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沙望城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年长沙望城区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望城一中2016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 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2.请用2B铅笔将各题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灵魂的栖息处 灵魂是一个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和传说等都在描述和解释的现象。现在,从科学的意义来看,灵魂是由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等生命大分子构成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各种层次的生命现象。如果说存在灵魂,那么它依靠生命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生物体本身新陈代谢的存在而存在。‎ 既然灵魂是一种生命现象,而且被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就是人和高级动物大脑的一种功能,而且也有产生它的物质基础,因此它一定有存在的位置和空间。过去和新的研究表明,灵魂在大脑中的确有藏身的位置。‎ ‎1962年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与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维尔金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弗朗西斯·克里克在2003年称,灵魂是存在的。人的灵魂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的细胞产生的,灵魂和意识就是由这些细胞产生的。人的灵魂或意识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体大脑中的一小组神经元产生和控制的。因此,人的灵魂不是像宗教人士所说的,“人具有永恒的灵魂,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寄居的场所”。‎ 灵魂只能存在于有生命的躯体中,可能在大脑中,也可能在胃肠道中,因为除了大脑有约500亿个神经元外,胃肠道的肠神经系统中还有千万个神经元。但是,克里克认为,人类的意识和灵魂仅仅只由大脑中一小组神经元来表达,说得更精确一点,这组神经元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到前沿的一小块区域。‎ 不过,到底灵魂在人的大脑哪个确切的部位,克里克也没有解释清楚。现在,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灵魂可能存在于大脑屏状核(大脑中心下方一个较薄的神经组织)及其周围的神经组织中,因为,这个地方好似灵魂的开关,如果对这个地方进行电脉冲刺激,能够使癫痫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一旦停止对大脑刺激,患者会脱离睡眠状态,同时,患者无法回忆刚才所发生的一切。‎ 研究人员是在使用低频深度脑刺激去治疗癫痫患者时发现这一区域的特殊作用的。研究小组负责人穆罕默德·科贝西发现低频深度刺激在不损害患者记忆力的前提下,能够减少92%的癫痫发作。‎ 研究人员对一位54岁女性癫痫患者大脑屏状核进行高频电脉冲刺激时发现,患者失去知觉并处于昏迷状态。她无法对外界指令产生反应,而且两眼发直和呼吸减慢。但是,对屏状核的高频刺激停止后,这位患者恢复了知觉,同时对于刚才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 此后的两天,研究人员每次对患者的屏状核进行刺激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情况。研究也证实,这并非是癫痫的副作用。因此,科贝西认为,这就是大脑灵魂或意识的开关,就像 汽车的点火装置,它可以启动汽车。‎ 既然屏状核类似灵魂或意识的开关,这也意味着它离灵魂的部位很近,所以屏状核及其附近的大脑组织可能是灵魂的栖息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灵魂存在于生命躯体中,但到底存在于脑中何处,科学家还不能做出最精确的解释。‎ B.如果灵魂存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其形态与一般生命现象的存在方式有相近之处。‎ C.人的灵魂由大脑的一些特定的细胞产生,由一小组神经元控制,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D. 现代科学证实了灵魂的存在,也证实宗教 “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寄居场所”这一说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对灵魂研究有重大突破,克里克医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B. 灵魂的发现,对于治疗一些困扰人类很久的疾病有很大益处。‎ C. 通过电脉冲刺激研究,科学家发现屏状核可能是灵魂的开关。‎ D. 灵魂的存在使得一位癫痫症患者对曾经的高频刺激一无所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灵魂奥秘揭开使哲学、宗教、文学与传说对灵魂的描述失去意义。‎ B. 如果是生命现象,则必定有其物质基础,也有其存在位置和空间。‎ C. 目前,对灵魂的研究还只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研究空间非常广阔。‎ D. 对灵魂的科学研究,可以使人们对生命的奥秘有更多更深入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 C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可指官职的调动,也可指升职,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摄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 ‎ ‎ ‎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       夜过鉴湖                 夜泛西湖 ‎      戴 昺                   苏 轼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8.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5分)‎ ‎9.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韩愈在《马说》中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 , ”两句就描写了千里马没有被发现之前的悲惨遭遇。‎ ‎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 ‎ (3)屈原在《离骚》‎ 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如 芽 游睿 ‎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方先生说。