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中学2016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大庆铁人中学2016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以“指”为信 正是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 ‎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最古老的指印泥印了。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差发时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公园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需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捺印。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画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休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遍,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它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用价值——以“指”为信。 ‎ B.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 C.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也因此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 ‎ D.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 B.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 C.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 D.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纹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 B.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了2000多年。 ‎ C.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指纹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 D.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答案】‎ ‎1.C。‎ ‎2.A ‎ ‎3.D ‎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对应的相关内容在原文第2段。选项前后两分句强加因果,另外“中国最古老的指印泥印大约出现在距今2000多年前”证据不足,文中并未明确这个指印泥印就是最古老的。‎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前后两分句强加因果。‎ ‎2.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文中的逻辑搞错。‎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D项有误,原文第5段列出索拉罗的记载表明的只是指纹在借贷契约上的应用,是一个例子,选项中“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说法言过其实。‎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 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言过其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 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 C.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而“视事”则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仕”指进入仕途。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 ‎【答案】‎ ‎4.C ‎ ‎5.D ‎ ‎6.D ‎ ‎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致仕’指进入仕途”有误;“致仕”是交还官职,即退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 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 ‎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 ‎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耽”“近郊”“数百骑”“纳”。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 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5分) ‎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 ‎ ‎【答案】‎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 ‎9.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本题作者是考生熟悉的,难度降低,答题时要结 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9.‎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①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下阕最后两句就属于用典抒情,此词写出了“苍暮英雄”辛弃疾报国无门后归隐山林的无奈,日日在期思溪上千回徘徊,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得志和空有一腔爱国热情无处施展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诗经·氓》中的“ , ”与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 , ”描写琵琶声暂时停止后的无声境界,而后又写其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般忽然爆发。 ‎ ‎(3)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劝学》中则说“ , ”。 ‎ ‎【答案】‎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 上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再加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但是,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为这一“法则”所束缚。 ‎ 黄汲清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急需各类战略物资,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们魂牵梦萦的理想。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组成西北石油考察队,黄汲清选派了孙健初与两位美国专家,结果发现了玉门油田——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1938年,黄汲清带领所里的青年地质学家陈秉范调查四川隆昌圣灯山的地质构造,他亲自布置钻孔,发现了我国的第一个工业气田——圣灯山天然气田。就在同一年,他又率队在大渡河边铜街子的茅口灰岩中发现了天然气苗,纠正了德国学者认为四川天然气来自上二叠统煤系、经济价值很小的错误。1938至1941年,他率领一批青年地质学家在四川威远地区进行了1:10000地质填图和石油天然气调查,为解放后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 初步的胜利鼓舞了胸怀石油大志的黄汲清,他毅然卸下行政职务,投身到西北的石油考察中。1941年夏,黄汲清率领甘肃探油队踏上了河西走廊石油考察的征途。他们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考察了沿线的地质。他们对玉门油田及周边地区作了详细调查,并向南进入了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向北进入龙首山作穿插考察。这次重要的地质实践,为以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初步的地质基础。 ‎ ‎1942年11月,黄汲清率一批精英组成石油地质调查队奔赴新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组 成自己的科学考察队对我国西部边陲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队在天山南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了为时半年的广泛而深入的地质调查,了解到天山北山麓带的油苗,有许多是源自侏罗纪的生油岩,如独山子的石油,这些生油层都属于陆相沉积。1943年他们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在报告中,黄汲清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洞察力,他确定“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他科学地预见到:“虽然我们无意夸大新疆油田的远景,但是将来在天山山麓带和前山带及其他有利地区,很可能发现与独山子油田同样大小,甚至更大的油田。”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结合1941年玉门、河西走廊的调查结果,黄汲清在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型盆地的生油层是多期的,而沉积性质往往是陆相的,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两个学说。黄汲清说:“‘陆相生油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关系重大。如果准噶尔盆地和酒泉盆地,即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油田。” ‎ 黄汲清理论上的优势立即在圈定石油普查区域上体现了出来。1954年黄汲清等人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生油理论,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系统而全面的油气远景预测图——《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布图》,圈定含油远景地区125万平方公里。