于北魏至隋唐时期,但最终被破坏;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只存在于特殊的时期和地域。A、C两项均不是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排除。‎ ‎ ‎ ‎ ‎ ‎4.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材料反映地主、商人大量兼并土地,贫穷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故选B。A、C两项与材料无关;春秋时期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族改变公田的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故不选D项。‎ ‎ ‎ ‎ ‎ ‎5.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选D项。‎ ‎ ‎ ‎ ‎ ‎6.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世界地位。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最早输往西方,故选B项。A项战国时期此现象不存在;C、D两项不符合“最早”的要求。‎ ‎ ‎ ‎ ‎ ‎7.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朝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宋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集中于市中,出现临街设市的现象;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故选A。“草市”出现于农村,与“城市商业”无关,排除B项;C项所述发生在明清时期;D项与宋代商业政策相反,故排除。‎ ‎ ‎ ‎ ‎ ‎8.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资本主义萌芽属于新的经济形态,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故选A。B项反映的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反映的是外来农作物的传入,D项反映的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它们均与“世界发展趋势”无关。‎ ‎ ‎ ‎ ‎ ‎9.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从材料中“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看出,清统治者的核心思想是重农抑商,故选A项。‎ ‎ ‎ ‎ ‎ ‎10.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故本题选A。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进行全球航行。故B、C、D三项错误。‎ ‎ ‎ ‎ ‎ ‎11.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500年前后即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统一的整体。据此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C项所述开始于古代社会,D项出现于18世纪中期,C、D项均与“公元1500年”的时代不符。‎ ‎ ‎ ‎ ‎ ‎12.D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针对的是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商业殖民帝国——荷兰,因此该条例遭到荷兰最强烈的反对。故选D项。‎ ‎ ‎ ‎ ‎ ‎13.B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对比了18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英国城市人口比重的上升反映了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A项与17世纪的荷兰有关;C、D两项所述与题中的时代不符。‎ ‎ ‎ ‎ ‎ ‎14.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科学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科学与生产结合的加强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 ‎ ‎ ‎ ‎15.B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上海的发展。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第一批通商口岸,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最早出现了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等民族企业,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90年代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标志,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故选B项。‎ ‎ ‎ ‎ ‎ ‎16.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无心插柳柳成荫”分析可知,该题强调的是既是洋务运动的客观积极作用,又是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因素,故选B项。A项所述属于消极作用,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推动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排除C、D两项。‎ ‎ ‎ ‎ ‎ ‎17.B ‎【解析】本题的大意是洋布、洋棉因物美价廉受到近代中国民间的欢迎,导致中国本地的棉布不复畅销,“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 ‎ ‎18.A ‎【解析】清末,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同时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产生了实业救国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张謇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项。‎ ‎ ‎ ‎ ‎ ‎1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13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B项说法正好相反,错误;C项“协调发展”说法错误;D项不能体现工业地区分布,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 ‎ ‎ ‎ ‎20.D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后移动电话普及,故选D项。‎ ‎ ‎ ‎ ‎ ‎21.D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苏联(苏俄)的经济政策。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新特点在于国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最终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选D项。A、B两项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前提,故排除;C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 ‎ ‎ ‎ ‎22.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题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轻工业落后,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故选C。A、B两项所述的政策与“斯大林”时代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 ‎ ‎ ‎ ‎23.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根据对材料中的罗斯福新政“大笔开支”“经济狂想”“社会主义改革”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触动部分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冲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传统,因此引起“美国自由联盟”的不满和反对。故选C项。‎ ‎ ‎ ‎ ‎ ‎24.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组成的三大支柱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故选A项。④项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排除。‎ ‎ ‎ ‎ ‎ ‎25.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在世界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中,合作水平最高、有统一货币——欧元的经济政治联盟是欧洲联盟,故选C项。‎ ‎ ‎ ‎ ‎ ‎26.B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依据对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可见,6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区域性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从而反映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项。A、D两项与此趋势相反,C项表述错误。‎ ‎ ‎ ‎ ‎ ‎27.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依据情景可见,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生产全球化的现象,整个世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经济区域集团化强调集团内的经济合作,对集团外的国家或经济组织具有排他性,与全球化趋势相反,排除A项;B、C两项与此无关。‎ ‎ ‎ ‎ ‎ ‎28.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反映1956年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A项。B项所述与“主旨”不符,C、D两项所述与材料无关。‎ ‎ ‎ ‎ ‎ ‎2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图表中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上涨是在1979年后。这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关。故本题选D。1950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故不选A;1953年,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故不选B;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故不选C。‎ ‎ ‎ ‎ ‎ ‎30.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B项。‎ ‎ ‎ ‎ ‎ ‎31.(1)特点:唐朝,市坊分开;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打破市坊界限;打破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 发展:明代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2)现象:西方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且物美价廉;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或纺织品滞销。‎ 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题,考查唐宋城市商业的发展。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中的“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而众以散”“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都城之夜市……灯火照天……”分析概括出唐宋市场发展的不 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远途贩运……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对比前两段材料,概括出明朝市场的新发展。‎ 第(2)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依据材料二中的“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分析理解材料“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反映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些新现象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 ‎ ‎ ‎ ‎ ‎32.(1)关头:经济大危机。‎ 调整: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开创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必需品匮乏。‎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美国、苏联、中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或模式的调整。‎ 第(1)题,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结合材料相关的背景,明确罗斯福所说“危机存亡的关头”是指新政前发生的最严重的事件,即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根据对材料“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出罗斯福实施的新政对美国经济体制所进行的改变,即放弃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第(2)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图片反映苏联食品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此现象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关;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弊端出发分析即可。‎ 第(3)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两个方面带来的变化。‎ ‎ ‎ ‎ ‎ ‎33.(1)趋势:经济全球化。‎ ‎(2)问题:在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3)措施:①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加入世贸组织;③坚持对外开放;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见,世界经济出现生产和分工全球化的现象,说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世界成为密切的整体,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材料二“次贷危机”的有关信息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即存在的问题;概括材料信息可知,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经济金融危机的传播性和破坏性,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安全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3)题,考查中国与经济全球化。根据题目要求并分析图片信息,归纳出中国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①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加入世贸组织;③坚持对外开放;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上措施外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