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入学调研试题(共4套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 史 (四)‎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逸周书·世俘解》说,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降服多数小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与这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2.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3.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职责广泛 B.越级行政 C.位卑权重 D.独立执法 ‎4.《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A.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5.西塞罗说,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论共和国·论法律》),“法律应成为恶的改造者和善的促进者”(《国家篇·法律篇》)。这说明他 A.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 B.批判了市民法的狭隘 C.主张公法要高于私法 D.认为法律要公平正义 ‎6.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颁布成文宪法 B.修改邦联制度 C.采用共和政体 D.构建分权体制 ‎7.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议会至上原则 B.先王法律被废弃 C.国王统而不治 D.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8.“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进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进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共同纲领》、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共同纲领》‎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9.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用于 A.遵义会议 B.社会主义改造 C.重庆和谈 D.国民大革命 ‎10.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谈话的目的是 A.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B.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11.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表为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中美建交推动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 B.中国注重改善与西方的关系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方国家放弃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D.中国推行的不结盟外交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13.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 B.土地兼并缓解 C.租佃关系发展 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 ‎1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 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 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 ‎15.下表反映出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中国 英国 ‎1534年 ‎1:6.3 ‎ ‎1:11.5 ‎ ‎1580 年 ‎1:5.5 ‎ ‎1:11.7 ‎ ‎1635 年 ‎1:10 ‎ ‎1:13 ‎ ‎1751年 ‎1:14.9 ‎ ‎1:14.5 ‎ A.传统农耕文明全面衰退 B.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 C.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 D.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 ‎16.对下表中税收信息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终结 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17.下表是明清两代对于私盐有关规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 A.盐税已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 B.明清注重保持盐业市场稳定 C.清代完整继承了明代的盐法 D.政府注重维护官盐垄断市场 ‎18.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 A.英国和中国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 C.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 ‎19.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20.阅读下面的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据此,下列各项对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行业之间的分布相对平衡 B.选址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C.企业大都实现了自主发展 D.生产主要为国内民生服务 ‎21.1935年,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意在 A.刺激和扩大社会就业 B.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C.恢复全国工业的生产 D.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 ‎22.1933年底,美国经济形势刚有好转,就已有人怀念自由市场经济,一位国会议员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大国崛起・美国》)这位国会议员的主旨是 A.讽刺希特勒、墨索里尼独裁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反对实行自由市场经济 D.批评罗斯福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23.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有1.5万家跨国公司,3.5万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有6.3万家跨国公司,设立分支机构达70万家。由此可知 A.世界经济开始连接成一个整体 B.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24.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 国籍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古代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荀子 与人善言,暖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 B.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 C.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 D.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做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1)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图中提取信息,围绕“世界发展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12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同年,改革“耗羡”①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②,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 注:①“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②“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作用。(8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新文化运动肇于《青年》杂志,但掀起洪波却始于蔡元培将陈独秀和《新青年》引进北大。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介入论战,却顶住压力保护陈独秀。‎ ‎1920年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短文《洪水与猛兽》,耐人寻味地将新文化运动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五四后,蔡元培接连发表《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系列文章,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持分析态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后蔡元培先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9分)‎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 历 史(四)答 案 第Ⅰ卷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C 第II卷 ‎25.(25分)‎ ‎【答案】‎ ‎(1)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思想:人文主义。‎ 相似之处: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从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旧的势力(封建教会或封建专制君主势力)强大。‎ ‎(2)相同点:都反对专制;都主张民主与法制;都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潮流:民主主义潮流(民主取代专制或法制取代人制);科学与理性主义潮流。‎ ‎26.(12分)‎ ‎【答案】【示例一】‎ 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制度化趋势 二战胜利之日的临近,为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1944年夏,战时盟国的代表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总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示例二】‎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战结束后,美苏凭借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相继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苏之间从此进入“冷战”时期。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美国的策动下,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成立北约;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等8国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的成立以及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全球趋势等。)‎ ‎27.(15分)‎ ‎【答案】‎ ‎(1)原因:康熙时期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整顿吏治维护统治。‎ 内容: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严惩贪官污吏;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 ‎(2)作用:推动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现象。‎ ‎28.(15分)‎ ‎【答案】‎ ‎(1)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50年代美苏两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美苏对德方针上的冲突。‎ ‎(2)主要原因:符合美苏两国国家利益;苏联基于经济实力主动让步;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符合历史潮流。‎ 启示: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和平谈判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方式;‎ ‎29.(15分)‎ ‎【答案】‎ ‎(1)举措:引进并保护陈独秀;引进《新青年》;提出“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 ‎(2)态度:蔡元培先生对激进派进行“疏导”,体现了他“宽容”和“劝诫”的文化胸怀;蔡元培撰文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体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弊端的清醒认识,具有时代进步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