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B.其他的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其定了物质基础
2.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主导地位
D.北宋时期迷信色彩浓厚
5.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 )
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
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
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
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7.明朝浙江盛行: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这些现象的盛行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致使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风气发展
D.专制制度衰落导致地方势力发展
8.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影响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城十字街街口的酒店、茶馆、点心铺等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北宋城市中普遍使用招牌广告
B
《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了猿猴与人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
《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C
路德宣称教皇无权赦免罪行,人若想得救,只需信仰上帝
路德在为资产阶级发财富作辩护
D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
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
A.A B.B C.C D.D
10.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1.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C.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12.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13.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15.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 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知识经济迅速提高了杜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流
16.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摩尔根主要强调希腊城邦民主( )
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
C.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D.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
17.《十二铜表法》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
A.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B.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C.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D.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18.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19.在制定1787 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20.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
21.美国学者齐格勒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者( )
A.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
B.与其他政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C.推动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善
D.保障了工人阶级政治民主权利
22.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23.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作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
A.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D.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24.《时代》杂本曾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
A.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经十分的普及
25.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
年份
1970
1980
1995
1997
1998
1999
投资额(亿美元)
400
520
3150
4000
4300﹣4400
8000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的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27.近代以来生产力进步,东西经贸交流频繁.阅读材料浇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此家丝厂初期经营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后期经营改善的原因.
28.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其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材料三:如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 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29.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
姓名
备注
排名
姓名
备注
1
蔡元培
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
6
王宠惠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
汪精卫
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7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
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8
李烈钧
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
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9
于右任
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
冯玉祥
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
10
徐 谦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2016年陕西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B.其他的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其定了物质基础
【考点】秦朝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重点掌握秦朝统一的背景条件.
【解答】材料讲的是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答案选D.
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表象,没有揭示主旨,故排除;B和C项的描述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D.
2.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解答】材料中刘邦获胜的原因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失败是由于“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由此可知,采用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选C;
A项中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因此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排除;
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故排除B;
满足于将领利益有利于刘邦战胜项羽,但不利于王朝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故不利于稳固统治.故排除D.
故选C.
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B说法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
故选B.
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主导地位
D.北宋时期迷信色彩浓厚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
【解答】A.材料并未体现外来文化在民间的渗透,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时佛道在民间广为传播,故B项正确;
C.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故C错误;
D.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风气社会习俗,故D项错误.
故选B.
5.山西人士孔祥熙认为,全世界最会理财的是犹太人,英国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而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其依据最可能是( )
A.上古三位帝王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
B.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
C.山西人经营了数百年的票号,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D.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帜的省份之一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帮的发展.
【解答】古三位帝王尧舜禹是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但材料强调的是山西人会理财,与政治中心无关,故A项错误;
山西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冶炼业、盐业基地,不能说明山西人会理财,故B项错误;
票号是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组织,因其执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这说明山西人重视理财,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中,山西是北方最早易臶的省份之一,与理财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考点】明朝的内阁.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考查内阁的职能、性质以及特点.
【解答】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可知,内阁可以通过皇帝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说明内阁大臣有一定的权力,故A项错误.
内阁虽有票拟权,但能否采纳取决与皇帝的决定,决策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故B项错误.
宰相是国家法定的国家机构,可制约皇帝的权力,而内阁是内侍机构,对皇权不起制约的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C.
7.明朝浙江盛行: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这些现象的盛行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致使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风气发展
D.专制制度衰落导致地方势力发展
【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解答】从题干中“明朝”“争家产”“讲价还价”“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故A项正确;
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传统观念崩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排除.
故选A.
8.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影响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考点】商业都会的崛起.
【分析】本题考查商业都会的崛起.考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的影响.
【解答】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大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缩小,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一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使得这些地方成为工商业的中心,所以导致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被削弱,故D项正确.
题干未反映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ABC三项排除.
故选D.
9.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城十字街街口的酒店、茶馆、点心铺等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北宋城市中普遍使用招牌广告
B
《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了猿猴与人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
《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C
路德宣称教皇无权赦免罪行,人若想得救,只需信仰上帝
路德在为资产阶级发财富作辩护
D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
戊戌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
A.A B.B C.C D.D
【考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材料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逻辑关系的正确理解.
【解答】《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城十字街街口的酒店、茶馆、点心铺等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只能说明北宋城市中有使用招牌广告,但是不能普遍使用招牌广告,A项有点以偏概全的意思,故A项排除.
