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三8月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2.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3.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4.对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这说明他倡导( )
A.发明本心 B.知行合一 C.礼法并施 D.重义轻利
5.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6.伊恩·莫里斯在《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写道:“雅典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六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作者强调( )
A.发挥公民大会的监督职能 B.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意识
C.公民大会成为僭主的台阶 D.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7.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里“新型的控制”指的是( )
A.虔诚的信仰 B.教会的仪式 C.真诚的善行 D.神父的指引
8.“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自由平等
9.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航海条例》的颁布
C.代议制的确立 D.英国工业革命
10.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 )
A.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
C.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完成
11.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12.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3.杨和平在《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中写道: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光荣革命”是革命的倒退 B.国王“统而不治”是妥协的结果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14.“‘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下列对“旧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旧制度”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B.“旧制度”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C.“旧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旧制度”下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15.“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判断“全新的政治体制”是( )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C.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6.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
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全民民主 B.实现权力制衡 C.改革邦联政治 D.强调地方自主
18.《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19.有学者认为:“这个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博得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民的忠诚。……共和主义向来都是最好斗的革命运动之一,如今在法国却已经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这反映出( )
A.民心的导向说明共和政体已经巩固
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D.共和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俾斯麦设想既能保持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1871年帝国宪法加以定型,最终形成德意志新体制。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21.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宪法,其中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财政法案和国家预算应首先提交下院,国家预算上院可以全部通过或者全部否决;……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
A.是用议会粉饰的封建君主专制 B.已经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
C.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22.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17世纪在英国进行着两种革命。第一种是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感兴趣的是赢得在社会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他们以自由主义为自己获得它指望得到的那些利益和那种控制的特殊纲领。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的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准确地说,这包括议会对统治权的控制、独立政党的存在以及对反对党的必要性及其权利的承认。第二种是下中层阶级和佃农的社会革命;下中层阶级和佃农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给穷人以丰富的食品,具有小财产所有人阶层的眼光,17世纪英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了,就象后来18世纪法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一样。在前后两种情形下,领导者都缺乏获取胜利所必须的人数优势、组织和成熟度。他们的时机到19世纪后期才来临。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一九零五年十月二十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革命中是如何贯彻自由主义学说的,并简要评述之。(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核心主张,指出其实践效果,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社会革命均告失败的共同原因。(13分)
23.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钱乘旦在谈及现代化的进程时提到:除立新派和守旧派外,存在第三种立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是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的一种解决方法。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其实质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抗拒现代化的实质。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现代史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对材料中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
2016-2017学年高三8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而且长途贩运兴起于汉朝,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发明本心,与材料中“荀子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中“荀子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礼义……使之变为善,但又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表明礼法并施,故C项正确;材料中讲“礼义”,但没有涉及义利,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B项正确;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故C项错误;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验的总结,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公民大会的监督职能,与材料中“阻止……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相符,故A项正确;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与材料中“雅典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不符,故B项错误;
公民大会成为僭主的台阶与材料中“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如马丁路德改革强调只需虔诚的信仰,就能获得灵魂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是简化宗教仪式,所以不符合材料中的控制,故B项错误;真诚的善行并非新型控制形式,故C项错误;神父的指引亦看不出新型控制,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放弃其自然自由……”“……同其它人协议……”“谋……彼此之间……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此为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指人生来是平等、自由的,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指国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去行使权力,一切为了人民,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自由平等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因为较早确立专制王权从而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额条件,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现代化的出现,故A项正确;《航海条例》是在克伦威尔执政时期颁布的,而这一时期英国并未建立专制王权,故B项错误;代议制是在王权衰微的形式下确立的,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德国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代议制不完善,有着浓厚的专制色彩,现代化领导力量“错位”,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故B项正确;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只是其政治体制落后的表现,不够全面反映材料,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材料看不出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故A项错误;据材料“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可知,材料未体现两国的合作,故B项错误;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考察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与资本的再生、管理的科学性无关,故C项错误;随着19世纪下半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欧美大型工业公司纷纷创立实验室投资研发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故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
