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试卷2(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省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试卷2(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年湖南省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二)‎ ‎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修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宗法伦理的淡化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昏’是“黄昏”的意思,“因”是“就”的意思.在我同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这表明古代婚姻(  )‎ A.男娶女嫁已成定制 B.具有浓厚夫权色彩 C.封建迷信思想厚重 D.强调男女婚姻平等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 A.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 C.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 ‎5.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差异性”的出现(  )‎ A.全面冲击了传统的体制 B.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由于自身局限性而最终失败 D.与西方近代的发展趋势一致 ‎6.如图是19世纪前中期英一印一中“三角贸易”图.由此可推知以下结论(  )‎ A.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B.英国经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印度作为中转站经济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发育成长 ‎7.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 ‎8.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9.罗马帝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个人物的主张比较吻合(  )‎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梭伦 ‎10.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1.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12.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下列机构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摘编自《中国全史》‎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14.下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个不完整日录,请模仿第三单元的形式为第二单元设计一个探讨活动课名称,并为这样一个探讨活动课写一个摘要.‎ ‎(要求: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佳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比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氏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一《汉书一食货志》‎ ‎ 材料二 平籴法是在市场价格自发波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方式即主要通过吞吐物资,来调节供求,对粮食的价格进行适当控制.这和西周时由贾师以行政命令对价格进行直接行政管理是不同的.这种政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平籴法”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历史影响.‎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出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 ‎﹣﹣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 材料二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概况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 ‎(2)两则材料对法治社会的建立有何影响?‎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 1962年10月14 日,美国 U‐2 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它武器等具体情况. 10 月 22 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 ‎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 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 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另外,还有其他秘密通 道. 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 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 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古巴导弹危机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赫鲁晓夫撤走导弹,美国人就此罢休.‎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最伟大的人”、“最臭名昭彰的暴君”?‎ ‎(2)同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分歧?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 ‎2016年湖南省高考历史冲刺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有王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修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宗法伦理的淡化 C.社会发展的需求 D.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属于因果型选择题.‎ ‎【解答】A.生产方式指人们取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材料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无关.‎ B.应该是宗法伦理的强化.‎ C.明朝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民间要求同样获得建立宗祠,这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正确的答案是C项.‎ D.材料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 故选C.‎ ‎ ‎ ‎2.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齐国管仲改革.‎ ‎【解答】管仲改革题干中所提的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限制贫富的差距.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故选C.‎ ‎ ‎ ‎3.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昏’是“黄昏”的意思,“因”是“就”的意思.在我同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这表明古代婚姻(  )‎ A.男娶女嫁已成定制 B.具有浓厚夫权色彩 C.封建迷信思想厚重 D.强调男女婚姻平等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中强调夫权的表现.‎ ‎【解答】本题干内容中可知,“婚姻”一词源于男娶女嫁习俗过程,无法推断出男娶女嫁已成定制,故排除A;其习俗也早于封建社会之前就有,无法表明封建迷信厚重,排除C;其习 俗是男娶女,“女因男而来”,无法体现男女婚姻平等,明显是以男子为主,表明是在以夫权时期形成的习俗,体现夫权时代的烙印.‎ 故选B.‎ ‎ ‎ ‎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  )‎ A.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 C.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 ‎【考点】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使“文入学士集团”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说明该制度有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中从正反两面对科举制进行评价,并没有反映科举制使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D项曲解了材料,应排除.‎ 材料中“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说明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故A项正确.‎ 故选A.‎ ‎ ‎ ‎5.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差异性”的出现(  )‎ A.全面冲击了传统的体制 B.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由于自身局限性而最终失败 D.与西方近代的发展趋势一致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可看出“一致性”是指: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并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倡导暴力革命.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故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选B.‎ ‎ ‎ ‎6.如图是19世纪前中期英一印一中“三角贸易”图.由此可推知以下结论(  )‎ A.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 B.英国经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印度作为中转站经济发展迅速 D.世界市场进一步得以发育成长 ‎【考点】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解答】图片主要反映19世纪前中期英印中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图片不能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变为入超;不能看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能看出印度经济发展状况.