1955年2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作为技术总负责,黄汲清积极组织中青年地质学家全面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分析对比各主要沉积盆地和沉积区的油气因素,成功优选了五大盆地,亲自布置石油普查。到1957年3月,在地质部石油普查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展示了一幅更为精准的1:300万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作了《我国含油远景分区的初步意见》的报告,用醒目的橘黄色把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标示为重点远景区。他坚信多年实践得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坚持实施松辽平原油气勘探。后来,大庆等地大规模储油构造的相继发现,充分显示了黄汲清先生的远见卓识。 ‎ 从玉门到大庆,中国石油大发现雄辩地展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美的科学过程。黄汲清有幸成为这个全过程的奠基人、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 ‎(摘编自何民《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等) ‎ 相关链接: ‎ ‎① 在“陆相生油”的理论探索方面,前有潘钟祥在美国发表论文《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纪的非海相成因》,提出了陆相生油可能性的初步论说,后有陈贲、李四光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述石油与陆相沉积的关系,但是最完善并且经受了最多的实践检验的,还要算黄汲清的《新疆石油地质调查报告》及由此发展起来的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 ‎(摘自茅矛《地学泰斗黄汲清》) ‎ ‎②手把锤子出大门,上高坡,下深谷,越大山,爬峻岭,前行前行复前行。/不必怕,不要紧,我们都是征服自然的人。/前行前行复前行,莫忘积石西倾和秦岭,莫忘长白与大 青。/横断山高,贡嘎峰峻,祁连积雪厚,天山明月照坚冰。/锤子在手囊在背,前行前行复前行,莫辜负少年好光阴。‎ ‎(年轻时代的黄汲清写的言志诗篇)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20世纪30年代一些人把“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奉为石油地质的圭臬,美孚公司之前也曾给中国戴上“贫油”的帽子,但黄汲清等人没有被此束缚。 ‎ B.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黄汲清带领团队在四川进行了三年的地质考察,取得了重大发现,并为后来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 C.黄汲清率领考察队在新疆的地质调查中,发现了独山子的石油生油层属于陆相沉积,在后来的相关调查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陆相生油”的相关论说。 ‎ D.黄汲清根据陆相生油的相关理论,认为如果中国西部的陆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田,那么中国东部的陆相盆地也一定会形成同样的油田。 ‎ E.解放后,黄汲清等人对中国石油前景作出了乐观的预测,编制了系统的油气远景分布图,为新中国首轮全国石油普查和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贡献。 ‎ ‎(2)黄汲清在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既是运筹帷幄的少帅,又是脚踏实地冲锋在前的战士”,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 ‎(3)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6分) ‎ ‎(4)作为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能够为中国石油大发现做出卓越的贡献,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作具体分析。(8分) ‎ ‎【答案】‎ ‎(1)BE (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 ‎(2)①领导有方,用人得当。与顾维钧的公司进行合作,选派的人发现了玉门油田。②率队考察,身先士卒。发现了圣灯山天然气田,纠正了德国学者的错误,并为后来威远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6分) ‎ ‎(3)①对河西走廊沿线的石油考察,为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初步的地质基础;②对新疆天山南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地质调查,找到了陆相沉积生油的实例。③完成《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陆相生油论。 (6分) ‎ ‎(4)①有执着的理想和深挚的爱国情怀。年轻时,立志投身地质事业;抗战期间,一心为祖国寻找石油。②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不被固有的地质法则束缚,长期坚持广泛而深入的地质调查,形成了陆相生油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实践。③有卓越的科学洞察力和预见性。善于从现象中找到规律,并进行大胆的科学推断。④有领导者的才干和担当的精神。主导石油考察、普查等工作,在新中国石油大发现中体现了远见卓识。 (8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 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本题确定答题的区域根据“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时”确定有关语段,主要集中在第二段。‎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注意审题,“陆相生油论”“逐步形成”提供了信息的方向性,提示了答案的多样性;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三段“941年夏,黄汲清率领甘肃探油队踏上了河西走廊石油考察的征途。他们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考察了沿线的地质……为以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初步的地质基础”,文章第四段“1942年11月,黄汲清率一批精英组成石油地质调查队奔赴新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组成自己的科学考察队对我国西部边陲进行的科学考察”,“1943年他们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在报告中,黄汲清展现了其卓越的科学洞察力,他确定‘这里有圈闭很好的构造,以及能够大规模生产的油田’”,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黄汲清的‘陆相生油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陆相生油论”“逐步形成”提供了信息的方向性,提示了答案的多样性。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 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内因”,作答时可结合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答案。‎ 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远东杯”斯诺克锦标赛决赛在宜兴开赛,经过8盘对决之后丁俊晖不孚众望,在家乡获得本次冠军。 ‎ ‎②有些人在不断的追寻中寻找快乐,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味着平淡的幸福。 ‎ ‎③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振聋发聩,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 ‎④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只靠烧香拜佛,这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可想而知。 ‎ ‎⑤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工程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容置喙。国家对抗旱工程的投入绝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 ‎⑥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因为时间关系,平时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平时的练习不以为意。 ‎ A.①②⑤B.③④⑥ ‎ C.①③⑤D.②④⑥ ‎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⑤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显然与语境不符,属望文生义。‎ ‎⑤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显然与语境不符,属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①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此处褒贬误用。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②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语境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是一种常态,不是突然遇到的,成语不合语境。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由于比正常书页小,所以读者在这些设备上浏览漫画时常会产生看不清文字的苦恼。 ‎ B.两岸关系能否实现和平健康发展,关键之处在于双方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 C.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旨在树立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营造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拼搏进取、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 D.