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反映了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并有所完善,故A项正确;美国联邦政府具有独立性,政府、国会、法院相互制约,英国的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美国的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故C项错误;英国内阁权力的膨胀不是通过宪法加强,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从“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可知“光荣革命”完成了革命任务,不是倒退,故A项错误;从“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可知妥协的结果是王权接受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没有实权,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主权由君主向议会转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制度”确立了商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旧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成为“虚君”没有实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5.【答案】A 【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在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一片汪洋”“独辟蹊径”表明是最早的一个,故A项正确;美国的民主共和制不符合“欧洲”“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全新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法国的议会共和制在1875年正式确立,此时的欧洲已经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年代,不再是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的时代,故C项错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既不是发生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的年代,也不是全新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因为当初制定宪法的开国元勋们几乎一致视党争为洪水猛兽,对政党政治不屑一顾,乃至深恶痛绝,作为美国现代政治重要元素的政党制度,在美国宪法中没有丝毫表述,故A项正确;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人口多的州众议员也多, 参议院是来自各州的,每州两人,总数一百人,参议员代表着各州的利益,故B项错误;美国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是以保障民主为根本出发点的,人民权益的保障是其必然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从材料所述三个观点来看,政治妥协保证了美国的宪政民主从机制层面得到了落实,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故
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以看出是在立法权上设立另一个机构限制众议院的权力,改革邦联政治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为克服邦联制的弊端而设,邦联制的主要弊端即是地方自主权太大,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从“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等字眼,可联系法国经历“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的政治体制的变迁,“付出极大代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故A项正确;坚实基础一般从经济基础或群众基础考虑,材料没涉及,故B项错误;不管是“立宪”还是“共和”,都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不涉及信仰的坚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不出长期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的顽强斗争,故A项错误;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材料没有反映出“法律上得以确立”,故B项错误;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与“显示出与秩序、法律、议会政府和经济繁荣的和谐性,以及一种阶级间的相互容忍”相符,故C项正确;“初时不受欢迎的意外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和主义”是偷换概念,如罗马共和国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专制与民主是两种不能融合的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表明相比普鲁士而言,统一后德国的专制色彩会淡化,故B项错误;“既能保持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表明新体制是适应国情的,故C项正确;由于政治上容克地主的存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全面保障,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普鲁士所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项正确;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权力过大,具有半专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说明君主拥有实权,故D项错误。
22.【答案】(1)贯彻:“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权利法案》 等一系列立法,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答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可酌情给分)初步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形成。(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 分共6分)
评述:英国在自由主义旗帜下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但英国革命主要维护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于公民权受到财产条件的限制,自由和民主远未惠及下层民众。(6分)
(2)主张:吸取欧美革命的教训,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3分)
效果:政治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如推翻满清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领布《临时约法》等;但社会革命无从实现。(4分)
原因:中英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铲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不可能允许实现广泛的社会革命;下层民众还没有成熟的领导力量和理论指导,远未觉醒。(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贯彻,根据材料一“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更准确地说,这包括议会对统治权的控制、独立政党的存在以及对反对党的必要性及其权利的承认”可知,“议会对统治权的控制”指通过“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独立政党的存在以及对反对党的必要性及其权利的承认”指英国两党政治雏形开始出现;根据材料一“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感兴趣的是赢得在社会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一定程度上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第二小问评述,对英国自由主义应一分为二看待。积极方面,通过对自由主义的贯彻,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限制了封建王权,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消极方面,它主要维护了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通公民阶层的自由与民主。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可知,孙中山敏锐地发现了欧美社会问题,欲规避类似问题在中国的出现;根据材料二“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倡导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所学,在政治革命方面,孙中山通过辛亥革命取得一定的成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翻清政府统治。在社会革命方面,民生主义并未能实施;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领导者都缺乏获取胜利所必须的人数优势、组织和成熟度”可知,当时民众的觉悟、领导、成熟度都远未达到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结合所学,当时中英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依旧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社会的转型。
23.【答案】评分说明:一等(12~10分)
①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材料的基本观点:反现代化用现代方式维护传统,用现代化形式反对现代化的实质。解答此题首先给出基本观点,包括三类: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第一种观点:赞同材料观点。可以洋务运动为例,“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促使洋务运动借助西方先进技术以达“自强”“求富”的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为用现代化手段维护传统价值观念;此外西方先进技术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无非是附着在封建制度表面的东西,而非根本,以其维护传统的结果是为以现代化手段反对现代化(可以洋务运动的代表企业为例,进行简要分析)。第二种观点:反对材料观点。同样以洋务运动为例,前半截论述与之相同,不过可举例表明洋务运动客观推动近代化,与其主观意愿违背,即为以反现代化观念推动现代化。第三类观点可综合前两类观点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