故ABC三项都不正确.‎ 故选D.‎ ‎ ‎ ‎7.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 ‎【考点】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而中国又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蒋介石很早就认为,中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谈话时更明确表示,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虽有摩擦,但总体上坚持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题干信息也反映出这一点.D符合题意.AC项不符合题意,抗战初期蒋介石是积极抗战的.B项不符合题意,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 故选D.‎ ‎ ‎ ‎8.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考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答】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 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 ‎1949﹣1956年我国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1966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并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我国建国之初是仿照苏联斯大林模式,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题干“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可以看出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故选B.‎ ‎ ‎ ‎9.罗马帝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个人物的主张比较吻合(  )‎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梭伦 ‎【考点】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和启蒙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罗马法体现的原则和卢梭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信息“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主要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体现了契约至上的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正好与之吻合,故B项正确.‎ 伏尔泰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梭伦改革的内容①“解负令”;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③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 ‎ ‎10.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主要是因为(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需要 B.机器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C.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 D.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解答】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政治上,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完善,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故C项错误;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才开始,故排除D项.‎ 故选B.‎ ‎ ‎ ‎11.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的这一评价(  )‎ A.充分肯定了勃列日涅夫改革 B.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 C.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历史功绩 D.是对自身改革深刻的反思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 ‎【分析】依据题意,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解答】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所说的“他”,是第一个推动了改革的人.在苏联历史上,打开了对斯大林模式改革闸门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中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 ‎ ‎12.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国家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最终是要移交给超国家的全球性机构的.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理所当然,势在必行.”下列机构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联合国 ‎【考点】欧洲联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盟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题干材料“从联邦的世界走向世界的联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世界的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合作.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论坛性地区经济组织,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只有欧盟是欧洲地区政府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故选C.‎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摘编自[德]贡德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摘编自《中国全史》‎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鸦片战争.‎ ‎【分析】(1)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与列强的殖民扩张.考查新航路开辟与列强殖民扩张的影响.‎ ‎(2)本题考查列强的入侵.考查列强的入侵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解答】(1)本题从题干材料“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可以概括出变化;从题干材料“整个殖民地时期”可知该变化应该与新航路开辟与列强的殖民扩张有关.‎ ‎(2)本题从题干材料“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变化及原因.‎ 故答案为:‎ ‎(1)首先,16至18世纪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向西欧.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西欧诸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开采和掠夺了大量金银.‎ 其次,白银大量从欧洲流向中国.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欧洲,促使金银编制,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等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变化和原因:从中国流向西方国家;对外战争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国走私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贫困;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基础和货币体系的稳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快了清政府的衰败;清政府被批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资金外流,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 ‎14.下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一个不完整日录,请模仿第三单元的形式为第二单元设计一个探讨活动课名称,并为这样一个探讨活动课写一个摘要.‎ ‎(要求: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考点】阐述见解题;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考查“人文主义”的发展完善的历程.‎ ‎【解答】本题是一道探究型题.题干要求模仿第三单元的形式为第二单元设计一个探讨活动课名称,并为这样一个探讨活动课写一个摘要.首先解读材料得出一个活动课名称,如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其次是针对名称写一个摘要.摘要可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说明,如人文主义起源时的内涵到文艺复兴时的内涵到启蒙运动时的内涵.要求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故答案为:‎ 例: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探索人生,其思想中蕴含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在基督教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后,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 旗帜,宣扬人性,抨击教会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动蔚然大观,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启蒙运动出现,提倡民主科学,宣扬平等自由,“理性主义”深入人心,尖锐抨击封建制度和宗教体系,科学与理性的阳光开始照耀欧洲大陆,呼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狂飙与改革的浪潮.