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一)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一)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 史 命题人:朱皓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命题范围:必修一1~4单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C)‎ A.反映了各国礼崩乐坏 ‎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解析】材料只体现了秦国不符合周礼,不涉及其他各国,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推行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等,虽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却符合王位世袭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2.《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这说明李斯认识到(C)‎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 B.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解析】本题C项正确。‎ ‎3.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B)‎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错误。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 ‎4.学者黄仁宇认为:“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组织是指(B)‎ A.分封与宗法相结合 B.郡国并行制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郡县两级制 ‎【解析】本题B项正确。‎ ‎5.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解析】题干中“儒家贵族政治”“宗法权威”“温情主义”说明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故A项正确;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儒家色彩,B项错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应该是科举制,C项错误;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 ‎6.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建制:一个“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两个建制的相同点是(D)‎ 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有效制约了相权的膨胀 C.造成宦官外戚专权 D.官员品级低权力大 ‎【解析】本题D项正确。‎ ‎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D)‎ A.君主专制遭受短暂削弱 B.票拟权高于批红权 C.孕育了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解析】A、B、C三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8.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 A.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 B.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 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 D.官府种植与夷争利 ‎【解析】本题A项正确。‎ ‎9.《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D)‎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加速传统礼仪制度的崩溃 C.导致朝贡体系彻底瓦解 D.冲击了夷夏之防观念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故A项错误;传统礼仪制度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朝贡体系的彻底瓦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 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的洪仁玕(A)‎ A.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向往 B.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清楚的认知 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 D.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析】A项正确。洪仁玕认为美国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否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洪仁玕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11.威海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这封信客观上反映了(B)‎ A.科举制阻碍科技进步 B.八股取士忽略经世致用 C.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D.清政府作战策略失当 ‎【解析】“夫取士必以考试……岂足济夫实效”说明八股取士只是为了谋取官位和荣耀,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故B项正确。A、C、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合材料。‎ ‎12.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之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取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段话反映了(D)‎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各方势力的博弈与妥协 C.临时约法未涉及人民权利 D.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临时约法规定了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是“逐渐”深入人心的。民众对临时约法的认知有限,导致其被毁和民主政治遭到重大挫折,说明此时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13.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认为,对一般中国人来说,民族认同感潜藏在心中,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如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只会维持在潜存的局面。可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是遇到外患时,“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将其唤起并使之转化为政治力量。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A.五四运动提出“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B.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 C.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D.大革命失败后爆发南昌起义 ‎【解析】本题A项正确。‎ ‎14.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毛泽东这番发言的目的在于强调(C)‎ A.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C.民主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15.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C)‎ A.是右倾错误思想的继续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国共开始了武装对峙,故B项错误;八七会议在反右的过程中,没有注意防“左”,瞿秋白对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项正确;D选项与材料无关。‎ ‎16.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B)‎ A.中共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B.中共注重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C.中共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这一转变结合了国情和革命的实际(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发展),说明了共产党注重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即获得土地,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符合革命的需要,促进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C项错误;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17.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段话主要说明(B)‎ A.国民党承认中共政权的合法性 B.国民党认识到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 C.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解析】A项未体现材料主旨;根据“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蒋介石认识到了持久战中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C项错在以偏概全;D项不符合史实。‎ ‎18.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 A.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解析】南京谈判破裂而引起的国共关系紧张和一触即发的内战,这些都引发了美国的高度关注并对中共给予了有限的支持和帮助,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直至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 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始终采取的是扶植与支持的政策,D项错误。‎ ‎19.