‎ ‎  你怎么知道?‎ ‎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方先生说。‎ ‎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我只是想来看看。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他问。‎ ‎  没有。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  你请讲。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  好吧。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  他顿时脸色惨白。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  是谁的?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他问。‎ ‎  不。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再打,依旧是关机。‎ ‎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选自《芒种》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6分)‎ ‎(3)方先生来到之后,父亲的心理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结合具体语境,请分析这三个心理经历分别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6分)‎ ‎(4‎ ‎)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8分)‎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她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还曾经因为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工作,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当年的科研人员们的献身精神,在屠呦呦和她团队人员身上等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屠呦呦说。‎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 (取材自林晓娜同名报道)‎ ‎(1)下面各项对文本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 A. 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B. 科学研究只有基于现实的直接需要才会有价值,青蒿素等的研制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C. 青蒿素解决了以往抗疟药的耐药性问题,是因为青蒿素有不同以往药物的化学结构。‎ D. 以身试药虽然危险,但在科研人员看来这却是比较有效的直接验证临床药效的手段。‎ E. 在屠呦呦看来,自己获得诺奖才能证明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 ‎(2)概述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过程。(6分)‎ ‎(3)总结屠呦呦取得成就的几条原因。(8分)‎ ‎(4)屠呦呦女士曾被戏称为“三无院士”,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对此社会各界有不同看法。请简要阐释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一系列“去中国化”的 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 ,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 在人们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 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 A.卑劣 契机 沉积 竟自 B.卑劣 突破 沉淀 径自 C.卑鄙 突破 沉积 竟自 D.卑鄙 契机 沉淀 径自 ‎1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得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 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 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 D.王毅表示高度重视中澳关系,感谢澳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 ‎ 务,愿同澳方建立各领域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②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 ③ ,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①‎ ‎②‎ ‎③‎ ‎17. 下面是沈阳故宫的一幅简易示意图,请简要概括其布局结构特点。不需要出现建筑的具体名称。(4分)‎ 六、写作(6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创作一副对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这副对联对我们的学习、做人乃至成长各方面都有启示。你对这副对联有何看法或感受,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会或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60分)‎ ‎ ‎ ‎ 语 文 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 D 现代科学证实的灵魂的存在文中并无明确信息,证实宗教 “‘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寄居场所’这一说法”更是无从谈起 ‎2. (3分)C ( B 文中没有信息说明灵魂的发现对于治病有益处。 A 克里克不是因为发现灵魂而获得诺贝尔奖。 D “灵魂的存在”与“癫痫症患者对曾经的高频刺激一无所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 (3分) A 灵魂奥秘揭开不一定使哲学、宗教、文学与传说对灵魂的描述失去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5.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摄”一般指代理、辅助。)‎ ‎6.A(“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7.(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凡(共)”“指讦(指责抨击)”“恶(憎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5分;译出大意给2分;定语后置句“狱按久而不决者”、“狱(案件)”“当(判罪,判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 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8.