‎ ‎ ‎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佳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比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氏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一《汉书一食货志》‎ ‎ 材料二 平籴法是在市场价格自发波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方式即主要通过吞吐物资,来调节供求,对粮食的价格进行适当控制.这和西周时由贾师以行政命令对价格进行直接行政管理是不同的.这种政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平籴法”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历史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李悝变法.考查李悝变法中“平籴法”背景和特点、李悝变法的历史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李悝变法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社会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出现;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这正是李悝变法的背景.‎ 第二小问,主要从材料概括即可.材料“平籴法是在市场价格自发波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方式即主要通过吞吐物资,来调节供求,对粮食的价格进行适当控制.这和西周时由贾师以行政命令对价格进行直接行政管理是不同的”可以得出特点是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尊重价值规律.‎ ‎(2)本小问的影响主要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主要从稳定了经济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激烈;社会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出现;农民生活困苦,不利于富国强兵.‎ 特点: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尊重价值规律.‎ ‎(2)影响:变法政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封建社会制定有关政策地依据;稳定了经济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魏国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 ‎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出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 ‎﹣﹣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 材料二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概况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 ‎(2)两则材料对法治社会的建立有何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启蒙运动;洛克的主要思想主张;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考查洛克和卢梭的思想.‎ ‎【解答】(1)依据材料一“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出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依据材料二“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主张法治,保障人民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据材料二“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可以得出不同是卢梭进一步提出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的民主思想.‎ ‎(2)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即可,如推动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故答案为:‎ ‎(1)相同:都主张法治,保障人民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同:卢梭进一步提出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的民主思想.‎ ‎(2)影响:推动法治社会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为未来社会提出一系列构想.‎ ‎ ‎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 ‎ 1962年10月14 日,美国 U‐2 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又搞清了苏联运往古巴的中程导弹及其它武器等具体情况. 10 月 22 日晚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为了实施对古巴的封锁,还集结了战后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战略空军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峙,双方在加勒比海地区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 ‎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 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 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另外,还有其他秘密通 道. 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 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 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古巴导弹危机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赫鲁晓夫撤走导弹,美国人就此罢休.‎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未能引发战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考点】材料解析题;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美苏争霸.‎ ‎【分析】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考查“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影响以及启示.‎ ‎【解答】(1)本小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二战后,美苏争霸;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爆发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向古巴运输导弹成为导火线.‎ ‎(2)第一小问的原因需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从材料“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可以得出美苏双方都有避免世界大战的意识;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问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双方互不相让的原因.‎ 第二小问的启示需要对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归纳概括后可以得出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灵活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平与发展史历史发展的主流等启示.‎ 故答案为:‎ ‎(1)背景:二战后,美苏争霸;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爆发革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向古巴运输导弹成为导火线.‎ ‎(2)原因:美苏双方势均力,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双方互不相让,都有避免世界大战的意识;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问题.‎ 启示: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灵活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平与发展史历史发展的主流.‎ ‎ ‎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克伦威尔“最伟大的人”、“最臭名昭彰的暴君”?‎ ‎(2)同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分歧?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考点】材料解析题;克伦威尔的贡献;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克伦威尔的评价.‎ ‎【分析】本题考查克伦威尔的事迹.考查克伦威尔的历史功绩和军事独裁统治以及对他的评价.‎ ‎【解答】(1)本小题主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说克伦威尔是“最伟大的人”是指他所作的历史功绩:组建革命武装,打败王党势力;处死国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系列措施,巩固革命成果展.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说克伦威尔是“最臭名昭彰的暴君”是指他统治期间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2)对待历史人物,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要从时代和阶级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历史的评价;全面的评价.‎ 故答案为:‎ ‎(1)“最伟大的人”:克伦威尔组建革命武装,打败王党势力;处死国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取系列措施,巩固革命成果展.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最臭名昭彰的暴君”:就任“护国主”,解散议会,实现军事独裁统治.‎ ‎(2)分歧原因:克伦威尔本身来说他的功与过都非常明显、突出;从评价者本身来说不同的立场、情感、角度,占有史料多少不同,都会形成不同的结论.‎ 基本原则:历史的评价;全面的评价.‎ ‎ ‎ ‎2016年8月19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