马克思指出: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执掌国家权力的是由十个部落所选出的500名代表组成的议事会,最后一级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大会,每个雅典公民都可以参加这个大会并享有投票权;此外,由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材料意在说明古代雅典(D)‎ A.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 B.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 C.采用原始的直接民主方式 ‎ D.分权体制已初步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A、B、C三项均不是材料主旨;公民大会负责立法,执政官和其他官员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可见这些国家机构共同存在,共同处理国家事务,有分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 ‎20.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伯利克里时期的古代雅典(B)‎ A.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首席将军权力式微 D.泛滥的民主使得公民道德沦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A、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符合史实。由题干可知,战争的表决是在公民大会上通过的,而且伯利克里当时是首席将军却也被公民大会废黜和罚款,故B项正确。‎ ‎21.波利比阿在《罗马帝国的崛起》中谈到:“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这表明(B)‎ A.古希腊城邦公民范围缩小 B.古希腊城邦体制的狭隘性 C.罗马帝国的开端是万民法的开始 D.古希腊忽视人文精神 ‎【解析】古希腊并没有像古罗马那样逐步扩大公民权,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表明城邦的管辖领域缩小,不代表公民范围缩小,故A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 ‎22.自1707年起,英国国王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国王仍可通过赏赐官职、年金等方式控制议会。据统计,18世纪初,英国有120名议会下院议员从国王和政府那里得到职位、年金,以后多年此类议员有增无减。这些议员对国王感恩戴德,惟命是从,被称为“宫廷党”。上述史实反映出英国(A)‎ A.王权衰落过程的曲折 B.君主立宪制度形同虚设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立宪体制下王权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颁布以后,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是逐渐形成的,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 ‎23.有学者称,“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这段话主要说明(B)‎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B.直接民主制难以实行 C.宪法缺乏对人权的保护 D.精英政治避免了“大多数人的暴政”‎ ‎【解析】A、C、D三项不符合材料;由于人口数量的庞大和人民的利益分歧,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故B项正确。‎ ‎24.右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这一作品反映了(C)‎ A.人民在战争中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统一 B.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 C.军国主义残余制约民主的实现 D.德意志帝国实行两院制议会 ‎【解析】“普鲁士军盔”代表统一后的德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德国民众在帽子下面”说明德国的政治并非由人民群众来决定,故选C项。A、D两项不符合材料,B项以偏概全。‎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B A D D A D A B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C C B B A D B B A B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5小题20分,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2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时代,法律之范围,极端狭小,故曰:“法律者,维持城市化秩序所必需之规则之总和也。”基此定义,法律只建筑于限制极严之功利基础,其作用,在维持现状,在维持已然之社会生活,则当日之法律,并无创造性也明矣。然则其原因安在耶?曰,当日之国家,只可谓各家族之联合体,家族内部之处置,国家不得从而干涉之,故有权者为家族,而非国家,有严格之家法,而无有力之国法也。降至西历纪元前后,受希腊哲学思想之影响,法律观念为之一变,赛尔苏斯曰:“法律者,善良公平之艺术也。”意若曰:法律者,何者为善,何者合乎正义,何者足称平允之标准也。其基础,导源于自然法,嗣因与天主教一直吻合,复受宗教势力之推助,故是项理论,颇有权威,而足以推翻前说。‎ ‎——陈朝壁《罗马法原理》‎ 材料二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人法律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 变化:从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到认为法律是用来维护公平正义的。(4分)‎ 原因:受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法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推动。(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及其共同历史价值。(10分)‎ ‎ 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重公法),以家族国家为本位;罗马法重私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②中华法系“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③中华法系追求息讼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公开审判,追求正义。(6分)‎ 共同历史价值:在当时有利于巩固统治;对后世法制建设有深远影响。(4分) ‎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 托克维尔,乃至以前的柏拉图以及后来的哈耶克的观念失误正在于此:他们高估了民主制度的“统计”功能,低估了民主所推动的“协商”过程,所以才悲观地预测民主终将导致“多数暴政”和整个社会的“平庸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可以说美国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暴政”和“社会平庸化”,正是因为美国国父们将“托克维尔式的悲观”溶入了制宪时的考虑。他们对暴政——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众都有着充分的估计和警觉,所以才设计了一个各方“充分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 ‎——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角色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10分)‎ ‎ 变化:从君主专制时代一定程度上制约王权的议事场所,到革命的领导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4分)‎ 因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和《权利法案》的颁布;启蒙思想的影响。(6分) ‎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0分)‎ ‎ 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避免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提高了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调节了不同利益集团冲突。(4分)‎ 史实说明: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国会采用两院制,两院议席分别采用等额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总统和议员采用选举制、任期制,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总统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除非渎职任职终身,以利于司法独立。(任答3点计6分,言之有理即可) ‎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法国 ‎18世纪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清朝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1748年孟德斯鸠首次出版著作《论法的精神》;‎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19世纪 ‎1840—1942年,鸦片战争爆发;‎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 ‎1875年仅以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9年,共和派获参议院选举的胜利,共和派格雷维接替君主派麦克马洪出任总统;‎ 宣布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20世纪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1911年,清末新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袁世凯;‎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1916年,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取消帝制 ‎1946年,颁布《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 ‎1958年,颁布《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沿用至今 ‎——据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等 从上表中提取18—20世纪相互关联的中法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法关联,史论结合)‎ ‎__评分细则:①论题4分。无论题,或论题与材料无关,或没有中法关联,不得论题分。②阐述6分。围绕论题,选取18—20世纪中法关联的史实展开阐述,或区别,或相似,或相互影响。③整体2分,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语言流畅。__‎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