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bān发( ) 仲裁( ) 遗zhǔ( ) 巨é( )
2.解释下列词语。
(1)建树:
(2)吞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二天,他亲自带队出击,碾碎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并迫使其向后溃退。
B. 早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五十年,玻璃制造业已十分发达。
C. 由于店家们为赢得市场份额宁肯牺牲利润,《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现已展开一场摧枯拉朽的价格战。
D. 人工智能的发展,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巨潮,席卷世界,波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由作家金宇澄、唐诺、阎连科,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音乐制作人、主持人高晓松组成。(在“由”前面加上“评委团”)
B.展览向各国观众展示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发展历程中优秀作品的获奖图书共36种。(删去“的获奖图书”)
C. 通过各种创新形式将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呈现出来,让百姓深度参与,广泛宣传,共享文化之美,共感思亲之情。(删去“通过”)
D.全国十大考古评选活动办公室已日前公布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将“2017年度”和“全国”对调)
5.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结构一般由标题、 、 、 、 五个部分组成。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 的原则安排的。其中 是消息的核心。
(2)人们常把“ ”“ ” “ ” “ ” “ ” “ ”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6.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市属11家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到颐和园、玉渊潭公园等公园的“赏花游”以及到各园红色遗迹祭扫、缅怀革命烈士的“红色游”红火。
课内精读
1.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2.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3.最后一段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3
拓展阅读
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章利新 石莹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
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
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
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自古是中国祭祀重器。古铜色的“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大屠杀中,阮泽宇的先人被日军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难:祖父、外祖母和父亲被日本兵用枪打死,母亲和两个姐姐被轮奸后刺死,一岁的小妹被摔死。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年后的公祭,被此间舆论认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动作频仍,试图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
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前,中国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成为凝聚13亿人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
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之名公祭,是为了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
大屠杀中对中国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国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公祭现场。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应该成为和平信号传递的新起点。”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员山内小夜子说。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概括每句话的要点。)
2.本文主体部分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段写段意类似。)
3.说说本则消息在材料组织上有何特点。
3
(温馨提示:历史与现实的材料如何组织?)
4.说说最后几段为何提到众多参与公祭的人员。
(温馨提示:从新闻的特点和新闻主题的角度去思考。)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颁 zhòng 嘱 额
2.(1)建立(功绩);建立的功绩。
(2)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儿地或成块地咽下去。
3.C(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D(将“已”和“日前”对调)
5. (1)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重要性递减 导语(2)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6. 清明假期北京120万人游园(清明假期北京“赏花游”“红色游”红火)
课内精读
1.颁奖机构,颁奖时间,获奖要求。
2.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使新闻事实更翔实;列举的这些内容是新闻的重点。
3. 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拓展阅读
1.公祭的时间、地点、出席的领导。
2.公祭意义(领导讲话)、回顾历史、公祭仪式、有关评述、参祭人员。
3.这则新闻以精练的形式记录了重大历史时刻,将现实与历史交织在公祭这一刻,时间自由地点集中,布局宏大细节生动,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突出了公祭的和平主题。
4.按照消息重要性递减的组材特点,参与人员放在最后来写。最后几段提到的参与人员面广,人数多,突出了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