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 史 2018.9
本试题共43题,1~40题为选择题,共60分。41~43题为非选择题,共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选择题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规定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涂黑。[来源:学科网ZXXK]
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规范作答,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B.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 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3.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4.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5.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10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
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 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 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7.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10.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
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C.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2. 《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 开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 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 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5.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因为此宪法
A.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 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 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
16.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 保障公民平等
C. 宣扬神权至上观 D. 维护贵族政治
17.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
A. 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 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 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 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18.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
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19. 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
20.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文特征
21.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做过如此评价:“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判断巴黎公社
A.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C.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D.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2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23.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24.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5.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6.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27.《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
A.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世界经济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28.下图是2017年11月19日,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这说明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
2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来源:Z*xx*k.Com]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32.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3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34.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5.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6.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38.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3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40. 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为必做题,25分,42、43题为选做题,15分)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户籍制度已大体形成,其中千里王畿之内的习民数制度是周代户籍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王权对其所辖领地享有无限的权力,王畿之内的劳动者是天子可以直接役使与剥夺劳动的对象,也是王权巩固的基础。
春秋时期,齐国首创严格的以定四民之居为目的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商鞅将“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在两汉时期,口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和算赋(成年男女的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摇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编入国家统一户籍的民户,都称为编户。政权还进行严密的户口登记的查验工作,规定每人必须著名户籍,防止入户脱籍。这一制度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继承。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失去土地的农民因无法承受原来的租调负担而纷纷逃亡,唐德宗时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到明洪武年间,封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整理的结果被编制为鱼鳞图册,这是中国历史上地籍的正式独立。清康熙帝在1712年发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上谕,使人丁与钱粮脱钩,丁税与户籍分离。
——摘自吴昆《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与现代户籍管理比较》
材料二 20世纪,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L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
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实施,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12分)
42、43题为选做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时至(明)嘉、隆之际,当时用人“不论其才,只取无过”,“不论其大,每以一眚(过失)弃之”。“考察之时,不肖者造作言语,鼓弄风波,倾陷善人”。“今人做官……奔趋巧媚,以为善官”,致使“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禁之不止,令之不从”,使明王朝陷入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乱的窘境。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被授任吏部尚书,提出:“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他责成吏部在甄别人才时,“但系贤能,一例升取,不得复有低昂,”并“廉(察)访贤才”;用人上“俟其成而用之”,让初选出来的人才,先到有关部门或下属机构任属官,使其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然后再根据需要及本人特点,委以重任。鉴于明中期以来考核中弊端丛生,高拱强调必须严格考核制度和办法,“惟考其政绩,而不必问其出身”,以治效为准,进行赏罚,对贪污官员不仅要罢官削职,还要提问追赃,“以后凡遇有却贿之官,便当纪之善薄”。在高拱署吏部事期间,选拔了一批贤能,充实到各级机构,使得诸事废弛的局面有所好转。
——摘编自王兴亚《高拱的吏治思想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高拱推行吏治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高拱吏治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影响。(9分)
[来源:学科网]
4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晏阳初(1890-1990年),近代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20世纪20年代,他主持河北定县翟城村平民教育实验区的全面工作。开始工作时,实验区全面经费只有3600元,经晏阳初赴美募捐,资金困境得以改善,而人才的解决主要依靠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引领作用。晏阳初要求博士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尽量“农民化”。在晏阳初指导下,洋博士们用在灯笼上写字的办法培养农民识字兴趣;在农药的配水比例上,技术人员掌握好“药”与“水”比例后,再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告知农民,以药瓶瓶盖为单位进行配药,使老百姓很快就掌握了喷洒农药的技术。晏阳初倡导,平民教育运动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参加机会。平教会主编的《农民报》每期所登内容,农民投稿竟占一半。由洋博士主导的定县实验,由河北而湖南、四川,由中国而菲律宾、泰国、印度、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摘编自薛伟强《一场泥腿子与洋博士的完美邂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概括定县平民教育的特点和取得成效的原因。(9分)[来源:学。科。网Z。X。X。K]
高三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1-5 ABBAD 6-10 BACBD 11-15 CCCAD 16-20 ACBBA
21-25 CACCB 26-30 BDACD 31-35 ABCCA 36-40 DDABA[来源:学*科*网]
41.(l)特点:复杂多样、功能多种;与中央集权(国家王权)相互支撑;禁锢人的自由迁徙;等级观念明显;后期功能逐渐减弱。(6分)
形成原因:农耕文明及小农经济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等级观念的影响;土地兼并的严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功能减弱。(7分)
(2)新变化:户籍管理法制化;突出私权保障,维护公民权利;与国际接轨;体现人格平等。(6分)
影响:解脱人身束缚,促进人的自由平等,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的近代化。(6分,三点即可)
4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43.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特点:教育的生活化、通俗化;教育与科普相结合;教育的全民性;重视培养农民学习参与性;(答任意3点6分)
原因:资金的相对改善;师资问题的解决;教育方法符合农民文化层次,贴近农民生活;对民众动员程度较高。(答任意3点3分)
(2)影响: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平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启迪意义。(答任意3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