“记得绿罗群,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 ‎【答案】C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D项,“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句式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项,语序不当,前半句改为“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比正常书页小”。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①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② 会被修改或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③ 要不断学习,④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或变质”,⑤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具体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所给句子较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只要能理解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不难得出答案。选词填空,首先要整体感知,其次要根据句意和关联词辨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读文段根据“④ 是因为”可以确定③填“之所以”,排除A项、C项;再根据“④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或变质’,⑤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之间是选择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D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如本题通读文段根据“④ 是因为”可以确定③填“之所以”,排除A项、C项;再根据“④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或变质’,⑤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之间是选择关系,不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D项。‎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5分) ‎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① ,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 ②;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 ③。 ‎ ‎【答案】①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②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③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或: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三处内容都可以借助前后的语境猜测出来。‎ ‎16.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请根据下面的图示把中秋节的有关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6分)‎ ‎【答案】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这天,人们常以吃月饼、赏明月、放天灯等形式,来表达自己期盼“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描述和概括画面的能力。描述类,就是用文字表述其内容,做这种题目时要求全面、完整、重点突出,一般有字数要求;要注意不能遗漏任何信息,也就是要把图表中内容都要说出来,实际上是就是要用文字把图表的信息完整的描述出来,要达到百分之百。概括内容类,做这类的题目要抓住主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90%的内容,当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多数,可以舍弃一小部分忽略不计。要做好这类题目 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分清类型。如果是单个对象,那么考虑的是选取一部分,从问题入手,比如信息中如果有40%是好的方面,60%是不好的,我们在得出结论时取后者就可以了;如果是多个对象,就需要我们在分析表格的内容时要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采用相加(并列关系),相并(主次关系),相异(相似关系),如信息中15%损坏,20%损坏严重,20%损坏非常严重,我们可以概括为:55%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说,高达40%损坏严重,只有15%受到较轻的损坏。其次在概括时要注意抓住这些词,如绝大多数、极少数、一半以上、高达、竟达、不到、不尽如人意、有差异、有区别等。‎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甚至超过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其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界,独自站在人生的路口,拥挤于人潮之中,很多人会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好比说那个高中生于晓,到底该继续上学,还是该退学开微店,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内心明确方向,任何一条道路都可以是坦途。 ‎ 适合自己,才能展示自身的魅力。比尔·盖茨因为对计算机充满兴趣而选择离开了几乎让所有年轻人都向往的哈佛,在互联网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自己的价值。Faceh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同样带着对互联网的痴迷,从哈佛退学,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超级富豪。恰当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选择,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生命的辉煌。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管适不适合自己,只一味地攀高求大,最终让自己在理想中迷失。 ‎ 有方向,在哪里都能像金子一样绽放光芒;没有目标,再好的环境也不会看到希望。北大毕业的陈生,放弃了让人羡慕的公务员职务,毅然跳选商海里翻腾,倒腾过白酒,搞过房地产,卖过苹果醋„„最终,他竟然卖起了猪肉,而且将自己卖成了千万富翁。他没有走寻常路,而是打破了传统的意识,给自己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命出口。他一步步取得了成功,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得到的成就。同样是高材生,清华毕业生戚柯的命运却大不相同。他毕业后就职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但半年后便因工作能力不足而被迫离开,没有方向的他,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患上抑都症,最终成为一个无法自食其力的 社会遗弃者。, I ‎ 最充实的人生,便是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只知更鸟落到了哈佛大学教室的窗台上,桑塔亚那教授欣喜若狂,于是,他放弃了哈佛优厚的待遇,跟随那只美丽的知更鸟离开了美国,西班牙、巴黎、伦敦、罗马,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自由的身影,也留下了一部部传世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份执着。或许,留在哈佛,他也能收获生命中的成功与喜悦。但是,被束缚了翅膀的他,便不能感受到自由的快乐。感谢那只鸟,让教授在追寻自由的路上,捕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感谢桑塔亚那教授,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充满智慧的选择。 ‎ 生活,是一种智慧。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总是能够带着喜悦的心情踏上最适合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作文指导: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 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目的。“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矫正点对照表。1.说理 ‎(从材料理出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 就事论事、议不离事(就事论事,呈现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2.说理范围:面面俱到(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 专论一点(集中精力论透一点)3说理态度:简单粗糙,轻易否定(简单论证、粗糙表态、封闭的自圆其说) 文明交流(入情入理不偏激、深入的理由阐述、开放的文明交流)重在培养以下两方面的说理:说理方向: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阐释型”(标题与话题)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 阐释—— 话题”的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因此, “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三、应对策略“任务驱动型作文”——识别特点: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给写作材料”——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给驱动任务”——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三) “任务驱动” 内涵解读: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如15年甲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乙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3.对象驱动(细节上“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专论一点”。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