(5分)‎ ‎①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②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歌中寓有“思归”“早归”之意。③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借“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不如早还家”的思想感情。④而戴昺则在《夜过鉴湖》中,写“一片蒲帆正饱风”,并借“子规声在白云中”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 ‎[5分。第①点2分,第②③④点各1分。]‎ ‎9.(6分)‎ ‎①戴诗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 ‎②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苏诗则只写湖光。‎ ‎③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程到西湖乘船游玩。‎ ‎④戴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听觉所闻;苏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 ‎⑤戴诗写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轻舟慢桨,抒发优游自得之情。‎ ‎[6分。第①、⑤点必答,各2分;第②、③、④点选答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 ‎ ‎ ‎ 10.(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3)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 11.(1)(5分)B项3分,E项2分,D项1分,A、C项0分。‎ ‎(A.主要是因为儿子的身份是领导,人们想讨好、亲近他。C.父亲迟迟不卖树的原因是“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他不缺钱花。D.不全面,方先生是来取证的,也说明法不容情。)‎ ‎(2)(6分)‎ ‎⑴①情节方面,这一物象串起文中的主要事件。小说是围绕着这一棵金桂树而展开故事的。②人物塑造方面,有象征性。金桂树虽然是一棵树,其实它象征着文中的主要人物“儿子”的命运。幼小时,它是“儿子”性格形成的起点;枝繁叶茂时,它是“儿子”仕途命运的终点。‎ ‎⑵标题中的“如芽”,寓意着人类贪财的欲望和习惯就像一颗芽一样,一旦获得了生长的机会,便会成长壮大,难以抑制,直到东窗事发,走向穷途末路。(6分,每点2分)‎ ‎(3)(6分)‎ ‎①买树,担忧。父亲原为高价买树纳闷,也以为方先生是来买树的,听到是儿子在会上说到树信息,“他沉吟片刻”,他担忧,高价买树是儿子引起的,方先生不是来买树的。‎ ‎②偷树,害怕。父亲听到儿子偷盗树苗信息后,他害怕,“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他顿时脸色惨白”。‎ ‎③卖树,惊恐凄惨。父亲听到儿子卖树涉案金额巨大犯罪已被带走信息后,他惊恐凄惨到了极点,“他惊恐不已”,“他顿时瘫坐在地上”。(6分,每点2分)‎ ‎(4)(8分)‎ 答案示例:‎ ‎①小说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栽树、养树、买树。暗线是儿子偷树,仕途升迁,卖树被捕。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情节摇曳多姿。‎ ‎②多处设置悬念和伏笔。如一向无人问津的金桂树,突然间来了许多人想买,而且价格节节攀升,这是悬念;儿子当年拿那颗树苗时“匆匆忙忙”的,这是伏笔,后文揭开谜底——这棵树是偷来的。‎ ‎③结尾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手法。结尾儿子被捕,方先生取证,确实出人意料,但上文处处有暗示,又在情理之中,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加深读者印象。‎ ‎(8分。第①②点各3分,第③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12.(1)C D A. “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说法过于绝对。‎ B. 科学研究不是只有基于现实的需要才会有研究的价值,青蒿素的研制也不能证明这种说法。‎ E. 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并不只靠屠呦呦获得诺奖才能证明。‎ ‎(2)文献、筛选药方,找到青蒿,获得青蒿素,采集标本,实验研究,以身试药,获得成功 ‎(3)①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②中国传统医药思想丰富③屠呦呦团队正确的研制思路 ‎④屠呦呦团队的奉献精神。一点两分,意思对即可。‎ ‎(4) 言之成理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 A (“卑劣”,强调低下恶劣,与“行径”相搭配;“卑鄙”,强调丑恶,不道德,心地肮脏。“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关键;“突破”,指打破僵局,冲过界线,超出限额。“沉淀”,指积聚,积累;“沉积”,对象是各种物质或岩石、砂砾、泥土等的长久积聚或淤积;“竟自”,竟然,表结果出乎意料或给人惊喜;“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结合相关语境,即可作出判断。)‎ ‎ 14.D(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成语不合语境,句意指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这一事实是无需置疑的,与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无关,可改为“不容置疑”。A.叹为观止: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成语用于表示石钟山上的奇石和石刻受到高度赞美,使用正确。B.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此处成语应用形容武夫军务繁忙,使用正确。C.名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此处成语用于形容没有名声的山村野人,使用正确。 )‎ ‎15.C(A.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删去“由于”;B.“劳动力”与“扩大”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在“护航任务”后加“提供支持”)‎ ‎16.(5分)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2分);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2分);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1分)‎ ‎17.沈阳故宫整体结构为正方形,布局对称,宫城在正中间,街道呈“井”字形。(答对四点得满分,三点得5分,二点得三分) ‎ ‎18.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