《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了猿猴与人相类似的地方,记载了金鱼、鸡等遗传变异现象,说明《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故B项正确.
路德宣称教皇无权赦免罪行,人若想得救,只需信仰上帝反映的是否定教皇权威,提倡信仰上帝即可得救,路德不是在为资产阶级发财富作辩护,故C项错误.
戊戌变法结果是失败,没有促成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故D项错误.
故选B.
10.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考点】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一般认为,领事裁判权的产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东方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利用武力击败清政府后,强加给中国的一项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的制度.
【解答】A项“由人治走向法治”夸大了这一规定的作用;
B项说法错误,适应列强侵略需要不能说是时代需要;
C项《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反映了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与近代西方的司法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材料“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反映了“领事裁判权”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司法制度接轨,故C项符合题意.
D项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先主张向西方学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C.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要从材料中准确的提取信息进行分析,蒋介石和朱德都强调了持久战的想法,以此进行判断.
【解答】材料中蒋介石提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都体现了全民抗战和持久战的思想.故A项符合;
材料中没有体现“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内容,故B排除;
C项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的内容,故D排除.
故选A.
12.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
A.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考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台湾和大陆的关系.
【解答】毛泽东的炮战和蒋介石拒绝美国的建议充分说明了二人都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的.BC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蒋介石借助于毛泽东的炮战有了拒绝美国搞台湾独立的理由.
故选A.
13.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解答】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对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题干中的两个体制分别指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A项从属于B项,CD项不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故排除.
故选B.
1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一边.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
【解答】A项错误,材料主要指的是中苏关系;
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
根据材料分析,从题干时间来看,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根据课本知识可以知道,这反映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可以看出当时思想领域的变化.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5.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 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知识经济迅速提高了杜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流
【考点】现代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主要从互联网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中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可知,利用网络售销,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故A符合;
材料主要反映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经营销方式,没有直接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排除;
发达国家掌握知识经济的主动权,发达国家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故C排除;
材料中“网络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因此电子商务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流说法错误,故D排除.
故选A.
16.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中国的周王号令四方时,古希腊城邦中的贵族们却依然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摩尔根主要强调希腊城邦民主( )
A.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B.落后于中国周王的分封制
C.是西方文明重要源头之一 D.有原始社会民主观念遗风
【考点】古希腊文明.
【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重点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
【解答】由材料信息“贵族们…像氏族时代那样商议公共事务,常常召开国民大会对贵族们制定的政策和各种方案进行表决”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是对原始民主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故选D;
材料未提及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影响,故排除A;材料没有将西周的分封制和古希腊民主政治进行比较,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历史地位,故排除C.
故选D.
17.《十二铜表法》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
A.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B.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C.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D.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考点】《十二铜表法》.
【分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考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十二铜表法》: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解答】《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于奴隶社会,法律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故A项错误;
由题干“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等信息可知其限制了复仇的范围,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于奴隶社会,法律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故D项错误.
故选B.
18.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
B.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束缚
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考点】宗教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解答】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并未指向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斗争.改革者们提出了“因信称义”等主张,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B项正确;
文艺复兴运动就使人们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故C项错误;
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故D项错误.
故选B.
19.在制定1787 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了解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认识美国代议制的特点.
【解答】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院,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
A项表述错误,目的不在于削弱众议院的职能,而在于两院相互制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中是为了避免多数人的暴政,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D.
20.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对宪法的修改”.当时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是( )
A.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B.长期分离的德意志各邦不团结
C.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吞并各邦
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令各邦屈服
【考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统一及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统一及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主要考查王朝战争.
【解答】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普鲁士王国”占17票,其他各邦最多6票,多数邦只有1票,显示出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普鲁士王国”为德意志的建立做出的贡献最大,正是由于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德意志才得以完成统一,德国这个政权其实就是“普鲁士王国”建立的,所以此规定能够通过的主要原因只能是选项A.
B、德国1871年宪法颁布的背景是德国统一,所以B项不符题意;
C、普鲁士领导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后建立联邦制国家,所以普鲁士并没有吞并其他各邦,故C错误;
D、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政策,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所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主要是对外而不是为了令各邦屈服.故D错误.
故选D.
21.美国学者齐格勒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者( )
A.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
B.与其他政党斗争目标趋于一致
C.推动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善
D.保障了工人阶级政治民主权利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主要考查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工人运动.
