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汉武帝时,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局面的是( )
A. “中朝”的出现 B. “外朝”的出现 C. 刺史的设立 D. 推恩令的颁布
2.下面关于西汉皇帝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B. 汉高祖﹣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C. 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 D. 汉文帝﹣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
3.“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
A. 秦始皇统治时期 B. 汉武帝统治时期 C. 汉高祖统治时期 D. 春秋战国时期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④将盐铁经营权下放至地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③
6.“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5
A. 李斯、秦始皇 B. 董仲舒、汉武帝 C. 魏征、唐太宗 D. 寇准、宋真宗
7.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立的政权称西汉,定都于( )
A. 洛阳 B. 长安 C. 北京 D. 南京
8.《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措施导致( )
A. 土地兼并严重 B. 王国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C. 七国之乱爆发 D. 宗法原则被彻底地放弃
9.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珍贵文物——素纱衣。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丝织技术( )
A. 秦朝 B. 汉朝 C. 西周 D. 三国时期
10.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孝文帝 D. 唐太宗
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创立中央集权 B.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 稳固大一统局面 D. 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12.“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是《汉书·食货志》描写的汉景帝后期西汉的社会状况。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下面的哪一项( )
5
A.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节俭治国 B.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 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 汉武帝实行大一统措施
13.刘秀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 公元前36年 B. 公元22年 C. 公元25年 D. 公元36年
14.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是( )
A.孔子
B.主父偃
C.张衡
D.董仲舒
15.“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C. 大兴文字狱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
A. 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 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 C. 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D. 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
17.“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5
18.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大减,无力与中央抗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实施关系最密切(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实行“推恩令” C. 连年征战 D. 开拓西域
19.“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 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蔡伦改进造纸术
C. 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 华伦发明麻沸散
20.广告词“两汉三国 真美汉中”。“两汉”指( )
A. 西汉 东汉 B. 西汉 蜀汉 C. 蜀汉 后汉 D. 后汉 南汉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并请回答问题。
5
材料一:……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如下图),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的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述汉武帝又实行了什么措施?“敦煌郡的郡守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司隶校尉奏报给了汉武帝”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实行的这些措施的作用。
23.阅读下面材料并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材料三:至汉武帝初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哪个朝代________的社会状况?
(2)武帝之前的这段时期的统治,历史上称这段统治为________。
(3)为了加强政治方面的统治,武帝接受________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接受________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为了加强经济方面的统治,他将________ 和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材料三反映了该朝代在武帝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什么历史阶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