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50分)
1.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
2.“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4.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5.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A.郡县设置与秦统一六国有关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分封制的衰落
6.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治的这一特点
A.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
C.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
7.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在全国设立36郡”的措施有利于
A.扩大秦帝国的疆土 B.避免割据局面的出现
C.中央各部门的配合 D.各级地方官吏的选拔
8.《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9.“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尚未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10.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1.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C.君权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12.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13.《全球通史》记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元朝建立中书省 D.美国实行联邦制
14.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是由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秦始皇虽然以极权专制著称,但朝议制度并未废弃。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而施行的。这一制度 (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这主要是为了
A.厘清宗族社会关系 B.完善察举制度
C.适应门第选官需要 D.加强官员考核
16.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17.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8.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A.分封制的消亡 B.宗法制的瓦解
C.君主专制的膨胀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9.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通判 D.中书省
20.唐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1.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男性社会地位高 B.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C.传统道德影响大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22.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加强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要求
C.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23.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日本侵略势力受有效遏制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4.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大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马克思的评论( )
A.对陈腐的天朝帝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强烈谴责了现代社会的代表英国政府
C.指出清朝因被排斥而孤立无依的事实 D.深刻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原因
25.19世纪80—90年代中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 B.割让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C.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D.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21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9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人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是指他将政府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的宪政思想……他曾赞赏说:“中国历代考试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过现代之民主政治……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用。”
——冀满红等《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一,说明钱穆得出“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这一结论的依据。(9分)
28.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175年前的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5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2015年10月15日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对此你如何理解? (6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6分)
答案
1.C 2.C 3.B 4.A 5.D 6.D 7.B 8.C 9.B 10.C 11.D 12.C 13.A 14.D 15.C 16.D 17.C 18.D 19.D 20.C 21.B 22.D 23.B 24.D 25.A
26.(21分)(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6分)(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4分)(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3分)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3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3分)
27.(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门第,后者靠才能;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自下而上举荐,后者自上而下考试。 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选拔之列。
(2
)依据: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28. (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
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