【解答】根据题干中“社会主义者…的批评…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可知社会主义者为工人的经济生活和权益而斗争,“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可知社会主义者为工人的政治权益而斗争,这些斗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C项符合题意;
从以上分析来看,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者还未为争取无产阶级的统治权而斗争,所以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能全面反映题意,所以BD都排除.
故选C.
22.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考点】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了解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正确认识苏联改革和挫折.
【解答】材料中时间1935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罗曼•罗兰从中已发现了其模式存在的弊端,五十年后,即1985年左右,苏联仍存在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正着手改革,故C符合;
A项中一直被坚持不准确,因为赫鲁晓夫开始就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了.故A错误,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1985年之前改革一直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排除B;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最终因困难重重而被迫转向政治改革,结果苏联解体.故D项错误,排除;
故选C.
23.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作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
A.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C.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D.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考点】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点是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意在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解答】材料体现了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些法律和制定计划来加速发展,追赶美日,这说明了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影响深远,所以答案选C.
材料不能反映欧共体内部的矛盾,所以A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二战后,所以B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材料与此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24.《时代》杂本曾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
A.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B.《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经十分的普及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考查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解答】由材料可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没有反映出题意的主旨.
故选A.
25.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
年份
1970
1980
1995
1997
1998
1999
投资额(亿美元)
400
520
3150
4000
4300﹣4400
8000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考点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可知,世界贸易额上升趋势,它反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的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考点】探究型材料题;科举制;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考查科举制度的影响.
(2)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士人经商的新风气以及原因.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科举制度的影响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新风气,依据材料二“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可以得出士人经商的新风气.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起”,联系所学可以得出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等原因.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科举制的实行,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知识分子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
影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底层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有较高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2)“新风气:”士人经商的新风气.近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西方经济入侵,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工业兴起);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兴起.
27.近代以来生产力进步,东西经贸交流频繁.阅读材料浇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
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此家丝厂初期经营困难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后期经营改善的原因.
【考点】材料解析题;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影响.考查欧洲在东西贸易中的地位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因素.
【解答】(1)第一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一“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可以得出16﹣﹣18世纪,欧洲在东西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依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得出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市场等.
(2)第一小问的困难原因,依据材料二“丝车仅一百部”可以得出规模较小;依据材料二“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可以得出劳动力素质低,产品质量差;依据材料二“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可以得出外销市场受限,运输周转不灵.第二小问的改善原因,依据材料二“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可以得出资金规模扩大;依据材料二“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采办”可以得出市场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政府允许鼓励,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地位:16﹣﹣18世纪:欧洲在东西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
地位: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控制中国的原料出口,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2)初期困难原因:规模较小;劳动力素质低,产品质量差;外销市场受限,运输周转不灵. 后期改善原因:资金规模扩大;市场扩大;政府允许鼓励;实业救国思潮.
28.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其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材料三:如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 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的措施.
(2)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
【考点】材料解析题;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伦敦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英国政府治污的措施、工业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可以得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依据材料一“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可以得出环保观念缺乏;依据材料一“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可以得出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可以得出依法治污;依据材料二“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可以得出调整能源结构;依据材料二“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可以得出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2)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三的图可以看出,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3)本小问是开放型题.言之有理即可.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故答案为:
(1)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措施: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2)趋势: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从后工业化阶段到信息化阶段,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煤、石油等能源的无限制开采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3)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治理污染;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等.
29.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
姓名
备注
排名
姓名
备注
1
蔡元培
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
6
王宠惠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
汪精卫
广州国民政府主席
7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
蒋介石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8
李烈钧
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
吴稚晖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
9
于右任
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
冯玉祥
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
10
徐 谦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考点】阐述见解题;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考查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答】本题是开放型题,作答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材料时间“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柱石十人”
实际上是代表不同时期有影响的重要思想.然后联系所学回顾当时中国的主要思想,可从民主共和思想、爱国主义思想、近代法制观念等方面分析均可,要求结合材料中的史实,有理有据.
故答案为: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盛行进步的民主共和观念.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思想,陈独秀、蔡元培、吴稚晖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的入选反映了人们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视.
国民大革命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汪精卫、蒋介石、冯玉祥等国民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和参与者受到人们的推崇.
民主共和思想是进步的社会潮流,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2016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